傳統或動保? 「賽豬公」在時代變遷中求平衡

記者 陳宇伶、黃翊涵、陳玫蓉/採訪報導

每年農曆正月初六,位於新北市三峽的清水祖師廟會(以下稱祖師廟)會舉辦「賽豬公」祭典,這不僅是慶祝祖師爺聖誕的盛大活動,更是當地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祭典。然而,隨著社會變遷,「賽豬公」涉及動物保護、環境影響等,遭遇動物保護團體(以下稱動保團)及各方面的撻伐,未來要如何維護當地文化傳統的獨特性,同時又能顧及各方面的權利?

「賽豬公」起源與發展

據內政部臺灣宗教文化地圖所述,相傳祖師廟「賽豬公」祭典源自於清代,漢人來台,因械鬥頻傳而死傷慘重,地方盛傳常有亡靈出沒。民眾為求平安,每逢春節前後都屠宰豬公來祭祀無主孤魂,相沿成俗。

最初的祭祀儀式,逐漸演變成「賽豬公」祭典。在三峽地區,由七股不同姓氏輪流擔任爐主負責主持和祭祀,七年為一輪,分別為劉姓、大雜姓、陳姓、林姓、中庄集姓、李姓、王姓。爐主除夕前幾天會選擇良辰吉日來秤豬,豬公最重的家庭將於初五當天宰豬,而初六則會將豬送至祖師廟門口進行祭拜。祭祀儀式結束後,初七這天由獲獎者家庭舉行盛大的宴席,邀請信徒們共襄盛舉。

早期的農業社會下,家家戶戶都有飼養家畜,因此豬隻大多由參賽者親自飼養在家中豬圈;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居住空間漸縮小,許多人已無法飼養家畜,現今的參賽者大多選擇購買現成的豬隻來參加比賽。以祖師廟為例,最重的神豬紀錄是20121769台斤,至今尚無人超越。祖師廟往年都會有1020頭豬參賽,但近年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以及動保團的反對,參賽的豬隻顯著減少,近兩年甚至只剩三到四頭。

2006年林金萬參加「賽豬公」當年的報紙、照片、獎狀。攝影/陳宇伶

宗教意義與動物福利的平衡

三峽地區信徒林金萬所飼養的豬公,分別在2006年及2020年以1478台斤、1409台斤二度獲得特等獎。林金萬小時候家境較為困難,無法參加比賽,他只能在街坊鄰居的賽豬活動中觀摩,讓他十分羨慕。後來有經濟能力後,因為喜愛熱鬧的氛圍,便邀請親友和鄰居一起幫助他參賽。

林金萬本人與「賽豬公」特等獎牌。攝影/陳宇伶

林金萬透露,報名參賽的前一年,便會開始尋找合適的豬隻,由於自家環境條件以及沒有養神豬的經驗,他無法親自飼養豬公,於是請專門養豬的朋友幫忙飼養。林金萬的兒子林震紘表示,他們並不期望豬公能獲得最重的獎項,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整個過程能夠順利平安,同時讓三峽特有宗教習俗傳承下去

隨著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動保團對「賽豬公」祭祀活動提出異議。癥結點在於很多參賽者為了要比賽獲獎飼養過程中,這些豬公常常會被強迫灌食,讓豬隻體重大幅超過正常範圍的七至八倍,導致過度肥胖的豬隻無法站立,只能長期躺臥。動保團認為其太過不人道,對豬隻的健康和福利造成了極大負面影響。

對此,民俗學者謝宗榮指出:「儘管『賽豬公』的外在形式可能有所改變,但核心的宗教義理應當延續。」他認為,在現代的民主社會中,文化會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經驗積累而不斷變遷,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也會隨之改變,這是正常現象。謝宗榮強調,「賽豬公」承載著深厚的宗教涵義,它們象徵著信徒對神明的敬畏與虔誠。儘管動物福利問題值得關注,但尊重並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才是對待這類傳統的正確態度。

2006年和2020年兩屆「賽豬公」的神豬獠牙。攝影/陳宇伶

回歸文化本質 神豬比賽新方向

「賽豬公」作為台灣道教祭典的傳統活動,強調重量的競賽方式飽受爭議。隨著社會對動物福利的了解與重視,各方團體呼籲重新審視比賽規則,在保留文化意義的同時,減少對動物的非人道傷害,為傳統文化注入更符合時代的改變。

創意神豬取代慘忍殺生傳統,現場氣氛愉快又熱鬧。照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調查,早期的神豬比賽多以家庭自養豬隻參賽,這些豬隻通常經過較長時間的飼養,健康狀況保持良好。而今在著重於重量的飼養方法下,這些豬隻被限制行動在由竹子搭建的小方框裡,長時間無法活動;飼養者為了讓豬隻能達到理想體重,即使豬隻在進食後已經感到飽足,飼養者仍會強迫灌食,甚至無法站立導致肚皮等部位的皮膚長出褥瘡,骨骼也造成損傷。最終,這些豬公的健康狀況嚴重惡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林岱瑾表示:「我們反對的是為追求比賽重量而衍生的不人道飼養方式,並非民眾對於祭典的文化意義與祭祀的心意。」

近年在動保爭議浪潮下,部分寺廟也嘗試以創新方式取代重量競賽。林口竹林山觀音寺曾以沙琪瑪、麵線、光碟等材料製作「創意神豬」,同樣吸引大批民眾參觀,更讓里民有機會共同打造「神豬」,凝聚鄰里的同時也兼顧文化和動物福利。

林岱瑾認為,祭祀活動的意義應聚焦於其精神內涵,強調當地的特色跟歷史,而不是重量競賽,文化與動物福祉並非對立,只要找到適當平衡,創新的傳統文化依舊能保有其深遠意義。

林岱瑾介紹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期間設計的停賽海報。攝影/黃翊涵

線香、金紙對環保的危害與因應之道

「賽豬公」及其他宗教儀式中的燒香、燒金紙習俗,是人們對鬼神的敬仰。這些傳統祭祀在社會發展中日益普及,但焚燒大量線香和金紙引發了環保問題。根據全國宗教資訊,燒香所產生的香煙可以上達天庭,幫助人們與鬼神溝通,並祈求庇佑。紙錢是鬼神使用的貨幣,為了表示對神明及祖先的尊敬,人們除了燒香,還會燒紙錢酬謝鬼神。

線香與金紙在燃燒過程中會釋出空氣汙染物,其中最常見的是細懸浮微粒(PM2.5),以及重金屬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汙染物質,對環境與人體都會造成危害。對此,政府已推出多項政策。台北市環保局空污噪音防制科股長曾國信表示,環保局和民政局多年來向宮廟宣導,希望能夠減少或是停止焚燒金紙與線香,目前已有近五成的宮廟響應,選擇停止燒香,改以徒手祭拜取代。

信徒拿香拜拜是道教祭祀傳統,為了響應環保,現今許多廟宇已停止燒香拜拜。攝影/陳玫蓉

曾國信提到,環保局對民眾露天燒金紙提出三項政策「乾淨燒」、「適量燒」與「替代燒」。「乾淨燒」是將金紙集中到設有防治設備的焚化爐中燃燒,以顯著減少細懸浮微粒的排放;「適量燒」則是用大面額的金紙來減少焚燒量;而「替代燒」提倡「以功代金」、「以禮代金」等方式,以功德、禮品來敬獻給鬼神,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無論是「賽豬公」還是燒香燒金紙,這些宗教儀式承載了深厚的文化信仰意義,我們無法徹底摒棄。在環保與道德意識高漲的現代社會,傳統文化也需要與時俱進,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為下一代創造更健康、更友善的生活環境,為地球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延伸閱讀:

【豬公祭祀1】傳統與動保的拉扯 神豬比賽何去何從?

【豬公祭祀2】打破傳統與動保的對峙 環保豬取代動物豬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