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命換炭:被遺忘的礦業時代

記者 邱俞霈、翟芮婕、劉欣怡/採訪報導

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礦工用生命挖出一噸又一噸的煤炭,不僅貢獻於國防、交通與民生,更協助台灣度過兩次能源危機,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奠定根基。然而,礦工的勞動安全與權益卻沒有得到合理保障及重視,他們所付出的血汗淚,在經濟與勞動發展史上,更是幾乎被抹去的一段記憶。

台灣煤礦業先天條件差 成職災率最高行業

「入坑挖土炭,性命剩一半。」踏入昏暗的礦坑隧道,看不見光亮,更看不清自己有沒有明天,礦工們每天都在經歷生命的賭博遊戲。由於台灣的煤層薄且窄小,平均只有一個成人的肩膀寬度,最多不超過一公尺,因此須耗費較高的人力成本開採,更無法密集設置阻擋石頭的安全柱。

猴硐礦工文史館創辦人周朝南分享,礦坑內危機四伏,上有落磐風險,兩側有高壓電,下挖是深埋地底的瓦斯管線,就連運送煤炭的礦車,都可能釀成車禍,但這些仍只是冰山一角,大大小小的「礦場災變」一共有幾十種。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祕書長陳柏謙也坦言,礦業是台灣近百年來,職災率最高的行業。

台灣煤礦坑窄小,高度最多不超過一公尺。照片提供/周朝南

三大礦災270人罹難 礦坑安檢遭質疑

1984年台北縣連續發生了三起礦災,在歷史上刻下一道沉痛傷痕。先是620日海山煤礦爆炸,造成74位礦工罹難;時隔一個月內,710日煤山礦場災變,103條性命殞落;同年125日海山一坑再度發生礦災,帶走了93位礦工的性命。短短半年就累積270人罹難,讓遭進口能源危機的台灣煤業再次受創,爾後政府也於同年頒布「臺灣地區煤業政策」,補助礦工資遣轉業,以致煤業逐漸走向歷史。

對於當年台灣煤礦災變不斷,身為礦工後代的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質疑,每次災後政府未檢討災害起因,也沒有徹底落實安全檢查,就急忙復工,忽視勞動安全。加上當時政府並未公開說明,僅有媒體說法,直到今年2024年三大礦災滿40周年時,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才公布這三起礦災調查報告。

礦工勞動條件差 永留後患「塵肺病」

根據勞動部研究資料顯示,1980年代礦工平均日薪約1000元以上,比勞動部規範的基本工資高上五倍,因此扛著生計重擔的礦工們,為了賺錢只能在礦場拚命。不過周朝南表示,坑內礦工的薪資沒有固定保障,並非以日計酬,而是「按噸計算」,一位礦工至少須挖三噸煤炭,才能領到薪資。而女礦工的勞動條件更為嚴峻,曾任職礦場充電員的女礦工吳寶銀表示,過去男女同工不同酬,女礦工薪資只有男礦工的六成,甚至因工作意外身故的賠償金,也只有男礦工的一半。

不合理待遇使勞動風險加劇,礦工為搶績效無法顧慮安全性,更易疏忽周遭危險。而身處塵土飛揚的坑內,他們也礙於高溫悶熱的環境,怕汗水浸濕口罩會難以呼吸影響工作,無法戴上防護口罩,導致礦工吸入粉塵患得「塵肺病」。陳柏謙補充,即使非坑內礦工,仍會因工齡長而在晚年發病。

猴硐礦工文史館創辦人周朝南分享礦工穿戴設備。攝影/翟芮婕

礦工權益受壓迫 工殤陰影難忘記

「無拚死全家,要拚死一個。」是台灣礦業的最佳寫照,吳寶銀身為坑外第一線的充電員,每天看著同伴出生入死、有去無回,也見證了這段話的描述。她哽咽回憶,曾有工人為了養家糊口,常獨自進礦坑加班,早晨兩人還談笑風生,晚上整理電池時卻不見他的裝備,才發現他在坑內意外喪生。

礦工拿著自己的「火牌仔」到充電室領取燈火和電池。攝影/翟芮婕

談及艱辛的工作歷程,吳寶銀指出,女礦工因先天生理問題與傳統社會風氣,與男礦工相比,面臨更多困境與壓力。如生理期時,坑內女礦工只能在隱密角落用布處理,在濕熱的環境忍耐多時,回家才更換清洗。下班後她們還得負責家事與照顧孩子,吳寶銀更曾在懷孕期間背著孩子上工,同時肩負家中生計與照料孩子的責任。儘管刻苦卻也只能任勞任怨,因女礦工若辭職,勞保與退休金一概拿不到。

礦業穩定台灣的經濟發展,但礦工權益卻長期遭忽視,惡劣的環境與制度,使他們的身心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周朝南表示,一個礦工在工作中會受傷好幾次,他經歷過小腿骨折、腳指斷掉、頭被砸破等,全身上下的傷不計其數,更親眼見過同伴被石頭砸到而罹難,他感慨:「沒死掉已經很幸運。」

而最痛苦的經歷,莫過於參與海山礦災的救難行動。破碎的軀體在高溫中散發出濃烈惡臭,礦工只能將檸檬、綠油精或花露水倒在身上,用嗆鼻的氣味掩蓋屍臭,再親手挖出埋在砂石間的碎屍塊。「今天我不救你,明天誰來救我?」周朝南說,救罹難礦工對他們而言,等於救自己。即使救災行動已過數月,每當周朝南看見肉類,仍會回想起當初濃烈的屍臭味。這段經歷早已深植他的記憶,至今仍籠罩於心。

礦工用嗆鼻的香味掩蓋屍臭參與救災。攝影/翟芮婕

礦災真相與補償 捍衛礦工三大權益

「寫完我阿嬤的礦工故事後,我覺得身為一個社會學者應該做點什麼。」著有《末代女礦工》一書的戴伯芬作為礦工後代,深知台灣礦業輝煌卻不平等的歷史,因此她決定挺身而出,在今年66日與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勞工陣線聯盟等民間團體共同召開「礦工的命也是命」記者會,為老礦工爭取合理的解釋與補償。

社會學者戴伯芬積極為礦工發聲,爭取知情權益。攝影/翟芮婕

三大礦災至今已邁入第40年,戴伯芬認為,官方到現在仍未合理說明釀災原因,且災後社會共募集約五億元善款,欲援助礦工與罹難家屬,政府卻將鉅額款項委由在海山礦災前一日才成立的廣慈博愛基金會管理,內部人員也無礦主與礦工代表,諸多疑點質疑這筆資金的流向未明,多數礦工未獲應得的災後補償。

戴伯芬指出,礦災後部分礦工投入其他行業,雇主不願為其申請勞工保險,且即便投保也不能延續先前工作年資,導致許多礦工無法領取退休金。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補充:「礦工的社會階層讓他們無法伸張權益。」對工人肺部造成長期傷害的塵肺病,政府根據病情嚴重度分為四級補償,但須先經過繁雜程序與專科醫師診斷,證明塵肺病與礦坑工作環境有關,且無法隨著病情加劇或惡化,重新申請。

「公告三大礦災真相、揭示五億善款的流向、爭取礦工的合理補償」是老礦工與勞工團體的階段性目標,目前監察委員葉大華、賴鼎銘主動重啟調查,欲查明五億善款的用途及分配情況。猴硐礦工文史館的老礦工們也持續以志工身分,免費為訪客導覽解說,盼延續台灣獨特的礦業歷史與記憶。

延伸閱讀:

台灣採礦歲月 礦工文史館記錄勞動歷史

猴硐煤礦博物館 重新修復開放參觀

「產煤裕國」礦工回憶過往歲月

Posts created 2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