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洪靖淳、黃鄒承恩、謝聿勛/採訪報導
台灣是座得天獨厚的島嶼,但美麗的寶島正一步步被垃圾占據,根據環境部的資料,台灣全島的垃圾暫置量從2018年的21萬噸,在短短的五年時間內暴增至84萬噸,其中又以自詡為「科技之都」的新竹影響最為劇烈,而其帶來的問題更是讓周遭居民苦不堪言。
百年風城 淪為垃圾城
新竹身為台灣的科技重鎮,根據財政部綜所稅統計專冊資料顯示,2022年全台最富的里,前五名新竹縣市就囊括了四個,可謂全台灣最富裕的地區,然而光鮮亮麗的背後,距離市中心不到半小時車程的新豐海邊,卻擁有全台最大的垃圾「山」,由於隧道的建設,往來的人車幾乎無法察覺它的存在。而位在新竹科學園區東邊的竹東山區掩埋場更是被戲稱「台灣新百岳」,兩地的爆量垃圾汙染新竹的日常用水。
攤開立法院2022年的國家總預算案《第八十三條》,根據環境部當時的數據,就已經清楚顯示,竹東掩埋場當時的容量設計為9萬立方公尺,而新豐掩埋場則為25萬,容量早已達到飽和,功能只是「暫置」而已。然而三年後,隨著大新竹地區的人口持續成長,竹東成為全台第一大鎮,垃圾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還更嚴重。
生活在新竹縣竹北市尚義里40多年的居民郭泓棚回憶,剛開始的新豐掩埋場垃圾沒有那麼多,但近幾年隨著新竹人口大幅度成長,垃圾問題日益嚴重,堆積量也越來越高。垃圾會隨著陽光曝曬產生惡臭,並隨著風向的移動飄進鄰近的居民家中,尤其下雨天及夏天最為嚴重,對生活品質產生嚴重衝擊,郭泓棚坦言:「這樣的空氣,真的不敢讓小朋友長時間在外玩耍。」原本該讓小朋友盡情奔跑的大地,卻因為糟糕的空氣,變得限制重重。
而同樣位於新竹近郊的竹東掩埋場更是遭大量的垃圾占據山頭。「垃圾場位於山坡,可能會造成山崩!」台灣乾淨水聯盟理事長彭桂枝強調,新設焚化爐雖能解決部分問題,但主要仍是以「新生垃圾」為主,對於堆積成山的垃圾並無法顯著性的解決。掩埋廠設立之初,都有使用不透水布去阻絕土壤與垃圾,但時至今日,過多的垃圾讓其不堪負荷,土壤可能早已汙染,大量垃圾所產生的黑水未經過妥善處理,就在坑洞中形成一個個小水漥,而水漥中充斥著孑孓及蛆,可能成為蚊蟲孳生的溫床。
火警毒空氣 成新豐居民惡夢
除了忍受糟糕的空氣,時不時還會發生火警,郭泓棚擔憂的說 :「掩埋場宛如一顆不定時炸彈, 光是近五年來掩埋場就發生了70多起的火災,甚至短短一個月內自燃了三次,造成空氣中充斥著大量的有毒氣體」,民眾連呼吸新鮮的空氣都有困難。
「沒有人想把掩埋場設在家裡附近。」郭泓棚認為,既然垃圾場已經設置,政府應該要加強管理,焚化爐於2025年運轉後,也希望政府能給出時間表去規畫掩埋場的垃圾量移除。最重要的是,政府應該建立一個與民眾溝通的平台,呈現相關數據,像是周遭的地下水數值或是整體空氣品質,讓居民能夠較為安心生活。
「今年就曾經燒到整個鳳山地區都是煙。」鄰近新豐掩埋場的大義里里長曾台安也深有同感,里民們經常會反映垃圾場所帶來的惡臭,而這幾年火災更時不時就會出現。掩埋場燃燒過後,除了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短時間接觸戴奧辛就可能使肝或皮膚受損,更何況是長時間的籠罩。
大量的有毒落塵也會飄落在居民住家,里長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在火災發生時,第一時間通知居民緊閉門窗。面對這時常發生的大火,也真的無計可施,「想搬搬不走,因為房子沒有人要,且居民多數也無法負擔市區的高房價」,這是居民們的心聲。此外,政府對於嫌惡設施的設置大多以人口較少的區域作為優先,他們就成為政策下的犧牲者。曾台安無奈表示:「居民真的很卑微、很可憐。」他期望政府能有效處理掩埋場的垃圾,不要再將垃圾送至早就已爆滿的掩埋場堆放,並呼籲政府應從源頭減量,把最根本的問題妥善處理。
里民們除了要忍受有毒氣體外,協助救火的消防員更是首當其衝。「濃煙對消防員帶來非常嚴重的呼吸道問題!」多次處理掩埋場火警的義消吳慶池坦言,他們打的都是持久戰,常常一燒就是連續數天,且要面對的是上百度高溫及有毒氣體,加上起火點大多位於底層,他們能做的除了灑水降溫,就是依靠怪手阻絕火勢。他提及,以前會採用覆土的方式,一層層的堆置垃圾,這樣能有效阻止垃圾再度自燃,但由於焚化爐即將完工,礙於經費問題,就沒有繼續施做,再加上人力缺乏,警消大多疲於奔命,進場都要一、兩天才能完全撲滅大火。
「大火不只產生空汙,戴奧辛釋放的含量更是焚化爐燃燒所產生的上萬倍!」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強調,因為新竹風大,附近的土壤都有可能都受到戴奧辛的汙染,居民們承受相當大的健康風險。即使有部分暫垃圾順利被焚化,但燃燒過後依然會產生底渣,而這些底渣卻被運回掩埋場暫置,甚至隨意回填到土壤中,本質上雖減少了垃圾量,殘留物卻無法削除,因此源頭減量正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垃圾山座落的水源 衝擊民生飲水安全
位於新竹縣竹東的垃圾掩埋場因長期堆置垃圾,成為當地居民的隱憂。竹東垃圾山矗立於頭前溪中上游,同時也是新竹地區的重要水源。這座垃圾山累積的9000噸垃圾至今未妥善處理,宛如成了當地環境中的一處大型人工丘陵。隨著垃圾滲出的汙水進入頭前溪下游,讓當地居民的飲水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綠色和平基金會媒體與推廣主任賴映秀指出,垃圾山滲漏的有毒物質會進入周邊的土地,包括灌溉區、學校及居住區,進一步影響居民飲用水的安全。更令人擔憂的是,垃圾中所釋放出的塑膠微粒累積十分可觀,這些塑膠微粒隨著雨水滲透,進入自然循環及食物鏈間接影響人體健康,不論是在動物的糞便採集上,甚至是衣物上都可以發現,可見垃圾山所累積下來的有害物質會在環境中長期存在難以根除。
台灣乾淨水聯盟曾於2021年發起「喝好水」地方公投,希望提升頭前溪的水質,保障居民的飲水安全。然而這項公投因為疫情與高門檻限制未能通過。台灣乾淨水聯盟理事長彭桂枝坦言,水源汙染仍是當地居民非常擔心的議題,特別是來自垃圾場的滲漏物質,已經對飲用水造成潛在的威脅。
根據新竹縣政府資料顯示,環保局在頭前溪流域兩處有設置水質連續自動監測站。這些監測站自2022年4月啟動以來,持續自動監測包含水質基本測項及河川汙染指數等各項數據。結果顯示,兩處測站的河川汙染指數大多保持在未受汙染或輕微汙染的範圍內,僅在少數大雨後,上游泥沙沖刷造成懸浮固體濃度上升,短暫影響汙染指數。
問題是看的到的垃圾黑水,究竟對水源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彭貴枝指出,「新竹的水可以喝,但水質偏硬且含有比其他縣市更高的石灰質。」而同樣面臨的還有水資源問題,這與新竹工業發展有密切相關,尤其是新竹科學園區對水源的龐大需求,大量來自寶山水庫的水源供應給工業用途,剩餘的中下游民生水源則承受著石灰與其他有害物質滲透等更大的汙染風險。彭貴枝表示:「未來台積電2奈米廠設廠後,上游會被抽走近10萬噸的水,而海水淡化廠需要等到2026年才會啟用。」如此一來當地水資源短缺與汙染問題將進一步加劇。
賴映秀強調:「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是解決垃圾山的關鍵。」綠色和平及乾淨水聯盟也呼籲政府採取積極措施,包括加強垃圾分類、推動塑膠減量,以及提升回收系統的效能。居民對於飲水安全的擔憂已成為社會焦點,若不及時處理,這場危機將對環境和公共健康造成長期威脅。
無處安放的垃圾危機 焚化爐能否成為轉機?
新竹縣因無設立廢棄物處理設施,長久以來都必須把垃圾委託至外縣市焚燒。為解決垃圾問題,新竹縣依據《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BOO(Build-Own-Operate)方式辦理招商,興建新的焚化爐,並於今年底完工,同時也推動SRF(固體再生燃料)來達成循環經濟,但這些政策是否解決垃圾量以及達成循環經濟之目標也引發討論。
「政府的作法無疑是飲鳩止渴。」 謝和霖說道,蓋設焚化爐雖然能快速解決眼前的堆置垃圾,但並不能從源頭解決垃圾山,而是在製造更大的社會問題。賴映秀認為,很難去說焚化爐到底好不好,但政府推動SRF燃料廠,其實會造成反效果,加劇環境汙染。提及環境部預計三年內投入12億元改善暫置的垃圾一事,賴映秀則坦言,其實環境部每年花在末端垃圾處理的經費就高達17.7億元,呼籲垃圾源頭減量的經費也比照編列,推動從源頭減少垃圾量,例如讓循環概念放大到各個場域,減少塑膠製品產生等作法。
談及垃圾失控的原因,彭貴枝回答:「垃圾會這樣,長久以來的問題是沒有宣導垃圾減量,讓民眾認為焚化爐是最後的政策。」其實垃圾飆升原因也與人口快速成長、燃燒事業廢棄物的比例排擠到生活垃圾等息息相關。彭桂枝補充,「垃圾減量是關鍵,讓更多民眾知道自己用過的東西去哪裡了。」根據當時簽訂的高效能垃圾熱處理設施投資契約中提到,焚化爐完工將保障每年燒8萬噸的垃圾,就是每日燒220噸。但光是消耗每日產生的量,都稍顯不足,又該如何消化新豐掩埋場既有的22萬噸垃圾。加上焚化爐也會老舊或歲修,燃燒量必然會減少,可垃圾還是會持續增加,焚化爐只能解決新生的垃圾,很難完全解決堆積問題。
其實目前的垃圾量也反映出線性經濟下所帶來的弊端,所以經濟快速發展與環境間要如何去平衡,謝和霖指出,希望民眾能發揮小小的力量,盡量減少製造垃圾,從源頭開始改善。而政府端則需要做到「垃圾總量管制」,不是只因應現有法律去做調整,而是要針對問題去做制度上的改革,讓整個體制更加強韌。在提出政策時應該把政策放長遠來看,從根本處解決,而不是用現有最快速成效的方案來取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