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宇伶、黃翊涵、陳玫蓉/採訪報導
提起國小的特教班或資源班,大家或許能有些印象,不過大專院校裡的「資源教室」,對大家來說就比較陌生了,而資源教室能提供需要的學生什麼樣的幫助呢?
「資源教室」顧名思義就是「提供資源的教室」。在教育部的經費補助下,台灣絕大部分的大專校院都設有資源教室。根據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資源教室提供學業支持、生活適應和生涯轉銜等服務。使用者主要是經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鑑定的特殊教育學生,這些學生與領有衛生福利部身心障礙手冊的族群有所不同。
玄奘大學輔導員吳家榆,在資源教室工作近十年,她表示:「我們要解決的是環境帶來的困難,所以我們提供資源來應對。」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在閱讀、書寫和理解上需要更多時間,資源教室會協助他們申請延長考試時間,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障礙。「即使是通勤上的需求,我們也會提供幫助。」吳家榆補充,這樣的需求有時並不局限於特定族群,突如其來的疾病或意外,可能讓任何學生隨時需要這些資源。同時大學資源教室,近年來也更關注學生的社會適應與職場銜接能力。
協助與社會接軌 特殊生清潔打工之旅
真理大學法律系學生陳祺諾,他的高功能自閉症,讓他在生活方面需要資源教室的協助。其中最令陳祺諾受益的,是資源教室提供的校內清潔打工機會,這不僅是他生活技能的訓練,更是通往外界的橋樑。陳祈諾微笑表示「這項技能可以運用到我之後在餐飲業的清潔工作上。」
母親方寧認為,陳祺諾開始打工後,有更多機會與人互動以及社會化,無論是生活技能,或是與其他人的互動關係都有明顯進步,「這種經驗幫助他在面對真實社會或找工作時,能以更成熟的態度應對。」
資源不限特殊生 打破標籤提供希望
資源教室的設立宗旨,在於協助教育部認定的特殊生,不過一般生也有擔任特殊生的小老師或學伴等打工機會,若有需要,也能到資源教室借用器材和空間。
還有一群學生不是教育部認定的特殊生,卻很有可能從資源教室獲得幫助,這群學生被稱為「疑似生」,也就是疑似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他們可能透過學校的身心健康問卷調查、老師同學的介紹,進入輔導系統後被轉介,或是自行尋求資源教室的協助而進入系統。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任詹元碩表示:「疑似生大多數是學習障礙和自閉症,其他障礙類別較少。」吳家榆補充,有些學生在早期能順利應對學業和社交挑戰,但隨著年齡增長,原有的應對技巧可能失效,導致他們面臨挫折和情緒困擾,最終影響生活與學習表現,使他們開始需要資源教室的協助。
特教生人數增加 師資不足工作負擔過重
近20年來,特殊需求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但師資不足導致特殊教育資源配置越來越緊張,影響特殊學生的學習和資源。特殊教育的服務範疇,可分為身心障礙和天才資優這兩大類別,這些極端需求的學生不斷增多。 「以身心障礙類別為例,其中最主要的特教需求為學習障礙,其次是情緒障礙。」詹元碩表示,特教教師需要具備跨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特教領域涉及多個專業背景,不僅需掌握教學技巧,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輔導能力,身心靈素質皆需要強大的支撐力應對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
「在特教班的師生比例上,理想的配比為,兩名老師和一名助理員負責八名學生。但實際情況是一名老師面對更多的學生,每年特殊學生的數量無法確定,但特教師資人力部分都是固定的。」詹元碩指出,由於特殊學生的流動性高,未來師資配比是否能跟上需求變化,無人能大膽預測。歷年來學區的招生人數變化無常,學校難以靈活調整師資配置,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可能超出理想配比,造成工作負擔過重。然而許多特教教師依然懷抱熱情,「希望拿到師培資格,成為老師是我第一個選擇。」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生陳俊佑說道,即使如此還是會願意投入教育事業,堅持支持學生學習與成長。
守護每個特殊孩子 特教老師的教學與陪伴
大專院校的特教老師,日常工作與突發事件的處理,佔據了他們的每一天。除了個別化支持會議,平常還需要辦理各種活動,為特教生建立適應生活的橋樑。另外,如何創造友善校園,也是資源教室以及特教老師的重點目標之一。
任職於黎明技術學院的特教老師林雅莉,曾獲大專階段優良特殊教育人員殊榮。林雅莉介紹道說,「在每位特教學生入學時,都須召開個別化支持計畫會議,以釐清學生的個別需求。」除了與負責的個案管理學生訪談以外,若有突發狀況,比如學生情緒失控,特教老師就要到現場處理,安撫學生的情緒,並請其他同學配合。
林雅莉分享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例子,曾經有位自閉症的學生,在第一堂課坐在某個位子,便從此認定那是他的專屬座位。然而,在一般大學的課堂上並沒有固定座位,因此第二次上課時,有其他同學坐了他的位子,這名自閉症學生因不擅言詞而不敢向對方反應,只能焦慮地在教室裡走來走去,引起了其他同學的注意。
任課老師急忙叫林雅莉到現場處理。林雅莉回憶道,她當下先把情緒失控的自閉症學生隔離起來,然後請他放鬆、深呼吸,待他冷靜之後,再跟他溝通以了解事情的始末,事後也到班上與其他同學解釋情況,從此之後,便沒有人再坐那個位子,這名特教學生情緒失控的情況也未再發生。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令林雅莉體認到,只要幫特教生創造一個友善一點的環境,多一點溝通和理解,就能讓他們獲得更好的學習機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