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文化式微 老外台語比我還輾轉

                               記者 潘品心、鄭信慈、莊詠棋/採訪報導

「台語」曾是台灣社會主要溝通語言之一,但現今多數台灣人還是選擇使用國語與人溝通。為了提升台灣人台語語言能力,教育部推行台語檢定考試,除了台灣本地人參與考試外,還吸引來自各國的外籍人士,包括來自美國的留學生、從馬來西亞來台依親的新移民等,這些外籍考生都展現出對台語的濃厚興趣。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為來自美國加州的嚴天寧。

外籍留學生 超融入台語文化

嚴天寧來台灣已有七年,學習台語五年,他的台語比許多台灣人還要道地,甚至能靈活運用冷門的台灣俚語。如「有毛吃到棕簑,沒毛吃到秤錘」,用來形容人貪得無厭。一位美國人能把台語學到這種地步,讓不少台灣人對他的台語能力豎起大拇指。

「我在菜市場裡聽到長輩講台語時,完全無法跟他們對話。這讓我決定學台語,因為我希望能融入當地文化。」嚴天寧回憶起自己初來台灣時,經常穿梭在台北的市場,卻無法理解當地攤販和顧客之間的對話,讓他意識到台語在台灣社會中的深刻影響。

從決心學習到實際行動,嚴天寧付出了努力。由於北部地區使用台語的機會還是較少,他選擇了一個別具特色的方法來練習,他經常帶著台語課本到公園與當地的老年人聊天,這些老人家成為他台語學習上的寶貴資源。嚴天寧舉例,他不明白「咿咿歪歪」這個詞彙的意思,老人家卻直接站起來,用雙手扶著膝蓋,邊搖動身體邊模仿壞掉的椅子發出「咿咿歪歪」的聲音,生動的教學方式讓嚴天寧印象深刻。他笑著說:「阿公那次的示範,讓我一輩子記住什麼叫咿咿歪歪。」

嚴天寧熱衷學習台語,展現出對台灣語言與文化的濃厚興趣。照片提供/嚴天寧

嚴天寧除了透過與長輩交流,也善用台語電視劇作為學習的媒介。他特別喜歡《戲說台灣》,他認為透過劇情中的人物對話和情節,可以更了解台灣的傳統信仰。此外,他也曾客串出演《勇氣家族》,更受邀於公視台語台節目中以台語討論美國政治。

自我挑戰 錯中學習

嚴天寧目前已經能夠用流利的台語進行對話,甚至講得比許多台灣人還要好,就連許多台灣人都未必能考過的台語檢定難度最高級別C卷,他也樂於挑戰。「我一直相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設定更高的標準,這樣才能真正突破自己。」雖然他最終未能通過,但他不因此感到挫敗,反而對學習台語的熱情依然強烈。

嚴天寧也分享他在學習台語過程中有趣的經歷。他提到,台語中有許多與「跤」有關的詞彙,例如下跤、豬跤和庄跤。有次他在餐廳點餐時,想要點豬腳,便對老闆說:「頭家我欲食尻川」,結果引來全餐廳的哄笑,讓他尷尬不已。但嚴天寧也因此更加牢記這個詞彙的正確用法。他笑著說:「這樣的經歷讓我在學習台語的過程中,增添不少趣味。」

台語環境式微 亟待改善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20年統計,六歲以上的本國籍常住人口在主要語言使用上,北部地區的台語僅占18.2%,說明台語式微是不可忽視的現象。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助理教授蔡惠名表示,缺乏台語環境並非年輕人的過錯,而是當前社會的環境生態所致。「我們正在努力播種,讓台語的種子發芽,語言的發展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沒辦法短期內看到效果。」蔡惠名認為台語需要更多的使用場合,讓它融入日常生活,唯有如此,台語才能存活。

嚴天寧則從個人觀點出發,遺憾年輕人對台語的疏離,他認為原因在於上一代未能在家庭中有效落實台語的使用。他強調,語言的延續和發展需要外在的動力,不能僅僅依靠對語言本身的學習,而應該讓台語成為理解台灣文化的工具,才能激發人們學習和使用台語的熱情,進一步推動台語傳承。

推動台語傳承 創新生機

有鑒台語使用人口逐漸減少,但有一群人努力傳承台語文化,像台灣台語路協會在推廣上採取了獨特的策略,強調從家庭出發的語言傳承,並積極透過創新活動吸引年輕人參與,試圖扭轉台語在台灣社會中逐漸式微的現象。

協會最初由一群家長組成,這些家長意識到語言傳承必須從家庭開始,他們希望透過協會的力量,為孩子們提供台語語言環境。協會設立共學團,舉辦各種台語體驗活動,例如一起共讀台語繪本和舉行台語親子音樂會,讓不太會講台語的小孩,也能透過趣味的方式接觸這門語言。

台語路協會透過共學與親子活動推動台語的復興。攝影/鄭信慈

台語路協會理事長董力玄表示,台語推廣的最大困境之一,在於資源分配不均,與客語及原住民語言相比,台語在經費和人力上的支持相對不足。讓許多推廣活動必須自力更生,依靠家庭和個人的力量。

「年輕人要用他們感興趣的方式才能引導他們學習。」面對年輕一代台語能力日漸減退的現象,董力玄認為,現今的推廣策略必須依賴媒體及流行文化的力量。她舉例,如公視台語台的節目、台語VTuber等年輕人感興趣的媒體素材,才能有效吸引年輕人學習台語。

根據文化部2023年國家語言發展報告顯示,為鼓勵親子台語多說互動的機會,政府補助地方縣市辦理親子家庭共學母語計畫。此計畫的目標在於增強親子間的台語交流,並提升年輕一代對台語的認同與使用意願,藉此促進語言的傳承與復興。董力玄盼在家庭和社會環境共同努力下,為台語創造更多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台語路協會與政府合作舉辦「2024母語家庭生活節」,推廣台語文化。攝影/潘品心

每周一堂台語課 學用落差大

政府為了促進台語傳承及復興,在小學及國中推動每周一堂的台語課程,期望藉由教育體系增進年輕一代的語言認同與能力,但實際成效卻不如預期。許多學生在課堂外鮮少使用台語,加上日常生活中台語的使用頻率大幅下降,使台語的復興面臨重大挑戰。

國中台語教師葉鎧誠表示,每周一次的台語課不足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台語語言能力。「學生普遍缺乏台語基礎,雖然每周45分鐘的課程能讓他們接觸台語,但台語不是考試科目,學生學習的動機不強烈。」葉鎧誠補充,為了提升學生的參與感,他嘗試透過台語線上遊戲進行教學,雖然學生反應熱烈,但往往因為遊戲耗時而影響教學進度。

葉鎧誠以線上台語遊戲的方式提升學生對台語的興趣。攝影/鄭信慈

來自全台語家庭的國中生潘同學,平時在家裡與父母都是使用台語溝通,在今年初,她也通過教育部台語語言能力認證基礎級。 「一周只有一堂課,學習效果不大,我得自己額外花時間學習拼音和書寫。」她認為學校的台語課對於提升台語幫助非常有限,尤其是台語羅馬字等較為複雜的內容。潘同學補充:「大部分同學對台語不熟悉,對話時只能使用華語。」由於同學之間鮮少以台語交流,在學校幾乎沒有練習的機會。

潘同學通過台語語言能力認證基礎級,展現其台語實力。攝影/莊詠棋

在教育政策與日常生活脫節的現況下,台語復興之路面臨重重挑戰,葉鎧誠強調,若要解決問題,不能僅依賴教育政策,媒體和政府的角色也至關重要。政府要創造廣泛的台語環境,推廣更多台語節目和網路影音內容,尤其字詞的正確使用對語言傳承成關鍵,像歹勢不應錯寫成拍謝。他呼籲政府和媒體多使用正確的台語字詞。唯有在日常生活中營造更多台語使用的機會,才能真正推動語言復興。

國中台語教師葉鎧誠在課堂上強調正確字詞使用的重要性。攝影/鄭信慈

延伸閱讀:

公視台語台大體檢 有助延續台語文化?

陪著囡仔玩中學 台語共學團找回母語

Posts created 2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