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雉保育有成 今竟面臨「蛋蛋危機」   

記者 洪靖淳、黃鄒承恩、謝聿勛/採訪報導

台灣有許多珍貴的保育類動物,水雉被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20248台南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調查台南市只有1664隻。水雉喜歡棲息在浮葉性植物上,其實早期本島各地皆有分布,但三、四十年前土地陸續開發,牠們的「家」也漸漸消失。近年環保復育意識抬頭,相關團體投入復育水雉的行列,然而正當復育之路進行中,卻又出現了外來種危機。

無法長大飛翔 小水雉成為「佳餚」

「剛出生的小水雉就被泰國鱧一口吃掉」從事野蓮種植30多年的高雄美濃產銷班班長李煥生回憶道,像是魚虎也會以水雉的幼鳥作為食物來源,烏龜會啃食野蓮造成作物毀損,導致水雉賴以為生的野蓮葉消失,沒有地方可築巢而罪魁禍首就是來自宗教團體隨意放生,加上東方人認為「殺生不吉利」,農民們也力去進行移除,助長了外來種的肆意繁殖。

同樣在美濃湖畔旁的水雉復育工作站也受外來種侵害,「光是去年剛出生的小水雉就有28隻被吃掉」,工作站主任陳柏豪語重心長的說道,因為泰國鱧的習性,當水面上有一丁點動靜,就會想要去捕獵,導致公鳥孵蛋時可能就會被弄翻,2023年就有兩窩六顆蛋遭泰國鱧撞入水中。當問及泰國鱧為何在美濃湖如此氾濫,陳柏豪表示,湖中的泰國鱧可能透過颱風天湖水溢堤,藉機進入棲地,加上有些釣客釣完後隨意拋棄至棲地,加速了外來種的氾濫對於泰國鱧的防治與移除,工作站能做的,就是在某一段時間放乾濕地或水塘,讓泰國鱧無法進入棲地,給水雉一個較為安全的生存環境。

距離60公里外,水雉數量占全台超過九成的台南也面臨相同的困境。「現在防治外來種的方法,真的沒有辦法完全杜絕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專員林若喬坦言,泰國鱧、蛇以及老鼠等,都對水雉的生存造成非常大的威脅,但與美濃不同的是,官田地區還增加了福壽螺及黃頭鷺的問題。福壽螺會去啃食水雉築巢的菱角葉,使水雉的巢跟蛋掉入水中,寶寶無法順利孵化。黃頭鷺雖不屬於外來種的一員,但近年牠們也出現在水雉的棲地中,棲地志工們甚至曾親眼看見,成年黃頭鷺將水雉寶寶當成食物吃下肚。林若喬也說:「這在以往是從來不會發生的,卻因為牠們的棲地改變或縮小,開始干涉水雉的棲地。」主因就是大環境下氣候變遷的問題,造成整個生態的變遷。

「凌波仙子」水雉在棲地活動。照片提供/水雉復育工作站

「沒有生態學觀念」 環境教育應加大力道

從事相關外來種防治十多年的,嘉南藥理大學環資系教授黃大駿認為,外來種為何會造成本土的動植物如此大的衝擊?像是原生種會與外來種競爭排擠,可能會將原生種賴以維生的資源吃掉,而最為嚴重就是改變整個生態系統,造成無法抹滅的生態衝擊。

針對造成水雉威脅的這些殺手,黃大駿指出,像泰國鱧本身就是肉食性魚類,以小魚為主食,進入農田或原生棲地中,先以小魚作為食物來源,逼不得已才去捕獵水雉這種小型鳥類。早期台灣人引進泰國鱧是想作為食用魚,但民眾的接受度不高,民眾及養殖業者便隨意棄養、放生,導致現在野外的泰國鱧氾濫成災,政府跟民間還要另外去做移除及防治。黃大駿甚至表示,「全世界並沒有完全移除外來種的案例」,外來種當下一進入能移除就移除,但如果外來種的適應力極強,族群變得龐大,就會轉為消極防治。他呼籲環境教育應該從小扎根,並加大力道去推行,以導正錯誤放生的概念,維護整體生態環境,小小的行為改變,也能為生態保育帶來轉變。

外來種福壽螺入侵農田。攝影/謝聿勛

外來種與天敵威脅 水雉如何應對?

水雉作為台灣濕地生態的重要指標物種,其生存情況不僅反映濕地環境的健康,更牽動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外來種入侵和天敵導致了水雉的生存危機,不僅與水雉競爭有限的棲地和食物,還直接掠食水雉的鳥卵,造成水雉族群在每年4月至9月的繁殖季節受到重大威脅。

為了有效應對這些威脅,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採取一系列的保育措施。「園區內我們能做的部分,是去放乾大池的水,或慢慢的去做清除的動作,農田則是使用對環境衝擊最低的農藥。」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專員陳品儒指出,水雉的棲息環境主要在菱角田和芡實等水域地帶,然而棲地一旦受到外來種的侵擾,牠們的生存便會受到威脅。流浪狗同樣也會對水雉的幼鳥及蛋造成威脅。因應這些威脅,水雉會展現出一定的適應能力。像是牠們在選擇棲地的方面變得更加謹慎,喜愛隱蔽的水域,減少與掠食者的接觸。另外,水雉在繁殖時會選擇在較為安全的地點築巢,進而提高幼鳥的生存率。

「剛開始當然我們也會排斥水雉來築巢,因為牠們在育雛時也會影響野蓮收成,但往好處想,就給牠個家讓牠可以去繁殖。」本身是野蓮農夫同時也是水雉巡守隊一員的李煥生表示,工作站都盡心盡力地為了復育水雉而付出,自己身為美濃人也該責無旁貸,因此產銷班採用相對友善的農業去保護水雉,堅持在產銷履歷驗證制度的規範下嚴格控管用藥,達到生態友善目的,同時也讓民眾安心去食用野蓮,並在2022年創立了巡守隊,保護水雉的安全,包括進行捕獸夾的移除,以及將誤食毒藥和受傷的水雉送醫處置,就是想給水雉們一個相對安全的家。

班長李煥生使用友善農業種植野蓮,致力於復育水雉。攝影/黃鄒承恩

除了這些保育行動,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以及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還重視環境教育。透過舉辦講座、工作坊和導覽等生態教育活動,提升社會大眾對水雉保護的意識,使政府與民間團體攜手進行環境教育及治理,呼籲民眾參與保育行動,減少外來種引進及破壞濕地的行為,提升民眾對水雉及其生態的認識。

具體的保育措施,包括環境管理、巡守行動與教育推廣,讓水雉族群得以減少外來種和天敵帶來的生存壓力,為牠們營造更安全的繁殖環境。然而外來種入侵問題仍需長期監控與解決,持續的保育行動是成功復育水雉的重要關鍵。

從菱角田擴展到野蓮田 水雉的棲息空間再次緊縮

近年來水雉數量增加,繁衍空間越來越不夠,已然成為新的問題點。從台南菱角田到高雄的大灣棲地都同樣面臨著一樣的危機 ,在環境與社會的變動下,水雉所面臨的已不單單是復育困境而已。

台南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常年致力於復育水雉。攝影/洪靖淳

林若喬表示,「 導致棲地不足的原因,其實有很多種,我認為主要還是氣候影響。」她指出,農民會依照氣候來選擇種植旱作還是菱角,對於當季的耕地面積就有著很大的影響。並且菱角從耕作到收成都是需要花費較多心力,菱角本身銷量就不大,所以越來越少人選擇種植菱角,加上為了配合政府的休耕補助,農民可能也會把菱角田改種果樹之類的。她認為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消費端是否願意購買或食用,才會帶動這塊產業能不能繼續耕作以及水雉是否有足夠的棲息空間。而同樣身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專員的陳品儒補充,棲地不足的原因還包含人為開發、人口老化、政府政策等問題。然而從2023年以來水雉的數量也正緩緩下降,所以解決棲地問題成園區首要解決的任務也是最大的困境。

近年台南官田的菱角田種植面積越來越少 。攝影/謝聿勛

面對同樣情形,高雄鳥會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是以「荒廢鱉池變水草樂園」當成解決成果之一,工作站將廢棄鱉池改種植浮葉性種苗,成功讓水雉們有了更大的生活空間。陳柏豪表示,「其實棲地減少的問題,是所有台灣原生物種都將遇到的狀況。」他坦言台灣是已開發國家,以水雉為例,它們90%的棲地已被人為開發所影響,而打造鱉池不但能解決困境,還包含了其它含義,池裡的水草可以運送到想要復育水雉的縣市,增加其可能性,同時還能發展出水草產業,讓開源的機會運用到環境保育上,把這份精神延續下去。

延伸閱讀:

美濃志工齊心復育-水雉徜徉永續天地

退休教師打造棲地-共築水雉留「美」夢

Posts created 2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