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孫磊、滕健齊、陳雋尊/採訪報導
照服員細心協助長者進入活動中心,替長輩們進行血壓血氧的身體檢查,這樣的情景,在雙福基金會日間照顧中心,每天都在重複進行。對於來到這裡的長者們而言,日照中心提供的服務與照護,替他們的老年生活,帶來了不同的風采。對於在機構內的照服員來說,在服務長者的過程中,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
轉心為服務 用愛彌補遺憾
在據點擔任照服員的呂玉玲和邱聰益,並非從業多年。由於兩人先前工作迫於現實不得不轉職,加上自家長輩無法享受到妥善的長照服務,於是便促成他們投入照護工作的重要契機。照服員邱聰益先前因缺乏專業照護知識,邱爸爸在失智且身體狀態不佳的情況下,臥病多年,只能靠家人輪流照顧,最終離開人世。而呂玉玲先前也對於長照系統不了解,沒有為外公、外婆尋求照護服務,看著他們失智與老化的速度加劇,她倍感痛心。
正是因為這些遺憾,他們在面對據點內的長者時,能更放慢腳步、耐心引導,配合他們的生活與需求,找出適合的活動。儘管長者的進步幅度有限,但看到他們在活動過程中交到朋友,為自己健康奮力踏出那一步,便是照服員心中最大的成就。尤其不少長者肯定機構內活動,還帶著家人前來參加,更成為他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老大人灶咖 長者重拾信心
每周一至周六,機構內都有不同活動供長者參加,其中「老大人灶咖」是最讓邱聰益感動的案例。這是他轉職以來,具體的透過活動,見證了長者好轉案例。王佩芳阿伯原本是桃園大溪當地有名的總舖師,但隨著帕金森氏症的惡化,不得不暫停他的畢生志業。周六的灶咖活動起初只是想向他諮詢菜單提議,卻意外發現他想重拾菜刀的意志堅定,照服員在旁協助的同時,也放手讓王佩芳下廚,最後成功在機構內的廚房做出佛跳牆和獅子頭,不僅在圍爐時大受好評,長者們也將其做成套餐,賣給其他家屬或社區居民。
邱聰益看著王佩芳從顫抖著雙手到能夠做出料理,他感嘆,其實長者們都很樂意幫助別人。在良好的照護環境下,這些長者儘管自身健康狀況不盡理想,但依舊竭盡所能實現自我價值,並獲得了認同感。同樣有參與老大人灶咖活動的阿伯楊勝凱表示,他曾經因為髖骨斷裂而無法運動,儘管已復健三個月,仍然不敢參加他最喜歡的桌球活動。後來經過照服員的鼓勵,他重新拿起球拍,現在已經能當起小老師,指導其他長者桌球技巧!這些活動不僅讓長者們從中重拾自信,在協助他人的過程中,同時也幫助自己重拾信心,達成了一個善的循環。
活動多元化 延緩衰老
據點除了提供室內健身房和桌球教室供長者們運動,照服員們也用心規畫室外活動,讓長者們能有足夠的空間活動筋骨。例如,結合宗教與眷村特色的「社區巡禮」,便激起許多長者參加的熱情。儘管他們因為失智,會忘記自己曾用心推廣自己的故鄉,但透過影像的紀錄,這些充滿文化傳承的記憶總能時時刻刻被喚醒。另外,為了鼓勵長者多做戶外活動,他們向外找尋更多農地,與地方創生農場合作,找到了特別採用架高設計的「思凡農場」,讓長者能夠有舒適的種植空間。
未來,機構方希望據點能規畫更豐富多元的活動,讓長者能夠透過戶外活動延緩衰老。照服員們也都提到,長照的目的並非無微不至的照顧與幫助,而是扮演輔助的角色,讓長者在自身能力範圍內,靠自己完成一個活動或一件作品。如此一來,長者在身心靈方面都能有所提升。
人力短缺 照護需求難滿足
根據今年國發會評估,我國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意味著每五人中即有一人為高齡人口。對於長者的照護問題,不僅與長者本身和家人間有關,也是整個社會能否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能否讓長者都得到適當的照護服務,對於照服員的人力上是一大考驗,必須擁有足夠的勞動人口,才能提供品質穩定的服務。
依衛福部2022年統計,我國有長照需求的人口約83萬人,但國內照服員人力僅九萬人左右。長照人力不足可能使許多長者無法得到妥善的照顧。台北市衛生局長期照護科技正郭月雲認為,薪資條件是影響長照人力的關鍵:「照服員的薪資若無法提升,恐怕難以吸引更多人來擔任長照服務的工作。」她提到,衛生局會與勞動局等單位合作,期望透過長照人員職能訓練等方式,來彌補照護人力不足的問題。
其實國內許多家庭在照護選擇上會雇用外籍看護,而非本國籍的專業照服員,台灣長照專業協會理事林昱宏認為:「薪資上的差異與便利性高低是影響國人選擇的主因。」他提到,畢竟聘請外籍看護的成本比起本國照服員而言相對低廉許多,才使多數國人會雇用外籍看護。除了需要充足的人力外,在照護人員的招募上,也需要足夠的福利與保障。唯有足夠的長照人力,才能讓國人在照護選擇時,能夠選擇專業照服員來進行照護,若照護人力始終缺乏,恐怕使民眾無法向照護機構尋求協助,長者也無法得到專業照服員的照顧,形成更嚴重的長照困境。
互信是重點 盼更友善環境
我國長照需求逐年上升,而社工角色有別於照服員,不只對內提供長者照護,另負責日常活動的發想與考量各種顧忌,除此之外,更須關心各家庭狀況,與家屬端聯絡以搭起溝通橋樑,而社工、家屬、長者三方如何取得平衡及互相信任,是社工師最大難題。「讓彼此了解到都是在互相幫忙,是搭起溝通橋梁的基礎!」,於雙福崎頂日照中心服務近三年的劉貞伶社工強調,要得到信任,首先得從讓對方清楚了解自己是在給予幫助這點做起。她提到,跟長者關係好與壞,取決於他們會不會主動向社工互動,長者對她而言就是家人般的存在,從一起生活的日常之中互相了解彼此、成為彼此生活中的一部分,當長者在需要時願意找上她,便是建立「好關係」的一大進展。
「社會上對於失智症長者還需要更多友善。」劉貞伶提到,機構多為失智症長輩,幾次帶長輩參與機構外的活動時,常遇到過度保護,甚至有認為長輩動作慢、能力欠佳而不讓參與的情形。在地老化是她的未來願景,她舉例荷蘭的失智村,以系統性地將長者所需之活動場所、醫療機構等覆蓋在一個社區之中,避免過多的載送需求,實現在地老化。
「其實能夠來到基金會獲得協助的人,都是非常幸運而且也相對健康的。」雙福基金會執行長陳建州提到,並非所有長者都能受到健康照護等相同境遇,其實社會上還有許多長者,是獨自在家孤獨終老,又或是已臥病在床,無人問津的存在。為幫助更多需要協助的長者,基金會也會根據政府單位的統計資料,實際前往社區尋找個案,向更多弱勢長者伸出援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