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歧視  推動交流 促進移工雙向互動

記者 林曦、郭芃萱、張家葳/採訪報導

按最新數據,目前已有數十萬的外籍移工,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工作,然而他們並不一定都能受到平等的對待,有形或無形的偏見與誤解,更造成移工及其子女產生自我認同上的挫折。為謀求改善,近年來政府與民間團體積極舉辦講座、課程及文化交流活動,致力於促進雙方交流,消弭歧視,期望創造友善且相互理解的社會。

One-Forty工作室內移工照片牆。攝影/郭芃萱

偏見歧視 無所不在

1992年台灣公布《就業服務法》明定聘用外籍移工規定後,世界各地的移工陸續來台,其中以東南亞佔最大宗。據勞動部人口統計,目前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人數已逾80萬,佔台灣人口約三十分之一。即使移工群體已在台灣的人口中佔有相當比例,歧視和偏見仍常發生在他們身上。

印尼籍社福移工Retno Safitri透過書面回覆表示,自己曾在工作場合中,因中文不流利而承受同事不友善的目光及言語霸凌。壹零玖伍移民工文化協會(下稱1095)創辦人官安妮提及,他們致力於推動東南亞文化交流及舉辦移工中文班,協助移工於日常生活運用中文溝通,融入社會,曾有中文班學員因移工的身分,而受到超商店員差別待遇。她表示,在台灣,東南亞移工比起他國更常無端受到歧視、偏見及不平等的對待,這些問題更間接導致他們在台成家後,其子女在身分認同上易受挫折。

1095標語布條。攝影/郭芃萱

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議題組成員林廷宇表示,原不認為做為父母親任一方為非台灣籍的子女(下稱新二代)會對生活產生影響,但在他成長過程中,也曾因母親是印尼華僑,陷入台灣、印尼及中國三者間的身分認同拉扯。他提及在求學期間,亦有因同儕對母親的言語攻擊感到自卑,甚至試圖隱藏新二代身分的經歷。林廷宇坦言,社會上對東南亞的負面印象讓他對新二代身分羞於啟齒,更難正視及處理身分認同問題。

除歧視造成新二代在身分認同上受挫外,他們在校園也會遇到源自師長不平等的對待。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林君諭談到,曾有身為新二代的學生,被校方強制參與加強學科教育課程。她認為,目前師資的養成缺乏良好的多元文化教育,教師授課時易忽略他國與台灣之間的文化差異,沒有顧慮到移民子女是否能徹底理解課程內容,加重他們的挫折感。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孔祥明指出,教育者的歧視更容易導致學生效仿,加劇同儕對於新二代的偏見。然而,若教育者能率先改變,提供友善與平等的教育環境,也將會是新二代融入群體重要的助力。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下稱燦爛時光書店)創辦人張正亦表示,他們所舉辦的東南亞文化主題營隊和移工權益講座,活動參與者中不乏各階段教育工作者報名參加,藉此更加深入了解東南亞文化,期能提升移工議題的關注。

尊重包容 相互瞭解

家庭應是生活的避風港,然而,孔祥明卻說,台籍婆婆對東南亞籍媳婦教育子女或日常生活的方式不滿,或是丈夫未能平等對待東南亞妻子的案例,仍層出不窮。

孔祥明分享,曾處理過相關案例,例如有婆家在東南亞媳婦懷孕期間,施加額外的飲食控制,不允許媳婦接觸家鄉的食物;或不顧文化差異,要求未曾接觸過麻油食品且排斥的媳婦食用台灣補品,造成產後不適反應加劇;甚至將孫兒的不良健康狀況,歸咎於媳婦的血統和國籍。他認為,家庭內部的差別對待,更易加重新二代的自卑感。

對此,孔祥明提醒,人們應以友善、包容的態度對待東南亞移民,切勿以「次等文化」的角度看待他們。面對聘僱的社福移工,也應抱持感激的心,感謝他們照料長者或患病家屬的辛勞。她補充,目前台灣有許多移工教育或文化協會,除了供移工學習中文外,也開設特殊技能課程,幫助移工掌握更多專長,同時開放本地民眾報名東南亞語系課程,角色對調下,邀請東南亞移工推廣自身文化,不僅可幫助移民、移工群體融入台灣社會,更能促進雙向交流。

One-Forty以作品展示,象徵每個移工背後的獨特故事。攝影/郭芃萱

多元課程  強化技能 

1095為了協助移工適應台灣生活,辦理中文班課程,內容為實體團體會話課,及線上寫字班。印尼籍移工Yanti表示,參與課程讓詞彙量有顯著提升,問路及日常應用更得心應手。

官安妮提及,有中文班學員分享,課程不僅幫助他們適應環境,課後也能和雇主一起學習,增進雙方良性互動。除中文教育外,移工也積極參加台灣各協會舉辦的多元課程,印尼籍移工Renny SN分享,他常利用空閒時間,線上學習韓語和參加電腦課,除能提升生活技能、補充知識外,也能夠暫時忘卻工作煩惱。

1095中文班線上課程官安妮講師授課畫面。攝影/郭芃萱

據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下稱One-Forty)與台北富邦銀行合作發布的「移工金融理財認知大調查」顯示,有近三成移工曾遭詐騙,更因語言不通,使移工無處求援。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表示,未來將推出東南亞各國語言版本的《富足人生》桌遊,讓移工透過遊戲,學習防詐知識與金融常識,增加對銀行業務程序的了解,提升防詐意識。

One-Forty研發《富足人生》桌遊實體展示。攝影/郭芃萱

孔祥明認為,現階段許多公共場所皆設有多國語言告示牌、廣播及穆斯林祈禱室,都是台灣提供給移工、移民群體的具體協助。針對目前少部分仍單方面要求移工融入台灣文化的課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相處方式,她建議,有移工成員的家庭,不妨透過學習東南亞語言或歌曲,以實際行動表達台灣人對東南亞文化的重視。

實地探訪移工生活環境  深入了解家鄉文化

陳凱翔指出,移工佔台灣人口已達相當比例,成為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來源。移工來台工作,也將家鄉文化帶到台灣。然而,當兩國文化碰撞時,雙方的文化差異往往會引起誤會,甚至產生衝突,他們不僅要適應工作環境,同時要面對社會的歧視與誤解。

對此,官安妮表示,1095舉辦東協廣場導覽,帶領民眾實地探訪移工生活環境,了解巷弄內掛著異國招牌、鮮少台灣人光顧的東南亞小店,卻是移工購買家鄉商品,排解鄉愁的重要店舖。此外,1095更積極研發《移工人生》桌遊,讓玩家透過遊戲能體驗到移工在台灣遭遇的瓶頸,進而思考如何改善現狀。

1095舉辦東協廣場導覽活動,介紹街邊東南亞店舖和特色商品。照片提供/1095

燦爛時光書店也舉辦《小飛俠計畫》營隊,走訪南勢角的緬甸街、台北車站印尼街,甚至是南方澳移工聚落。張正提到,今年不同過往,首次將營隊路線加入信仰據點,走進移工信仰的宗教場所,如位於台北的越南金剛寺廟和新莊的泰宣教會,讓參與者能透過親自走訪,深入了解移工文化。

過去台灣對於東南亞的交流,僅停留在特定市集或活動的美食交流。林君諭認為,雖然對於東南亞飲食文化交流成功,但其他領域仍有待加強。她直言,政府舉辦的語言與文化課程雖有進步,但參與者多為非真正需求者,因課程消息並不普及,且課程時間難與移工空閒時間配合,未來需調整課程時間與形式,確保資源能滿足真正需要的人。

無論是透過桌遊模擬移工生活,或是深入東南亞小店的文化體驗,雙向間的互動不僅是娛樂,更是社會理解與接納的橋樑。唯有打破刻板印象,透過尊重與理解,建立友善、平等的社會環境,才能讓移工及其家人在台安居樂業,發揮所長,讓他們擁有豐富、充滿希望的生活。

延伸閱讀:

異鄉工作甘與苦 移工組織搭溝通橋樑

多元社會 「新」子女的認同與歸屬

Posts created 1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