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湘芸、簡佳恩/採訪報導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青少年沉浸在虛擬網路世界中。在大量接觸被修飾過的圖像後,青少年容易對自身容貌產生焦慮,而在社群平台演算法機制的影響下,使青少年的焦慮感加劇,進而影響其自我認同。為有效克服容貌焦慮,學校、家庭與社會資源的協助至關重要。
濾鏡效應 影響心理
短影音已成為社群平台中的主流趨勢。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教授林佳欣指出,隨著社群媒體的演變,靜態照片逐漸被動態短影音取代,為提高曝光率,許多社群用戶不僅會使用AI濾鏡美化形象,同時為增加流量,也可能促使他們冒險進行危險的拍攝行為,這些情況不僅危害他們的安全與健康,也可能成為青少年模仿的對象。
多數社群平台提供AI濾鏡,讓使用者能在網路世界中呈現完美形象。台南醫院臨床心理師陳姱蓁強調,長期依賴社群平台濾鏡,可能使青少年難以接受現實中的自己,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惠文高中輔導老師蕭玉玲亦指出,青少年頻繁使用社群媒體為吸引他人的注意,此舉將加重他們的焦慮程度,當青少年無法達到心中自認的理想容貌時,便會產生容貌焦慮。
演算法助長負面情緒
成功國中陳同學分享個人社群媒體使用行為,由於他經常參考韓國偶像明星的外型風格來改變自身的容貌形象,因此社群推薦內容也多以偶像明星資訊為主。臨床心理師陳姱蓁對此表示,近年受到韓國流行文化影響,偶像明星與醫美文化所產生的負面效應,確實會影響青少年對自身容貌的認知,進而引發容貌焦慮。
林佳欣指出,社群平台的演算法有兩個核心目標:一是讓用戶在平台上停留的時間越久越好,二是確保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感到滿意,當用戶花費大量時間在平台上時,通常會促進廣告的商業交換,而對於青少年來說,尚未充分理解及識讀這些被「美化」的資訊,將會引發更嚴重的容貌焦慮及心理壓力。
社群平台的演算法機制,使青少年更頻繁接觸符合其瀏覽習慣的媒體內容,蕭玉玲觀察,社群平台的演算法會根據用戶的搜索歷史進行內容推薦,若用戶曾搜索過瘦身或變美的資訊,幾天後,他們就會看到相關的廣告產品。對於青少年而言,由於尚未具備經濟能力,這些廣告可能讓他們陷入購買的困擾,進一步增加生活中的焦慮。林佳欣亦指出,由於青少年心智尚未健全,面對這些內容時,難以做出正確判斷,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反倒可能對他們造成負面影響,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焦慮程度。
缺乏自信 過度重視他人評價
新冠疫情結束後,隨著口罩禁令解除,青少年在脫下口罩後,面對同儕對於容貌評價上的壓力,容易感到焦慮。根據兒福聯盟網站調查,逾七成國高中生對自己外貌不滿意,近六成因此改變穿搭、保養或減重。
中興國中連同學坦言,當與同儕互動時總擔心自身容貌不及他人,會感到焦慮,而國中時期習慣戴著口罩,她認為口罩能夠給予她安全感,並減緩焦慮情緒。蕭玉玲對此表示,疫情結束後,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即使在健康狀態下選擇繼續戴口罩,這顯示青少年在脫下口罩後,以真實面貌面對他人時容易感到焦慮。陳姱蓁認為,青少年應學會減少對自身的過度評價,欣賞自己的獨特性,並轉化對外貌的負面想法,逐漸培養對於自我的接納和自信。
在青少年自我認同尚未完整建立的階段,對自身容貌缺乏自信會導致他們產生焦慮情緒。蕭玉玲解釋,自我認同是對自身的看法與評價,涵蓋對自我優勢和劣勢的認知;此外,青少年時期亦為形塑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容易受網路媒體與同儕間容貌評價影響,進而加深焦慮感。
青少年在建立自我認同時,需進行全面的自我探索。蕭玉玲指出,由於尚未找到自身在現實中的定位,青少年往往過度關注他人的評價,並透過他人的評價來確認自身價值。陳姱蓁強調,提升自信、自我價值及重視自我效能感是青少年建立自我認同感的關鍵。所謂自我效能感,即是指個體對完成任務能力上的信心;而自我價值則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認知與感受,兩者均可透過累積成功經驗來提升,進而增強青少年的自信與成就感。
此外,蕭玉玲建議,青少年可以透過心理測驗瞭解自己的興趣、人格特質與價值觀,更加地認識自己。當青少年清楚自己的喜好並積極追求時,能從中獲得滿足感,並能使他們深入瞭解自身優勢與獨特性,轉移對外貌上的過度關注。當他們將焦點放在發展自己的興趣和專長,而不是單純追求審美上的標準時,容貌焦慮程度就會減少。隨著自我認同感的提升,就能使他們在面對他人評價時,不輕易受到影響。
探索自我 肯定內在價值
社群平台的興起使青少年面臨容貌焦慮。陳姱蓁表示,克服這種焦慮的關鍵在於校園、家庭的支持以及社會資源的協助。
學校應培養青少年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觀念,讓青少年認知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蕭玉玲表示,學校可開設自我探索輔導課程,使學生認識自身的獨特,並強調重點在於內在價值,而非容貌與體態。輔導課程的建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能減緩他們的容貌焦慮程度。
學校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後,家庭的支持也同樣重要。陳姱蓁建議,家長應避免讓青少年過度依賴AI濾鏡。並在青少年面對容貌焦慮時,具備同理心,理解青少年在此階段對容貌的過度關注,適時提供鼓勵及關懷。此外,蕭玉玲分享,家長應定期與孩子討論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容貌認知。透過親子交流,可以引導青少年學會欣賞自身獨特的容貌,從而有效減緩他們的容貌焦慮。
除了輔導課程及家庭的陪伴,在面對容貌焦慮時,青少年也可以主動尋求社會資源的協助。陳姱蓁指出,各縣市均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免費心理諮詢服務。此外,政府也針對十五歲至四十五歲族群推出免費心理諮詢方案。而針對需要長期心理治療的個案,陳姱蓁表示,可以尋求醫療院所、心理諮商所或心理治療所的協助。蕭玉玲提到,經濟能力有限的青少年可利用如張老師基金會和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等免費資源。校內輔導老師則會評估學生狀況,協助申請政府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心理師進行輔導。
青少年應學會降低對自身的過度評價,欣賞自己的獨特之處,並轉化對自身容貌的負面想法,逐步培養自我接納和建立自信。透過學校的自我探索教育、家庭的理解與關懷,以及社會資源的協助,青少年才能逐漸擺脫對外貌的過度關注。當青少年學會欣賞自身的獨特性,強化自我認同感,建立健康的審美價值觀,才能邁向更自信的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