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任育、施俞婷、唐楚祐/採訪報導
近年因新媒體平台興起,閱聽眾不再僅透過單一媒體獲取資訊,人人都能成為「發聲者」,因而在網路上具影響力者即被稱為「網紅」。根據網路溫度計Z世代十大「夢幻職業」調查中,「網紅」更是名列職業選擇前茅。但學者指出,自媒體經營入門門檻雖低,但收入不穩定,而少數網紅為求關注所做的驚人之舉,更易造成不良示範,進而引發脫序行為,值得社會省思。
數位環境 閱聽分眾化
影音平台YouTube「合作夥伴計畫」說明,創作者必須在平台積極參與,才能賺取相當的規模分潤。許多網紅因而不惜一切地迎合粉絲要求,甚至是拍攝出荒唐走板的劇本,心理諮商師王淳羽指出,網紅晚安小雞到國外做假直播等案件,雖能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卻也衍生許多爭議。
除了平台上的分潤機制外,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表示,網紅們還面臨觀眾分眾化的挑戰,需更積極投入才能獲得相應的收益。與過去相比,現在的觀眾更加分散,不如一開始的紅利年代,網紅需要更加努力與付出,才能吸引不同背景和興趣的觀眾。
關於觀眾分眾化,音樂創作型網紅JC認為,只要有心掌握流行趨勢以及演算法去選擇分享內容和平台,就有機會讓更多人看見。以他個人為例,最初藉由翻唱音樂慢慢累積粉絲,到後期則轉為自行創作,讓粉絲更加了解自己。另位網紅陳妍廷則提到,若網紅職業成生活重心,就必須依賴社群平台,還需承擔一定的問題風險,她覺得自己成為非全職網紅一方面可降低經濟壓力,同時也較自由。
網紅潘恩皓(下稱皓皓)透過自己的幽默風格,成為帶動「科目三」舞蹈挑戰的創作者之一,單支短片播放數超過150萬。他表示,雖然網紅紅得快,但加上業配及廠商邀約代言,五年間實際只賺到近十萬元。以目前網紅市場來看,他認為網紅很難當作「鐵飯碗」。
負面行為 引發模仿
皓皓指出,確實有不少人模仿「科目三」舞蹈拍攝影片時扭傷腳甚至骨折,為模仿潮流而忽視危險性。心理諮商師陳莉婷對此說明,此種模仿行為影射到網紅身上,可能影響粉絲的自我認同,進而模糊自身價值觀和判斷能力,甚至迷失自我,造成負面影響。
林日璇強調,網紅若想在一夕之間爆紅,多半還是需要藉由傳統媒體的報導宣傳,進而提高知名度。但少數網紅為在短時間內獲得高關注度不擇手段,例如某網紅到大賣場白吃白喝,上傳影片教大家「不花錢吃東西」,此種脫序行為引起民眾對食安疑慮,家長更擔心其他不良行為會產生模仿效應,例如販賣假貨、不實商品等不當行為。
在網路媒體發達時代,網紅擁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憑藉在社群媒體上的言行和活躍程度,可輕易在粉絲中引發話題或改變價值觀。王淳羽指出,「負面影響」建立在於網紅自身人設及標籤,以及「網紅想帶給粉絲什麼資訊?」,但也因粉絲年齡層、判斷能力的強弱,他們並不見得能夠即時了解網紅所做的事是否正確。
此外,網紅不僅要承擔收入不穩定的風險,還要考量生活平衡,不論經濟壓力或私生活都會被放大檢視。JC表示,曾有粉絲對他傳訊息騷擾,甚至要求到他私人住所與學校見面,他坦言成為網紅後,生活變得很沒有隱私,導致後來不敢在網路上公開分享自己學校或活動地區。陳妍廷亦提及,自從成為網紅被粉絲認出後,出門時都要注意打理外表,深怕形象受損。
信任感助買單 網紅帶貨成常態
藝人經紀助理韓倫綺表示,網紅可以透過廣告、業配提升知名度,不少業者看準具知名度且符合形象的網紅尋求合作,如藝人焦凡凡起初是直播主,後來逐漸爆紅而成為藝人。王淳羽亦指出,許多網紅會以貼文形式或搭配短影音介紹商品,他們代言、推銷商品販售時,確實會對粉絲的購買意願產生影響,乃因粉絲對喜愛的網紅會有「信任感」,而傾向購買他們推薦的產品。
「網紅或藝人會針對個人定位、粉絲群眾去接合適的業配或代言。」韓倫綺表示,粉絲是影響網紅代言商品類型的主要因素。她補充,網紅可利用自身專業或試用商品建立品牌信任、提供客觀評價和確保產品品質等策略,即能增加粉絲對產品的信任度,吸引相對應客群。陳妍廷亦提及,曾有廠商看重她的形象與她進行合作業配,不過粉絲的購買意願會直接影響抽成,因此判斷商品是否讓粉絲買單、符合購買意願都是重要考量。
「在網紅推薦產品的過程中,心理學上的因素包括社交認可、權威性和情感連結等,這些因素會促使粉絲更傾向購買網紅推薦的產品。」陳莉婷也強調,網紅的形象也可能間接影響消費者的情緒和自我認同,導致過度消費、物質盲目追求與負債。她補充,原因在於粉絲會對網紅產生「認同感」,因為信任而選擇購買,又或因「想跟網紅用同樣商品」的心理,認為自己與網紅的社經地位或生活品質更加接近,但實際效用恐不如預期,造成精神及心理的失落感和落寞。
強化媒體識讀 建立正確價值觀
韓倫綺提及,少數行銷公司會採取負面聲量手段操作,增加藝人和網紅曝光度。王淳羽亦指出,網紅公開支持特定候選人、炫富等,都可能間接影響粉絲心理,部分網紅還會建立粉絲群組,拉近他們與粉絲間的距離,因此許多人會將生活重心放在網紅身上,甚至產生「歸屬感」。
陳莉婷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粉絲模仿網紅的行為,或有助於個人發展和成長,但也可能導致心理健康與自我價值的混亂和困擾。她說明,按社會心理學的群體行為理論,人們若長期接觸影響自我價值的資訊,很容易失去自我及欠缺自身價值,導致在現實生活中沒自信或極需他人肯定。
「法律保障人民言論自由,不可能反而去限制網紅言論。」林日璇解釋,網紅在網路平台上發表想法觀點,因有言論自由當作保護傘,無論內容好壞,必會提高引導社會風向的機率。她呼籲,閱聽眾應該著重在自己的人生,或針對網紅在社群上發布的訊息加以審查並反思,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可以直接尋找消息來源,避免二手資訊所導致的消息誤差。她也強調,必須從學校教育開始落實,教導民眾建立正確的媒體識讀,才是長久之計、根本之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