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羽萱、黃榆媃、邱子嘉/採訪報導
挽面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美容技術,不單是一種潔面方式,同時也是左鄰右舍維繫感情的休閒活動,以及女性轉變為人妻的過渡儀式。但隨時代變遷與美容科技進步,挽面盛況不復從前,若想傳承挽面技術,除需延續傳統挽面的進行方式,也得結合現代美容,打破舊有迷思並讓大眾更加了解挽面獨有的好處與效果。
衛生遭質疑 破除傳統舊迷思
過去挽面師傅多於路邊設攤,挽面環境較不理想,再加上早期挽面方式是挽面師傅用嘴巴咬住線的一端,有些民眾會擔心挽面時接觸到師傅的口水,對其衛生有許多疑慮。社團法人全球紋飾藝術睫容髮妝發展協會(以下簡稱 iCBA)蝶式挽臉職類執行委員林家同強調,現代人非常在意衛生安全,因此挽面師除了具備技術外,也應注重環境衛生。
挽面師傅為配合顧客需求而調整挽面的方式,有些師傅使用業界流行的手法,有些則自創妙招。早期「嘴咬線」的挽面方式,稱為「三點式挽面」,為避免衛生疑慮,後來演變成將線的一端繞在頸部的「頸式挽面」,以及只用雙手操作的「兩點式挽面」,後者又稱「蝶式挽面」,同時也是目前常見的挽面手法。 iCBA理事長張淑容說明,蝶式挽面改善了早期挽面在衛生上的詬病,同時維持傳統挽面的效益。
從事挽面27年的挽面師陳俐蓉分享,曾有顧客提出,希望改掉用嘴咬線的方式,為此她改良成將線的一端掛在脖子上,不僅衛生,也能改善長期使用嘴巴咬線,導致臉部肌肉痠痛,無法正常咬合。
雖然無論男女皆可挽面,但早期男性顧客並不多。陳俐蓉過去20年都在路邊接客,她坦言,過去許多男性認為只有女性才會挽面,因此對坐在路邊挽面感到羞恥,但改成實體店面營業後,男性顧客增至四成。陳俐蓉的兒子,同為挽面師傅的張友銘發現,打造乾淨、明亮的挽面環境除能讓更多人願意上門,也使男性顧客能更大方地接受挽面。
除此之外,民眾多對挽面抱有「很痛」的印象而不敢嘗試,張友銘表示,由於挽面的功效是將臉上細毛拔除,因此難免會感到疼痛,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台北市挽臉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甘沛琳透露,挽面在現代較不普及的原因可能是民眾對挽面有誤解,再加上周遭很少有人嘗試過,因此要讓年輕族群接受挽面較不容易。
結合現代美容 傳承技藝拓展客源
早期多由老師傅帶領徒弟一起從事挽面工作,從中學習挽面技術,但過去尚未有正確的美容衛生安全觀念。林家同透露,到了現代,透過挽面協會與工會等相關團體,在傳授挽面技術同時,也進行美容衛生安全管理教育,讓學員不僅習得挽面技能,也具備美容衛生條件、環境條件等知識。
「現在做這個行業不可能只單一學挽面這項技能,這樣會無法生存。」甘沛琳表示,工會舉辦彩妝、保養等課程,希望學員將挽面結合相關技術,除能提供消費者更完整的美容體驗,也能增加學員收入。林家同認為,挽面師傅須認識膚質狀況、肌肉紋理等,在將顧客臉上細毛、角質去除的同時,也注重顧客膚質狀況是否適合挽面。
iCBA亦提供挽面與其他美容課程,張淑容說明,iCBA會協助學員規劃,將傳統的挽面結合現有的美容技術,提升整個挽面業界的層次,使消費者對挽面有更正確的認知,而非留有傳統不衛生、皮膚一定會腫痛的迷思。
換顏做新人 出嫁前的「轉正」儀式
挽面歷史悠久,代代相傳卻無標準模板。林家同表示,在長期研究之下,發現挽面之確切歷史文獻已不可考,不過,傳說隋煬帝喜歡微服出巡,看到漂亮的民女就會讓士兵將其俘虜,舉凡要出嫁的女子都為此感到害怕。曾有一戶人家想要風風光光嫁女兒,因此將要出嫁的女子去除臉上細毛,使女子的臉變得容光煥發,再以華麗的轎子抬出,偽裝成神明出巡以躲避官兵俘虜。他補充,這樣的作法逐漸演變成「女子出嫁前須挽臉」的習俗,成為女子的成年禮。
因無法確定挽面歷史的準確年份與真實性,林家同說明,傳說也只能當作故事參考。但他強調,無法確認挽面起源於哪個朝代、國家,唯一肯定的是,有亞洲人的地方就有挽面文化的存在。
挽面早期是女性轉正的重要儀式,「轉正」意味著長大、嫁為人婦。林俐蓉分享,當時老一輩的人結婚都會請挽面師傅到新娘家裡挽面。林家同指出,在閩南習俗中,未出嫁的女子不能挽面,直到女子出嫁前,必須由有福氣的女性長輩,拈香、拜神、祭祖請示等儀式後,再為即將出嫁的女子挽面,此一行為又稱為「開臉」,其意涵在於剃除出嫁女子的不良習慣及晦氣。
古代女人的美容術
挽面這項技術是利用物理方法去除臉部表面的細毛和角質層,林家同針對步驟說明,全臉上好香粉後,挽面師傅使用一根棉線,線的中段用一隻手拉著,兩端分別系在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上,或是一端由手拿著,另一端用嘴咬著,讓線形成「又」字型的交叉。交叉的線在臉部皮膚上滾動、摩擦,交叉處會夾住臉上的毛髮,藉由滾動的力量拔去細毛。
棉線一拉一縮間去除老廢角質,能讓臉部肌膚看起來更細緻。「一開始用頭巾包好再來塗粉、拉線,用完臉會很光滑」在士林挽面街從事多年的許美蘭師傅便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挽面。林俐蓉分享,挽面後再以絲瓜水將臉上的香粉與細毛擦拭乾淨,能同時達到鎮定肌膚、縮減毛孔的作用。
林家同則認為,挽面前必須清潔,對被挽面者也更有衛生安全保障。他補充,被挽面者臉上也許有帶妝或塵垢,挽面會把臉上的細毛都拔除,若無先做清潔,髒污就會進到毛孔裡,若毛孔受到污染,恐會造成傷口、或皮膚過敏等。
失傳的技藝 挽面保存與推廣
在尚未發展科技美容前,挽面便是老一輩保養的方法。「這是台灣的傳統文化,想繼續延續下去。」張友銘表示,因著這份信念,從零開始學習挽面技術,經營過程中也遇到越來越多第一次嘗試挽面的年輕客群。林家同闡述,在從事挽面多年後,才理解這也是一種文化傳承,起初在推廣挽面時,曾認為挽面師多是有輩分的人,但其實並不然,反是年輕人接受度較高。
年輕族群之所以更能接受挽面,是因為他們明白挽面為最自然的美容方式,亦清楚這是文化的傳承。林家同表示,挽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若想讓挽面永久保存,就得靠所有的挽面師傅共同傳遞這項文化與技術。
台灣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會舉辦挽面推廣體驗課程,讓美容科相關學生認識挽面。林家同分享,學校曾邀請他到校授課,除教導學生挽面這項技術,也會講述其由來、演變,與未來就業機會。林家同與張淑容皆表示,希望挽面能納入職能教育的正式課程中,從中深根挽面這項傳統技藝。
挽面工會因應節慶會與民間社區、老人中心等合作辦活動,提供義務挽面的服務。甘沛琳提到,因不收取費用,故民眾的參與意願高,雖然主要參加的民眾為年長者,但也有少數年輕人感到興趣而嘗試挽面,成功達到推廣的效果。除了積極提供免費挽面服務外,挽面工會與iCBA皆會舉辦挽面課程與協助創業,張淑容表示,iCBA針對挽面相關人才提供教育訓練後也會輔導就業,協助成立個人公司與產業經營等相關資源。
被政府所遺忘 爭取挽面證照正式化
從事挽面不需要考取具有法律效令的證照,目前挽面相關協會或職業工會所發放的證書僅能作為參加民間組織舉辦的課程、考試的證明,較不正式。甘沛琳坦言,現今爭取挽面專屬證照有難度,因挽面的消費者、從業人員在美容產業中佔少數,再加上關注挽面的人數不多,導致推廣困難。
「我們希望能讓從業人員有一張證照,有了證照顧客看到會比較信任。」甘沛琳說明,證照除能保障消費者挑選專業的挽面師傅外,也會更認同、接受並嘗試挽面,提升挽面在社會上的評價。
台灣政府所認證的美容相關證照有乙、丙級美容技術士、美髮技術士、美甲師、美睫師、紋繡師等,卻沒有挽面正式證照。張淑容認為,挽面證照亦須正式化,因標準越清楚,應試者和執行單位才越能明白政府的規範,透過政府監督,讓有心推動證照及技術發展的挽面工會與協會有準則能依循。
除挽面證照正式化,甘沛琳期盼,政府能多協助挽面相關的工會與協會,透過推廣、辦訓練營等讓更多人了解挽面。甘沛琳表示,藉由學員向周遭推廣挽面,能讓更多人知道這項好的技藝,不讓它被埋沒。
「我們(iCBA)現在也會規定來學習挽面的人必須要通過所謂的檢定考試,除了乙、丙級考試之外,還會做挽面檢定。」林家同強調,挽面是美容的一環,只是仍未納入國家考試中。通過美容考試後再就業,對從業人員與消費者雙方皆有保障。他認為,挽面師傅是文化藝術的傳遞者,亦是一個專業的從業人員,而非把自己當作一位「工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