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禧、莊焌楷、林書煒/採訪報導
花蛤產業是金門地區著名的漁業部門之一,不僅供當地漁民生計,更於觀光產業發展亮眼。每逢夏季,當地都會舉辦「金湖海灘花蛤季」,鼓勵遊客親臨體驗「挖花蛤」的樂趣,同時品味花蛤美食。然而,觀光活動長期對當地花蛤的過度捕撈和生態環境危害,已嚴重影響當今花蛤的產量與品質,更對該產業的永續性產生極大壓力。
資源亮紅燈 專家籲嚴格管束
「以前用『撿』的就好,現在都要『挖』,挖了很久,也才挖到一小顆。」金門漁民謝先生感嘆,近年當地花蛤產量明顯銳減。他回憶,過去金門后湖至成功潮間帶的花蛤資源豐富,當時走在沙灘上只要發現小洞,用手或小鏟子輕輕掘開,就能輕易撿到三公分以上的大花蛤。然而,近年他除了明顯感受到花蛤數量所剩無幾,大多數挖到的也都只有一公分,甚至更小。
「數量少就算了,也很難挖到大花蛤。」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邱郁文也提及,金門當地花蛤需求量大,不僅供漁民在魚市場銷售,還需滿足遊客與居民的休閒及口腹。他說明,民眾到海灘戲水時,常以挖花蛤作為餘興活動,更會不論花蛤大小,順手將其採捕入菜,導致花蛤不僅數量逐漸減少,個體也因此越變越小。
邱郁文為此主張,政府應實行更嚴格的監管與約束,如訂定花蛤最低撿拾尺寸標準和相關捕撈管制,以確保只有足夠成熟的花蛤能被遊客帶走。但他也強調,並非要求政府限制民眾與遊客「只能挖不能帶走」,而是應兼顧產業永續,否則若繼續毫無節制的採捕小花蛤,金門花蛤只會逐年消失。
一次性採捕 生態難負荷
「要讓花蛤有喘息跟生長空間,不該短時間內把資源消耗掉。」金門縣三棘鱟保育協會共同創辦人洪德舜更表示,成功海灘年年舉辦的「千人挖花蛤」、歌唱比賽,及花蛤小天使選拔等活動,雖有助正興當地觀光產業,卻也導致數千人在短時間內同時大量採捕、踐踏花蛤棲息地,對當地花蛤繁殖和生存構成極大威脅。
他建議,將花蛤季的活動時間從原本的十天延長至一個月,以避免短期間湧入大量人潮對當地環境造成衝擊。此外,他更提倡遊客在體驗後實行放生做法,以助於減緩資源不平衡的情況。
保育意識過慢 加劇產量枯竭
邱郁文進一步提及,多年前發生民眾於小金門西側沿海,發現大量死亡花蛤的「金門花蛤集體暴斃」事件。他說明,當時台灣花蛤面臨取用過逾的窘境,政府當局試圖釋放苗種進行保育,但國內的花蛤保育量能不足,只得仰賴中國進口苗種,導致許多染上「類皰疹病毒」的有毒苗種引入台灣,引發金門花蛤集體死亡。由於怕危及金門國家公園的名聲,當時金門公部門並未坦承事件嚴重性,進而加劇金門花蛤保育挑戰。
「政府都是在沒有水獺了,才呼籲保育水獺;沒有花蛤了,才保育花蛤!」洪德舜無奈指出,金門政府長期以來,對各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機制都過於緩慢,往往在資源嚴重短缺後才開始提出保育呼聲。他強調,不論是哪一種資源,政府都不應等到物種瀕臨滅絕時才採取事後保護措施。
千人放苗救蛤 學者:需兼顧遺傳多樣性
金湖鎮公所觀光課課長陳雲龍表示,為兼顧觀光發展與金門花蛤的生態永續,鎮公所與金門縣水產試驗所近年合作開辦「千人蛤苗放流」活動,鼓勵民眾一同前往成功海岸放流蛤苗,彌補人類對花蛤的過度捕撈。金門縣政府漁牧科科長樊德正補充,雖然適量放苗有助資源豐腴,但若過多的種苗被放流,也可能超過棲地承載力,導致幼苗無法存活。為此,鎮公所與水試所目前選擇採取「少量、長期」的放苗策略,以維持生態平衡。
「需要的是花蛤,政府卻放流文蛤苗似乎不合邏輯。」邱郁文指出,蛤苗放流活動名義上主打「花蛤苗」放流,當前主要放流的蛤苗品種卻多為「文蛤苗」,花蛤則佔少數。他質疑,水試所是因發現文蛤復育相對花蛤,不需投入大量人力與財力進行苗種釋放和監測,才傾向釋放文蛤苗。
水試所海洋課課長陳盈廷解釋,過去曾嘗試大規模放流花蛤苗種,並進行人工養殖,卻因保育量能有限且成效不彰而中止。但他強調,儘管目前釋放的花蛤苗數量較少,金門花蛤資源依然維持在基本平衡點。
邱郁文強調,透過人工繁殖可能導致花蛤因母體族群過少,面臨「基因窄化(Genetic Bottleneck)」的風險。他解釋,當花蛤母體數急劇減少,遺傳多樣性也會隨之縮減,使有害與缺陷基因增加,進而使花蛤族群更容易受疾病和其他生存挑戰威脅。邱郁文認為,為確保花蛤長期生存,保護措施不應只著重數量控制,也需重視維護遺傳多樣性,確保花蛤族群的健康和永續。
轉向觀光在地化 共護人文與海岸資源
「花蛤季方向錯了,請來的歌手甚至認不出花蛤!」洪德舜表示,以花蛤發展地方觀光本質上並無異議,但在沙灘舉行音樂會、樂團演出等活動,不僅損害花蛤棲息環境,且令他感到無奈的是,花蛤季上被邀請的歌手對花蛤更是一無所知,顯然違背舉辦這些活動的初衷。
洪德舜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花蛤季的施辦方向,並找尋更貼近在地特色的活動方式。為此,他建議將焦點轉向「多元在地化」,例如邀請當地老漁民或專業學者,針對金門特有漁業文化,包括花蛤、鱟與水獺等,舉辦教育講座,並推動生態保育倡導。除了提升參與者對金門特色人文資產更深入的認識,同時普及生態資源維護的理念,達到觀光生態兩平衡的雙贏目標。
邱郁文也建議,金門能借鏡日本愛知縣蒲郡市竹島的小漁村作為參考,該漁村利用在地特色物種海瓜子簾蛤,設立貝類博物館並推出相關周邊產品與紀念品,此措舉不僅善用當地物種活化觀光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同時喚起當地居民對家園生態的重視。
「金門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海岸資源是美好的。」邱郁文呼籲,金門民眾切勿忽略他們擁有的美麗海岸資源,也不該只為短期經濟利益而將這片富饒之地的資源消耗殆盡。他認為,金門當地應以保留傳統文化和在地特色為宗旨進行產業發展,同時提升旅遊品質,吸引更多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前來體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