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歧視 理解包容營造友善環境

記者 吳宴樓、林嘉安、徐芯慧/採訪報導

今(2023)年4月台灣大學第35屆學生會舉辦「言論自由月」活動,一幅疑似涉及原住民加分政策的布條,引發對於原住民歧視的爭議。基此,台大原住民學生於今年5月成立「台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下稱反歧視小組),望校方重視原住民學生權益,並倡議落實全民原住民教育。

布條惹議 引發風波

台大學生會是項活動,旨在讓學生透過懸掛布條的方式表達想法、促進交流。然而,其中一幅「火冒4.05丈」的布條,影射原住民的加分政策,並在布條說明欄寫著「原住民特權是政府對平地人的暴政」,在校園內引起廣泛討論。

「言論自由月」活動出現爭議布條,內容影射原住民加分政策。照片提供/台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

甚至,台大網路交流版亦出現針對原住民的負面言論,台大原住民學生Tjuku表示,她有位籃球隊朋友因其原住民身分,被標註在留言區,卻被人惡意將其球衣背號乘以1.35,這些歧視內容已對原住民身心靈造成負面影響。對此,台大非原民學生黃大綱認為,社會本就允許不同意見及想法,每個人皆可表達對於加分制度的不滿,但不該用激進言論劃分族群。

隱微歧視 無所不在

「火冒4.05丈」布條事件只是冰山一角。Tjuku指出,社會長期存在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使得她在日常生活中常受到「隱微」歧視,迫使她需迎合他人對原住民的想像。台大原住民學生Baliyus Butul回憶,大一剛入學時,同學間相互交換聯絡方式,卻因其社群軟體背景資料為原住民而遭同學封鎖,部分原住民友人亦習於隱藏其原住民身分,以避免遭受他人異樣眼光對待。

  • 隱微歧視:「隱微」歧視為日常生活中「隱而未見」的觀點,不論是基於個人無意識或是自以為友善、幽默的言行,都可能造成當事人不舒服。

資料來源教育部

因應此事件,台大原住民學生也於今年5月成立反歧視行動小組,藉由校園短講讓學生了解加分制度的歷史脈絡,同時在校園內舉辦「反原民歧視,爭原民正義」請願活動。反歧視小組表示,請願活動提出四項主要訴求:校方成立族群平等委員會、增設原住民族群體歧視獎懲辦法、增聘原住民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以及形塑族群友善的社會氛圍,希望校方做出實質改善,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反歧視小組舉辨請願活動,要求校方正視原住民學生權益。照片提供/台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

多元族群 相互尊重

針對「言論自由月」活動引發的爭議,台大第35屆學生會在臉書上發布道歉聲明,並提及學生會將與校方討論校內制度與政策的推行,共同為校內弱勢族群建立反歧視、族群友善的環境,台灣大學學生會族群平等小組成員玲紹陽說明,該校第36屆學生會已在本學期成立「台大學生會學術部族群平等小組」,廣邀原住民族及其他多元族群背景的成員參與校內族群相關政策決策,改善校園的多元文化氛圍,確保校園成為一個包容、友善的環境。

除此之外,反歧視小組表示,希望校方對原住民族的殖民歷史進行考察、省思並正視原民歷史,小組也期望校方可以推動原住民族相關課程,落實全民原住民教育(以下簡稱全民原教),付出實際行動來實踐零歧視校園,使校園師生彼此相互理解並尊重不同的族群。

透過原住民族相關課程與教材,了解原住民文化及歷史。攝影/吳宴樓

加分制度沿革 縮減文化差異

加分制度沿革為同化政策轉變而來,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汪明輝解釋,因不同語言文化、生活方式及經驗,導致原住民與主流社會存在些許差距,而當中以學習表現較為明顯。基此,政府為了提升原住民升學率,而制定加分政策。他補充,即使加分制度提高原住民升學率,但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知識落差依舊存在,加分制度僅能做到齊頭式平等,無法全然彌補實質差異。

現行原住民大學入學加分制度。資料來源/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製圖/林嘉安

加分制度的存在,造成部分非原住民學生認為此制度不符合公平正義。黃大綱表示,加分制度存在些許弊端,應審慎評估原住民的個人身分背景,建立嚴謹的名額保留原則,合理分配加分比例與對象,台大非原住民學生郭育嘉也認為,都市原住民學習資源與一般生相同,但升學過程中卻能享有加分優惠,或許為制度上存在的漏洞。

汪明輝指出,都市原住民從小被帶離原鄉,主要是為接受教育及追求更好的發展,然而,社會大眾只注意都市原住民與一般生接受相同教育,卻享有加分優惠,而忽略原住民與文化、原鄉之間的抽離,不僅影響原住民在都市環境中的適應和身份認同,同時對其人格發展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文化及社會經濟的差異,卻被理解為智力的差異。」汪明輝認為,社會大眾不理解語言文化的差異才是制定加分制度的原因。他補充,至今仍無相關政府單位願出面說明加分政策的制定脈絡,加上主流社會對原住民長期存在的歧視、刻板印象難以化解,更加深族群之間的不對等關係,進而強化主流社會原本錯誤的優越感。

落實全民原教 推廣社會大眾

為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及《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計畫》,將擴大原住民族教育對象至全民。Tjuku認為從台大校園內原住民學生遭受到的歧視觀之,全民原教不只適用於原住民學生,更應推廣至社會大眾,且內容不該只有簡單帶過,因為社會流動和歷史殖民背景,近代原住民已有別於歷史調查的樣貌,無法僅由老師按照教材死板講課,而是必須透過互動性,才能更好的認識原住民。

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計畫7項核心目標。資料來源/教育部、製圖/林嘉安

「全民原教的概念,應是讓主流社會都有具備對原住民的基本認識。」汪明輝指出,先前並沒有專門負責全民原教的單位,政府為保留原住民的語言文化、生活經驗,因此將此部分工作內容分發至各縣市的原住民教育中心,由於其服務對象僅限原住民族,並未包含其他非原住民之族群,導致全民原教至今仍較難落實至全民。

如何面對差異的群體及文化,是所有人的必修學分。汪明輝表示,學會正確應對原住民是所有國民都應有的基本素養,學會真正的理解及對待,才是推廣全民原教的核心。反歧視小組強調,全民原教須落實執行,推行全民原教為小組成立的核心訴求之一,當下雖已有全民原教的概念,卻未落實到日常生活,恐淪為口號。全民原教不應只針對原住民族,而對於社會少數族群的族群敏感度,及其文化機能均需加以學習,期能達成每個人都能尊重彼此和包容不同文化。

台大原資中心「耕原」培育計畫,加深原民學生文化認同並促進校園文化交流。攝影/吳宴樓

 

延伸閱讀:

原住民加分制度爭議 原民學生有話說

原住民加分合宜嗎?升學優待政策爭議不斷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