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品萱、陳曼瑄、林盟真/採訪報導
運動場上展現翻滾、拋擲、飛身動作的競技啦啦隊,觀眾屢為其絕佳默契所折服,卻因高難度動作而被歸類為高危險運動。我國在國際競技啦啦隊賽事上戰績不俗,能與美、日等國並列為「得獎紀錄國」,惟民眾仍對其感到陌生,且易與「球團啦啦隊」混淆。在眾人努力下,此項運動已逐漸拓展交流範圍,發掘優秀人才,期能持續在國內外競賽中屢創佳績。
相互信任 培養默契
競技啦啦隊結合體操、舞蹈、口號、舞伴技巧、金字塔,一組特技通常由一位「飛兒」及三到四位底層隊員實施。「飛兒」是執行高空技巧的人員,其需在高空進行轉體動作,如:後空翻。世新大學競技啦啦隊員李亮吟表示,飛兒在空中需要收緊核心,並調動全身力量,才能在失重狀態下,保證動作準確零失誤。
而底層除了要拋擲飛兒,還須做為「保護」的角色,南山高中競技啦啦社教練羅俊傑表示,「不讓飛兒跌落」是底層最重要的使命。此外,世新大學競技啦啦社退役成員翟恆義認為,相互信任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需透過長期練習的磨合,來培養隊員之間的默契,做到全心信賴隊友,才能毫不猶豫的在空中執行動作。
團隊精神 榮辱與共
世新大學競技啦啦社退役成員李婕寧認為,團體齊心奮鬥的過程,能讓參與者產生歸屬感。羅俊傑表示,初學者首先要意識到「集體」的重要性,只要少一個人就無法練習,影響整個團隊。他坦言在運動之餘,更希望能培養隊員們的責任感。
競技啦啦隊對於品格的影響不只有責任感的培養,更著重在運動家精神的建立。「為自己加油也為別人加油,就是競技啦啦隊獨有的精神。」中華民國台灣競技啦啦隊協會(下稱中華啦協)理事長張育銓坦言,在啦啦隊比賽中,盡力展現自己,是比成敗更重要的事。他也表示,經常可看見競爭隊伍在賽場上,為彼此鼓勵喊聲。現役啦啦隊員李振群分享,即便是競爭關係,但其精神本就建立在互相鼓勵和挑戰自我之上,故當感受其他隊伍的情緒張力時,也會自然地為對方歡呼。
戰績亮麗 經費有限
我國在國際競技啦啦隊賽事中,已連續十年擠進前三名,今(2023)年4月,中華台北競技啦啦代表團亦在世界錦標賽力抗美、日榮獲亞軍,更將首度舉辦的男女混合組金牌收入囊中。
羅俊傑表示,台灣競技啦啦隊秉持積極進取、虛心求教的精神,才能在國際賽事中成績斐然。張育銓也認同,中華啦協不僅每年都會邀請各國隊伍來台交流,互相傳授新技巧,也會積極在國內廣辦研習、講座,發掘本土優秀人才,使中華台北在國際上屢創佳績。
然而,羅俊傑表示,即便成績耀眼,經費不足仍是我國啦啦隊員所面臨的困境。他以Monster Cheerleading Team為例,隊員往往需要接商業演出和募款,自行籌措出國參賽的旅費和食宿等費用。羅俊傑吐露,即便獲獎後能申請到教育部體育署發放的國光獎金,但經費壓力仍造成參賽選手不小的負擔。
「競技啦啦這運動項目永遠都會缺錢」,張育銓坦言,因啦啦隊組成人數眾多,含隨隊人員每趟將近百人,在旅費方面是一筆龐大開支。他也表示,資金短缺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但中華啦協將在能力所及範圍提供選手協助,望能減輕選手負擔,能無後顧之憂地為國爭光。
國光獎金為政府獎勵優秀運動選手表現所設置最高等級國家獎章,頒發獎章的同時也會頒發獎助金,即國光獎金。凡綜合運動會,如奧運會、亞運會等,均需在正式比賽項目中獲得相應名次方可獲得獎勵,而表演賽等不計入內。單項的錦標賽中,根據比賽等級區分,賽事難度越高則對應的獎勵越高,項目是否是奧運和亞運的正式比賽項目也是重要標準。 |
建立分級制度 降低安全風險
競技啦啦隊是一項高技術性運動,常見之動作有金字塔、籃型拋投,無論在高度、技巧性皆易令民眾對競技啦啦隊視為「危險運動」的刻板印象。
中華啦協為保護安全,並降低風險性,而制定分級規章。張育銓解釋,中華啦協安全分級規章訂定不同年齡層選手所能施作的技巧範圍,啦啦隊年齡層廣泛,故以規範保護學生,防止過早操作高難度動作,而造成危險。他舉例,以經典「金字塔」而言,大專院校適用六級難度,代表金字塔可堆疊至第三層,但在國、高中端僅能實施第五級,做到2.5層。
金字塔是競技啦啦隊經典動作之一,卻是選手受傷主要原因,最常見者為腦震盪,其他則包括扭傷、骨折等,惟嚴重時可能導致頸部、脊椎骨折,傷害極大。文化大學防護隊何侑縉指出,選手受傷當下需特別注意,不可因訓練亦或者無感而忽略。
「受傷是無可避免,要學習的就是如何減少意外發生。」羅俊傑直言,隊員受傷主因,多出自不夠專注或配合不當等狀況,因此,選手間配合默契及專心訓練是避免受傷的方法。李振群分享,曾在進行籃型拋投時,因配合不當,遭飛兒拉拽耳垂,導致撕裂傷,受傷令他產生陰影,但也因此對安全問題有更深的體悟。
李亮吟表示,在技術成熟、默契配合和重視安全觀念之下,可降低許多安全風險。李振群指出,初學者的第一課就是學習有關於安全相關問題。同時,他也提醒,當飛兒意外墜落時,容易造成底層受傷,因此,當意外發生的時候,既要顧及自我,亦要保護隊友。
中華啦協創辦至今致力推廣我國競技啦啦隊項目,望能蓬勃發展。張育銓表示,該協會致力於保護運動員安全,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加上賽事制度和安全防護觀念逐漸成熟,已逐步淡化「危險運動」標籤,同時,他也感嘆,任一項運動都有風險性。因此,協會、教練及選手將攜手合作,將風險降至最小,為我國競技啦啦隊打造技術與安全並存的環境。
傳遞熱情活力 提升民眾參與
隨著我國職業運動的發展,應援文化日漸興盛,張育銓表示,民眾對啦啦隊的關注多半集中在運動賽場邊跳舞加油的球團啦啦隊,但啦啦隊僅為總稱,範圍則涵蓋競技啦啦隊和球團啦啦隊。
與球團啦啦相比,競技啦啦需要學習更多高空動作和翻騰技巧,而前者則多以舞蹈為主,具高危險性的動作較少出現。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味全龍啦啦隊員小映認為,競技啦啦隊像運動員,而球團啦啦隊則偏向舞者,雖後者對於體能的要求不如前者嚴格,但若想跳完整場比賽,仍需充足的體力。
雖在表演方式上,兩種啦啦隊有極大不同,但小映表示,她曾在大學時期接觸過競技啦啦隊,為將興奮的情緒傳遞給觀眾,他們會著重「渲染力」的表現,光練習「啦啦笑」就需花上許多時間,即便在進行高難度動作,也要輕鬆保持笑容才是難點所在。她認為,無論何種啦啦隊,所欲傳達給觀眾的感覺都是熱情與活力。
此外,李婕寧直言,競技啦啦隊並不容易,即使是兩分鐘的表演,競技啦啦隊從動作編排到隊員間的默契養成,往往需要一到兩週的時間練習。
李婕寧憶及,曾在彩排時驚覺場地高度不足,導致施展動作時直接撞擊天花板,惟考量臨時修改動作,肌肉記憶和協調配合都未經練習,將會大幅提高受傷的機率。但為演出順利只能立即調整編排,所幸隊員足夠專業,才使表演圓滿落幕。
羅俊傑直言,競技啦啦隊絕非容易入門的運動,參與賽事不僅需要專業的音樂和動作編排,並且對體力及身體素質要求相對較高。因此,中華啦協近期致力推廣指定流程賽事,對比於其他項目,此項賽事設定統一的「動作、音樂、口號」,省去編排的麻煩,並廣設練習營隊,以求將門檻降低,進而提升大眾參與度。
李婕寧強調:「競技啦啦隊是亮麗的,但絕不是花瓶。」張育銓也表示,競技啦啦和所有運動都一樣,必須不斷的練習,選手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絕對不會少,不該被另眼看待。期盼在提升民眾參與度後,能扭轉對這項運動的錯誤認知,撕去「啦啦隊只是花瓶」的標籤,進而肯定他們的專業和耕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