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玟寧/採訪報導
鐵,是構成我們生活中大多數器物的原料之一。鐵器的誕生,最早能夠追溯至史前時代,一直到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工業革命,煉鐵技術出現,鋼鐵開始受到大量且廣泛的運用。時至今日,鐵製品已經遍佈我們的生活周遭,鐵工業也越發壯大。
不過除了基本的生活及工業用品外,鋼鐵其實還能成為藝術品的一環,甚至主體。而位於新北市三峽的「玩火女孩&打鐵人藝術工坊」老闆江承堯,就是台灣鐵工藝匠人的代表之一。
打鐵聲代代相傳 開啟工匠之路
江承堯出生在一個純正的鐵匠世家,從爺爺到爸爸,都是從事鐵匠的行業,從小就跟鐵工業結下了深深的緣分。不過真正讓江承堯開始從事鐵工藝一行的緣由,其實是為了完成一篇研究所的論文。在這個原因下,江承堯回到父親的工廠上班,命運的齒輪也悄悄的轉動起來。
江承堯在進入父親的工廠上班時,是完全從零開始學習。而學習的過程中,他說就像觸碰到了記憶的開關,讓他回憶起孩提時期,跟著父親到處奔波工作,用著稚嫩的小手學著父親敲擊鈑金,沒想到長大後再次拾起鐵鎚,重燃對打鐵的熱忱。因生在鐵匠世家的耳濡目染,讓他決定接續鐵匠精神,讓打鐵聲延續到第三代。
除了家庭影響,江承堯自幼就學習繪圖,大學以學習工筆畫專業為主,積年累月下,造就了他對藝術的熱愛。又由於接觸了鐵工藝,讓他想透過鐵來製作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更加堅定了他想成為鐵工藝匠的選擇。
打破既定印象 創造自己的藝術品
與江承堯的談話中,不難聽出他與常人不太一樣的發音,三歲時因患上腦膜炎,導致江承堯聽力受損,一耳全聾,另一耳則是配戴助聽器輔助,語言能力也間接受到影響。不過這並沒有打倒江承堯,平日裡他都透過唇語來了解對方的發言。
「要說我是鐵匠也不完全算是鐵匠!」江承堯面帶微笑調侃地說,他說像他父親及爺爺所做的鐵匠工作大多是鐵花窗、鋁門框的製作,以及鐵皮屋修建等較為重複且固定的鐵製品。而自己比較像是「鐵工藝匠」,做的項目比較廣泛,小至客人自行設計訂製,大至戶外的公共藝術。江承堯表示,自己的作品不僅比較偏向技藝類,同時自由度也較高,沒有太多規定的規格。
談到自己的個人創作,江承堯最首要介紹的就是工坊裡最耀眼的「鐵製變色龍」,雖然體積嬌小,但七彩的外觀引人注目,讓人很難不停下來多看兩眼。變色龍的製作主要是使用不鏽鋼作為主要材質,因為不鏽鋼的白鐵能夠在表面上做「鍍鈦」處理,讓變色龍的外層擁有七種不同顏色,而這些顏色也能透過不同的溫度,去做不同的變化。
除了上述的個人創作,江承堯也會與不同領域的工匠合作,將打鐵與其他技藝融合,擦出新的火花。工業設計師王俊隆與江承堯合作經歷已逾十年,近期一起合作是製作咖啡餐車,王俊隆負責設計及運用木工技藝製作餐車大致主體,江承堯則是負責細小鐵零件的製作及裝飾。
談到與江承堯合作的故事,王俊隆也說,江承堯不同於一般刻板印象中的聽障人士,他總是不害怕與人接觸,性格樂觀、勇於嘗試,對工作積極的態度使兩人除了是工作上的好夥伴外,私底下也是交情很好的朋友。
與妻子結緣 創立工坊
談起工坊創立的歷史,玩火女孩&打鐵人藝術工坊的「玩火女孩」其實就是指江承堯的妻子薛慈雯。薛慈雯的專業是製作玻璃,因此取名為玩火女孩。那時她向江承堯學習鐵工的焊接,自己也將製作玻璃的技藝教導給江承堯,兩人志同道合,因此結緣。
最初是薛慧雯找江承堯一起合夥,剛開始時兩人是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文創園區開設工作室,後來兩人一起耐心尋找落腳處,才決定將工作室落座於現在三峽工作室的位置。當初工作室內空無一物,江承堯說,從最簡單的門到裝潢,一磚一瓦全都是他跟妻子兩人共同打理起來的,為這間工作室更增添了幾分溫暖。
與手作結合 為鐵工藝注入新靈魂
除了一般商業案件,打鐵人工坊在週六、日時也有開放一般民眾預約DIY手作體驗課程,目前的體驗課程以「楓葉鍛敲」及「珐瑯」兩項為主。楓葉鍛敲是將楓葉銅片敲擊出紋路後,後再進行燒製產生光澤;珐瑯則是外面以鐵製作,中間使用銅胚做基底,上面塗上玻璃粉末製成。江承堯也說,希望民眾來體驗時是製作比較有用途的作品,而不是製作完後,就將作品棄之一旁。
目前在台灣從事傳統鐵工業的人數依舊不少,不過要如何運用新穎的想法亦或是不同的方式去跟傳統職業做結合,屬實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江承堯與薛慧雯透過他們獨特的方式,將傳統工業與藝術做結合,成功賦予鐵工藝新的靈魂,同時也透過DIY課程讓大眾對於鐵工藝有更多的認識,為鐵工藝開設新的道路,添上耀眼的一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