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蘇裕原/採訪報導
屏東縣萬丹鄉崙頂村的木板凳及砧板曾是全台產量第一,全盛時期村內有一半以上家庭從事木業,但因受到塑膠材質傢俱低成本、製造速度快的特性影響,使得傳統木工行業從民國80年代起逐漸沒落,至今整個崙頂村幾乎僅剩張家兄弟堅持古法,用長輩流傳下來的工法維護木板凳產業。
張智傑表示,從小就在幫忙父親及長輩製造木傢俱,因為自己不太喜愛讀書且家中木工廠無人接手,所以當完兵後就回家接手工廠。年紀輕輕的他現已經成為工廠的接班人,一手包辦工廠大小事。
工法耗時 步驟繁雜
木板凳的製造看似簡單但過程繁瑣,要先將一片片剛進貨的木板切成條狀,接著再手工把木條切出卡榫及凹槽,還需重複進行打磨拋光、上漆等步驟,晾乾、包裝保護後才能等待出貨。
木工廠內李小姐解釋,組裝完成後的成品要先上一層保護漆,接著再上面漆,這樣不僅可以防水也可防蟲,使原木傢俱更加耐用。張智傑也表示,傳統工法的原木傢俱相比其他材質的傢俱壽命較長,可以用一甲子沒問題。
張智傑坦言,這種傳統的木板凳費工且製造效率低,從原料到成品每一步驟都要親手操作,多請員工不合成本,且就算新人願意,也比較難在短時間內掌握精髓。
在南部傳統廟宇、三合院、古早麵攤或許都還能見到傳統木椅凳的蹤跡,且一用都是數十年。張家所製造的傢俱都是使用卡榫接合。張智傑解釋,用卡榫加上樹酯固定會非常牢固,一張板凳壽命可以長達數十年,從阿公傳到孫子不是問題。
時代改變 原木傢俱銷量漸減
張智傑回憶,原木傢俱興盛時期會有許多卡車來工廠批貨,載著滿滿的板凳沿著中部、北部賣給傢俱行。但近年來,方便的塑膠製品和便宜的外國連鎖品牌廣受市場喜愛,這種傳統原木傢俱既笨重且在價格上也沒有優勢,導致銷量下滑。現在只能利用長輩不擅長的網路平台行銷,增加曝光率尋求生機。
不遠處另一家由張家二代張福命經營的木工廠,目前除了生產木板凳,還有製造神明用的「轎椅」。張福命解釋,轎椅都是銷往中部的佛具店,而木椅主要是給一些指定傳統木椅作為課桌椅的學校。
傳統木業無人接手 成夕陽產業
張福命感嘆地說,繁榮時期村裡超過一半家庭都是從事木業的,但許多家庭年輕一代不願接手,就一家接一家的收起來。目前自家工廠內成員也僅剩太太以及孩子,大約只有三、四個人,而整個村庄內僅剩張家的兩間工廠及另一家木砧板工廠還沒收起來。
「已經夕陽了!」張福命坦言,傳統木業已經非常少見,隨著時間流逝,只會越來越少而已。他也打趣表示,傳統木椅三、四個疊起來就很高了,佔位置,難怪現代人也不喜歡買。
身為張家最年輕一代的張智傑也說道「我如果沒有做就沒了,工廠就真的收起來了。」現在只能應用從小跟長輩學到的技術,努力在夕陽中經營下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