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蔚柔、張芷妤、林郁庭/採訪報導
邊緣戶,意指經濟條件處於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邊緣的家庭。根據「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的估算,台灣約有220萬人被歸類為邊緣戶,因未符合相關法規補助標準,無法獲得政府的支持,導致他們大多數過得比中、低收入戶還辛苦。相關民間團體認為應該要從根本解決問題,他們強烈呼籲政府 ,要對《社會救助法》進行全面修改,以解決邊緣戶的根本問題。
邊緣戶的生活挑戰 貧困與住房問題
居住在雲林四湖鄉的曾先生,自幼因小兒麻痺而受雙腿萎縮之苦,行動相當不便,婚後育有兩兒,一家四口居住在僅有五坪大的老屋中。曾先生透露,七年前妻子離世後,家裡失去了其中一份收入來源,他又因為持分土地,無法申請低收入戶,因此只能靠著身心障礙補助,並且用空閒時間向附近廟宇批發線香、金紙,賣給香客,以此養活一家三口。即使年久失修的老屋出現屋頂漏水、牆壁脫落的情況,他也毫無能力負擔大規模翻修的費用。
另一位居住在宜蘭的郭小姐,與丈夫結婚後育有一女,但丈夫在婚後第三年不幸離世。郭小姐指出,失去丈夫後,她和女兒相依為命,所幸夫家親戚將土地的部分所有權轉讓給她,並提供了一個簡陋的安身之處。然而,當女兒長大遠嫁後,郭小姐獨自留在宜蘭老家,因腿部受傷無法外出工作,只能仰賴每月8000元的補助金勉強過活。
根據我國《社會救助法》規定,家庭戶口持有的不動產不能超過各縣市規定門檻,因此大多數的邊緣戶,通常都是因為不動產,在申請低收入戶時頻頻卡關。他們又因為僅有土地持分的關係,無法變賣土地;亦或者是土地、老房子位於偏鄉,並不好賣,就算以低價出售,接下來該住在哪也成了另一個問題。
改善邊緣戶生活 公益團體提倡法規修訂
這群弱勢家庭,因為法規的限制,成為無法依循正常程序接受政府補助的「邊緣戶」,生活常常過得比中低收入戶還辛苦。因此僅能維持基本生活,無力改善自已的居住環境及生活品質。
然而,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與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等民間團體,在邊緣戶問題不斷浮現後,認為已經近13年未修訂的《社會救助法》明顯無法應對現代社會的需求,應該要從根本解決問題,從修訂法規下手。因此他們對政府強烈呼籲,要對《社會救助法》進行全面修改,以解決邊緣戶的根本問題。
《社會救助法》修法遲滯 弱勢群體陷入困境
已經將近13年未更新的《社會救助法》(以下簡稱《社救法》),會將申請者的財產收入納進家戶總收入計算。也就是說,即使子女已經與父母多年不聯繫,只要子女不遷出戶籍,申請補助時,包含子女在內的家戶總收入一樣會被政府納入申請者貧窮狀況的計算。
臺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倡議專員王今暐表示,在《社救法》的規定下,申請者的家人無法對申請者提供生活上的幫助,就必須遷出戶籍,延伸出許多撫養權爭議訴訟,導致本來關係不好或疏遠的家庭關係更為惡化,也因為訴訟時程過長,補助無法及時幫助到申請者。
根據「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民意調查顯示,全台將近有六成的民眾認為,政府應該承擔一半以上、優先於家人的社會救助責任。反映出大多數民眾認為政府應該在救助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並且政府的責任應高於或至少等同於家庭的責任。
《社救法》還有一條規定,即所謂的「虛擬收入」,對於沒有實際工作,但具備工作能力的人,政府會按照基本工資來計算他們的預期收入。這種做法的目的在於避免申請者濫用社會救助制度,確保救助金額能分配給真正需要的人。當家庭或個人申請社會救助時,政府會考慮所有可能的收入來源,包括實際收入和可能的虛擬收入。嚴格的審查機制,使得部分因殘疾或其他因素而無法工作的貧困人口也無法取得低收入戶補助。
對比臺灣嚴格的審查模式,王今暐說明,南韓對於不同福利有不同的財產審查基準,像是醫療、生活補助或居住補助,政府傾向使用個別的福利政策。南韓對於家庭所得或是家人扶養的審查較為寬鬆,更專注於申請者個人的經濟狀況進行審查。
今年4月12日,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召集跨黨派的立法委員,共同召開記者會,表達對《社救法》修法的訴求,並要求衛福部盡快提出修法的具體時間表。然而,半年過去了,衛福部目前只委託專員研究相關案子,尚未提供預期修法的具體時程。王今暐表示,衛福部一直忽略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提出的訴求,導致立委無法做實質的審查。
衛福部對此表示,關於《社救法》修法目前已委託專業單位進行修法方向的評估研究,後續將參考研究結果,預計於113年提出修法草案。
王今暐認為,《社救法》有許多不合理之處,他期望修法後,政策更為寬鬆,邊緣戶更有機會被納入低收入戶的範圍,並為更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減輕負擔。而民間除了有團體為弱勢群體向政府爭取福利之外,還有一些民間的義工團體,無私幫助有居住困境的邊緣戶。
為邊緣戶打造名為「希望」的家
在這個城市中,並非每個人都能過上體面的生活,弱勢群體的需求經常被忽視,他們缺乏資源,無力改善生活。然而,寶島義工團的出現為這些生活貧困的人們帶來了實際的支持,提供他們改善生活的機會。
雲林曾先生的房屋不僅空間狹小,還有牆壁脫落、屋頂漏水等問題 ,居住環境殘破不堪。義工團在收到曾先生的請求並評估後,決定為曾先生建造一個新的住家。
義工們花費三週的時間,興建了一間三房兩廳的平房。考慮到曾先生的需求,他們選擇設計無障礙設施,確保居住環境的安全和舒適。
義工團不僅為一家三口打造了新房,也為他們打造了未來的希望。義工團志願者陳先生說:「能為需要幫助的人盡一份心力是很快樂的事。」,義工們深信,愛不應只存在於言語和情感中,更應體現在實際的行動裡。
除了修繕工作,寶島義工團還以其他形式提供幫助,包括送米、捐贈日常生活用品,以緩解其經濟壓力。此外,寶島義工團理事林葉婷表示,今年正籌備推動「急難修繕」計畫,針對邊緣戶放寬過去對案主複雜的 審核程序,以應對房屋或建築物的緊急損壞,確保居住環境的安全性和可居住性。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數十年來,寶島義工團一直在為許多家庭建造一個溫馨的「家」,為他們的生活注入溫暖和希望。他們的努力已改善許多弱勢家庭的生活,而義工團也希望能夠持續為社會服務,照顧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