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湘淇、呂亞蓁/採訪報導
購買手搖飲、外帶咖啡是許多台灣人的日常,而根據環保署統計,2011年國內每年一次性飲料杯用量約為15億個,2021年則高達40億個,間隔10年,一次性飲料杯使用量增加超過兩倍。連鎖飲料店、便利商店及速食店等餐飲業者,大量使用一次性飲料杯,除消耗自然資源,使用後的飲料空杯更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與景觀。
政府推減塑 自帶杯至少折5元
為減少一次性塑膠用量,環保署推出多項減塑政策,其中自去年7月起規定,飲料業者不得提供塑膠一次性飲料杯,若消費者未自備,則收費後提供。此外,業者需給予自備環保杯的消費者新臺幣5元(含)以上優惠。同時,應於營業場所明顯處標示自備飲料杯優惠方案。
對於政府推出的減塑政策,有民眾認為,折扣5元具有吸引力,且可以減少垃圾,因此購買飲料時,願意自備環保杯;也有民眾提到,在購買環保杯後,時常忘記帶出門,且清洗不易,因此使用頻率極低。
環保杯使用率低 難發揮效益
針對許多人使用環保杯頻率低的情況,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徐聖惠表示,若是購買環保杯卻很少使用,會大大降低產品效益,甚至違背其製造目的。對此,她提醒民眾不應將環保杯囤積於家中,或是只在辦公室使用,而應在每次購買飲料時使用,避免消耗一次性飲料杯,造成環境負擔。
台灣大學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林子羿也指出,環保杯若未使用超過100次,並不會達到環保效果,且根據不同的材質與原物料,最低使用次數也會增加。因此,她呼籲民眾購買環保杯時,先檢視自身使用習慣,選擇適合的材質與樣式,才能長久使用,發揮環保杯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