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詩婷、劉庭宇、劉宇珊/採訪報導
台灣黑熊目前被我國列為瀕臨絕種之保育類動物,野外數量僅存約200至600隻,即使民眾保育觀念日漸提升,台灣黑熊的生活環境仍處處存在危險。現今吃熊肉的食補文化雖不再像過去盛行,但牠們仍因棲地破碎化、誤觸陷阱等人為因素而面臨生存危機,而原民部落的支持,更為台灣黑熊保育工作的重要關鍵。
棲地破碎 生存危機
森林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如今由於大量山坡地的開發,導致台灣黑熊與人類生存空間重疊。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保育專員黃健峯指出,除了山林地被開發成農園,台灣黑熊棲息地也被人造馬路切割開,加上生性怕人的台灣黑熊不敢橫越馬路,黑熊的棲息地面臨破碎化。
目前台灣黑熊數量經專業團隊估算僅存約200至600隻,黃健峯說明,研究團隊進入山林對黑熊捕捉繫放,藉由美國棲地品質模型之研究方法,來推估黑熊數量。他也指出,台灣黑熊分佈區域北始插天山,南至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其中黑熊活動與分佈熱點為大雪山森林遊樂區,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然而由於地點呈現不連續分佈,基因交流甚少,使得基因多樣性不足。
山林中獵人為捕捉野生動物,以及農民為防範山豬等野生動物破壞農田,會設置獵具陷阱,卻導致台灣黑熊時常因誤觸陷阱而受傷或死亡。台灣黑熊教育館保育專員張振一表示,現存有將近一半數量的台灣黑熊斷掌或斷趾,這也間接導致黑熊覓食與行動不易,他指出曾在花蓮縣卓溪鄉拉庫拉庫溪發現的台灣黑熊屍體,便是左前肢斷掌、右前腳斷趾,推測是因行動不便意外失足跌落河床死亡。
部落支持 保育關鍵
「學者進不去的地方,原住民才進得去」,新北市原住民族狩獵協會總幹事吳柏瑋質疑,目前台灣黑熊的數量恐被低估,「十年裡專家團隊都未在霧台發現台灣黑熊,但近3年來就爆出四隻黑熊遭獵事件」。吳柏瑋說,與山林為伍的部分獵人認定台灣黑熊的數量並不如推估的稀少。
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條文,台灣黑熊在台被列為保育類動物,依規定不得獵捕。但吳柏瑋認為,狩獵對於原住民而言是歷代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不應強制剝奪族人們的文化權,為讓獵人理解台灣黑熊的稀少性,除需更強而有力的證據,更需耐心的溝通。
此外,當台灣黑熊準備回歸自然環境,也需要考量部落居民的意見。低海拔試驗站副研究員兼站主任陳元龍解釋,經救治後的台灣黑熊若被專家評估可野放山林時,將以其原棲地為主要地點,在野放前必須與當地居民們溝通、對話,來獲取共識;若採原地野放遭到居民們的反彈,則將進一步考量異地野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組技正王中原表示,保育台灣黑熊需要山村部落的支持,因此十分重視合作保育的重要性。吳柏瑋也坦言,部落居民對保育台灣黑熊的接受度很高,大部分原住民們都十分願意以行動支持,但觀念的轉變並非一蹴可及,若強制要求則會造成嚴重反彈,因此加強對部落居民的「溝通」是重中之重。
無差別獵殺釀禍 誤捕應通報
人類誤傷台灣黑熊事件頻傳,加深其生存危機。紀錄片《一隻台灣黑熊之死-711 / 568的人間記事》導演顏妏如說明,編號711的台灣黑熊曾二度誤踏陷阱,經救援及野放後仍不幸遭誤殺。她認為,一連串事件中,無人蓄意傷害台灣黑熊,悲劇仍舊上演。黃健峯表示,台灣黑熊正面臨狩獵的壓力,此外,果農為減少農損所設置的捕獸夾,將無差別獵殺野生動物,對台灣黑熊造成威脅。
「一旦誤觸陷阱,台灣黑熊為了掙脫,會咬斷自己的手掌或手指。」張振一指出,若傷口未經人類協助救傷,台灣黑熊恐感染身亡,或因行動不便,增加死亡風險。因此,林務局提供免費的改良式獵具,鼓勵民眾以舊換新。王中原補充,改良式獵具口徑較小,熊掌將不會踏入陷阱,今年目標換發5000副,盼提供台灣黑熊友善的環境。
除了防治農損,原住民的傳統狩獵也可能誤捕台灣黑熊。為避免更嚴重的傷害,林務局已公告,若誤捕台灣黑熊,立即通報協助救援,即得以免除刑責。不過,吳柏瑋擔憂,通報後若主管單位認定不符合要件,仍可能將村民送辦。故他認為,政府與村民間應取得彼此的信任。對此,王中原則說明,目前林務局正持續在各部落宣傳通報無罪,經宣導後,村民普遍願意合作,共同守護台灣黑熊。
當林務局接獲台灣黑熊受傷的通報後,會聯絡獸醫前往救傷,並評估是否需要送往鄰近區域收容觀察。陳元龍指出,短期收容的目標是讓台灣黑熊能夠重新回歸野外,故不僅需協助傷勢復原,更要訓練牠持續對人類有防備。待台灣黑熊恢復後,會經由專家會議決定,是否能夠將其野放,若結果不理想,恐被永久收容。目前低海拔試驗站長期收容3隻台灣黑熊,陳元龍認為,儘管環境優良,亦不希望再有台灣黑熊需要住進此空間。
為保護並掌握台灣黑熊蹤跡,林務局自去年將台灣黑熊納入生態服務給付,入侵通報或自主巡護符合相關規定後,即可獲得獎金。立法委員陳椒華表示,現已有20個社區部落提出申請巡護監測,但因啟動時間短,目前未有明顯成效。不過,顏妏如觀察,村民認為台灣黑熊的出沒代表對環境的肯定,因此皆樂意即時通報。黃健峯則擔心獎金制度遭有心人士利用,他表示,最有效保護台灣黑熊的方式仍是透過教育,改變民眾的觀念,提升整體生態意識。
強化宣導 維護生態多樣化
近期有許多民眾在山區目賭台灣黑熊的蹤跡,也有多個台灣黑熊的目擊影片在網路上流傳。張振一表示,若民眾捕捉到台灣黑熊的身影,切勿接近、打擾台灣黑熊,應即時通報林務局、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等相關單位前往協助,若想在網路上發布親自拍攝之台灣黑熊相關影像,則不得公開詳細目擊地點,以免有心人士前往並干擾野生動物生活。
「到山裡遇到台灣黑熊,千萬不要爬樹、裝死、也不要跑走。」張振一指出,許多民眾對遇熊應具備之反應有誤解,大眾所知的爬樹、裝死、逃跑等方式,都只對國外的棕熊等大型熊類才會奏效。他也說明,因台灣黑熊視力不佳,多靠嗅覺與聽覺行動,若真在山區遇到台灣黑熊,務必面對台灣黑熊並站在原地慢慢退後,便能順利逃脫。
為向民眾傳授台灣黑熊的正確資訊,張振一表示,位於花蓮玉里的台灣黑熊教育館中,除提供多樣教學設備,讓民眾能在互動中學習台灣黑熊的保育及相處之道外,也配合各族群及年齡層訂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如至國中小等校內宣講時,以繪本、圖解等較易解讀的方式教學;若為成年民眾,則會進一步講解應如何以GPS等技術追蹤台灣黑熊的動態,以及捕捉、救護、繫放台灣黑熊等過程。
除台灣黑熊教育館外,為讓民眾能對台灣黑熊保育工作有更多的了解,林務局和紀錄片團隊合作,完成《一隻台灣黑熊之死-711 / 568的人間記事》紀錄片,其中詳細記載團隊屢次救援、野放編號711的台灣黑熊的歷程。顏妏如表示,在紀錄片推出後獲得廣大迴響,除原先就關注野生保育的觀眾外,在教育界也得到許多正面迴響,更有教師在觀賞紀錄片後深受感動,表示期盼能將台灣黑熊保育議題列入課綱,讓學童能一同了解自然與生命的寶貴。
「少了台灣黑熊,還能拿什麼讓國際看見我們?」對於台灣黑熊保育的理想目標,黃健峯提到,先前台灣雲豹在野生環境中逐漸走向滅絕,國人應引以為戒,切勿讓台灣黑熊也落得這般後果,而目前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期盼能達成台灣黑熊「零死傷」的目標,並在五十年內持續復育台灣黑熊至正常數量,讓牠們能持續在山林中自由安全的生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