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錢照融、黃心柔/採訪報導
一台兩台機車從車流中竄出,緊貼著過馬路的民眾擦身而過,這是台灣道路上常見的現象,也因此使得台灣於2022年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為「行人地獄」,報導中除了描述行人穿越馬路的困難外,堆滿雜物的騎樓、崎嶇不平的路面都是被詬病的問題,除此之外,瑞士外交部官網針對台灣交通更給出「走在斑馬線上都會身亡」的評價。
台灣的道路亂象在老舊的社區及道路上十分常見,身為行人地獄受害者的林小姐就曾在台北市的景文街與汽車發生擦撞。林小姐表示,由於景文街與景美夜市相鄰,因此店家經常會在騎樓擺放商品,原本空間不大的騎樓變得更為狹窄,行人只能勉強走在車道的最外側,但此處的來車眾多,一不小心就容易發生交通事故,道路亂象所帶來的問題,不僅造成行人的不便,也增加了交通安全的風險。
針對景文街的道路佈局,台灣交通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指出,混亂的主因即未清楚劃分人行道,由於早期有些地區車道劃分是快慢車道分隔線及道路邊線混用的狀況,也因此如今車道過多,造成行人沒有通行空間的結果,林志學認為此處應回歸兩線道的設計,將快慢車道分隔線改為道路邊線,內側便可以讓行人通行。
面對惡名昭彰的行人地獄,人行道的鋪設就成為重要的一環,而位於台北市的試院路就存在人行道上同時出現電線桿、變電箱、路燈等障礙物的問題,作為身障人士的洪同學便表示這條道路身障者根本無法使用,因身障者不僅需要寬敞且無障礙的通行空間,人行道坡度若稍微陡峭、路面傾斜,或者通道太窄,都會導致他們輪椅卡住或翻覆,這些都是讓身障者無法安全通過的原因。
針對台灣行人地獄的罵聲,內政部警政署宣布全國將於2023年5月1日實行「路口不禮讓行人大執法」,由於取締的案件數較去年同時期增加了17824件,因此除了使用科技執法來加強取締外,也會提高罰鍰幫助民眾落實法規。
目前政府於2021年推動的後四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內(以下簡稱前瞻2.0),將道路改善歸納於城鄉建設的項目中,並稱其為「提升道路品質計畫」,都市計畫技師黃莉芬則表示,前瞻2.0不僅會提升人車的通行安全,也有改善市容的規劃,比如將老舊的人行道填補孔洞,或是將電線桿的電線地下化,使城市整體更為雅觀。
雖然行人地獄為人所詬病,但這個名詞的誕生也催化台灣道路的改善,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交通組教授許添本認為,若要撕除行人地獄的標籤,車輛禮讓行人固然是關鍵,但要創造出人車衝突小的社會,仍需要社會全體的共識,而此次行人地獄所引發的討論,則是一個喚起民眾交安意識的時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