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掌聿嘉、王予軒/採訪報導
車水馬龍的大街上,不管是高聳入雲的大樓抑或是較低樓層的建築都隨處可見,讓人們有一個可以工作或是休息的場所,而這些都是因為有一群默默為社會付出的工人所建蓋而成的。
搬水泥,扛重物,這些都是水泥師傅吳佳憲的日常工作。出生於水泥家庭的吳佳憲,從小在工地長大,陪著爸爸去工地工作、在工地裡頭玩耍都是吳佳憲的童年,雖然如此,吳佳憲也曾因為排斥成為水泥師傅而從事其他職業。
從不願意到接納,吳佳憲在從事水泥工作的過程中,漸漸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從中體會到快樂和成就感。藉由自己的雙手,賦予每個作品新的生命,將最好的作品呈現給大家,也將水泥產業的精神傳遞下去。
由於大眾對水泥工的誤解,願意從事水泥產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從事30多年的水泥師傅高義勝無奈表示,大眾認為水泥工階層較低、沒水準等負面印象,讓年輕族群不願意從事水泥產業。
除了大眾的刻板印象,工地的升遷制度也讓年輕人退而卻步。營建業者吳宇軒表示,作為施工人員的工班,可能需要兩年至三年的時間,才能從小工變成小師傅,而在這個過程中,薪水起點較低,工作較粗重,讓年輕人不願意投入水泥產業。因此,產業出現世代斷層成為水泥產業面臨的最大困境。
「社會給予我們,我們也要相對應的付出。」吳佳憲秉持著傳承以及為社會付出的理念,曾遠赴屏東的梁山部落參與公益教學,教導當地的原住民孩童,讓孩子們能接觸過去較少接觸的水泥產業,而吳佳憲也希望透過這些公益活動,啟發孩子們對於水泥的興趣,讓水泥產業能不斷延續,生生不息。
除了參與公益教學外,吳佳憲也透過與日本同行間的合作,見識到日本職人在水泥產業這方面的講究,從統籌規劃到製作,吳佳憲也從中精進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眼界,將作品製作得更加精細。
此外,吳佳憲也分享參與古蹟修復的案件,並表示,「讓我們的客戶、看到這個案件的每個朋友都能感受到,這個案件是一個新的生命往前延伸,而不是一個生命到這邊就停止了。」為的就是將更好的作品帶給大眾,並且慢慢減少大眾對於水泥產業的誤解。
在水泥師傅努力的同時,也需要大眾改變對水泥產業的刻板印象。吳宇軒表示:「每個人做事情都是需要一份認同感、榮譽感。」讓想從事水泥產業的年輕人可以不受他人眼光,做自己熱愛的工作。
吳佳憲表示,傳統產業是每一個國家必須的養分和動力,社會不僅需要科技金融業,也需要傳統產業。
面對AI科技的興起,部分行業將面臨被取代的風險,但傳統工藝卻不易被取代,成為水泥產業在未來的一大優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