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冠廷、陳人瑜/採訪報導
根據農業知識網統計,全台灣地瓜種植面積約為9716公頃,雲林縣佔有43.2%,為全台最大地瓜生產區。其中,又以水林鄉的產量為最大宗,「每5個地瓜,就有一個來自水林」,雲林縣水林鄉公所農經課課員邱奕融說。
與農民契作 翻轉地瓜價值
由於地瓜富含膳食纖維,果肉鬆軟綿密,也是減重的好幫手,使民眾逐漸地重視地瓜的健康價值。因此,超商巨頭也在店舖裡賣起地瓜。高達9000家的門市,銷售至少4000萬條的地瓜。
然而,每年11月至隔年3月為地瓜的產季,水林鄉公所甘藷專區承辦人員楊明翰表示,若產季供給量過高,會造成地瓜價格崩落。他坦言,早期地瓜價格落在每公斤3至5元,農民幾乎是血本無歸。
為了幫助在地農民有更好的生活,因而實施契約耕作,讓農民與業者簽訂的契約,並依照訂定的數量及價格進行耕作,再由業者統一進行收購,藉此降低農民的風險,且穩定地瓜的價格。透過與農民契作,水林番薯產銷班第12班班長黃建彰透露,地瓜價格近年來皆能維持在每公斤13至15元。
引入健康種苗技術 穩定生產品質
水林鄉為了農業型態的轉型,不只仰賴契約耕作,也結合智慧科技。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助理研究員陸柏憲表示,透過科技化管理,使栽種甘藷、儲運等過程皆能有效率進行耕作,像是病蟲害監測、無人機噴施農藥肥料,及地瓜採收及塊根分級作業等。水林鄉在2016年,更是改變原先的耕種方法,導入嘉義農試所的甘藷健康種苗三級繁殖技術。
由於甘藷為無性繁殖作物,植株感染病害後,會成為新的傳染源。陸柏憲說明,早期地瓜種植是利用地瓜塊根繁殖種苗,不僅繁殖倍率低,也因為直接在田裡剪苗,容易感染病蟲害,導致葉片上出現黃斑、嵌紋、斑駁及捲葉病徵,使甘藷塊根的品質低落,且減少30%至100%的產量。
「健康種苗培植技術是利用去病毒的原理」,陸柏憲解釋,由於地瓜病毒在田裡容易出現複合性感染,若是切下良好的莖頂組織,再運用組織培養的技術,便能確保種苗不帶有病毒蟲害,因而降低30%以上的染病風險,意味著農民得以提升地瓜產量,使其增加30%以上的收益。他補充,若耕種的過程,農民有持續做好病蟲害管理,也能提升地瓜的品質及口感。
青年不願返鄉 農村老化仍無解
透過科技的輔助,水林鄉改變自己的命運,卻仍不敵農村老化的危機。邱奕融提到,為了延續國內地瓜健全的產銷管道,先前已成立青年代耕隊,但因從事農業工作較為辛苦,難以提升年輕人返鄉耕種的意願,因此仍以65歲以上的長者為主。他呼籲,政府應加速提升機械化程度,讓機械能取代勞動力,同時積極地引進外籍移工。如此一來,甘藷產業才能克服農村老化及缺工問題,進而有機會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