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政善、吳幸芳/採訪報導
「Live House」是提供樂團及歌手現場演出的展演空間,不管是搖滾音樂、爵士音樂,或其他多元的音樂內容,都可以在此看見,其中,大多活躍於Live House場域的音樂,被歸為「獨立音樂」。近年來,獨立音樂興起,Live House提供了獨立音樂人現場表演的機會,讓他們可以發表自行創作的歌曲。
其中,由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汀州路、羅斯福路,輻射至師大路所構成的「溫羅汀」地區,一直以來瀰漫著人文薈萃的氣息,除了有許多獨立書店及別具特色的咖啡廳,這裡也是Live House聚集的重要場域。
說起溫羅汀地區開始定調的歷史,資深策展人羅悅全解釋,由於溫羅汀地區鄰近國立台灣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後簡稱師大)等學區,加上當時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的設置,聚集了許多國外留學生,連帶許多外國人在這一帶活動,西洋音樂也因而開始進入溫羅汀地區。隨著時間發展,Live House的文化也在溫羅汀生根發芽。
伴隨著Live House蓬勃發展,獨立音樂圈也逐漸形塑獨特的文化。知名音樂人昆蟲白(黃建勳)90年代末自Live House發跡,當時一個因緣巧合,使他被打工的搖滾舞廳老闆推薦代班表演,首次亮相,也讓他的樂團開始受到獨立音樂圈的關注。
對昆蟲白來說,Live House除了是一個可以將練團成果「實戰」出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一種「自我實現」,使他能更貼近自己理想的生活圈。另外他也分享,早期的獨立音樂聽眾,是一群明顯與主流音樂聽眾相異的群體,大部分都是自己也有在「玩團」的音樂人,而表演結束後,演出者與聽眾便會一起到鄰近的公園把酒言歡,如今卻很難再見到這樣的場面。
對比起主流唱片公司掌握主流媒體的宣傳管道,如上電視節目宣傳、打歌或於音樂頻道中播出MV,Live House因而對於經濟能力相對弱勢的獨立音樂圈,成為一道曙光,給他們一個「被看見」的機會。
然而,溫羅汀一帶的Live House自2005年開始,卻經常因為台北市政府稽查而遭受不少經營壓力,加上當地居民認為Live House是個「吵鬧」的場所,曾集體抗議,要求相關業者撤出,許多場域因此被迫歇業。
在幾間極具指標性的Live House陸續熄燈後,溫羅汀的音樂展演空間進入了另一個時代,即使仍有許多獨立樂團會以此作為主要的表演場域,Live House的抗爭也平息了下來,那份因共患難而產生的凝聚力卻不如昔日強烈。
金馬導演蘇哲賢有感於現在溫羅汀一代Live House的氣息,與繁榮時期,也正是他求學時曾歷經的那份頑固另類氣息,相差慎大,後者正悄悄淹沒在時代巨流中,因此開啟了影像保存計畫,想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下這份稍縱即逝的獨立音樂精神。
如今,Live House仍是溫羅汀獨立文化的重要指標,即使隨著時間流逝,環境有了許多轉變,依然會以不同的形式成為溫羅汀地區獨特的氛圍與記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