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詠妤/採訪報導
燒紅的蹄鐵印烙在馬蹄上,燃起陣陣白煙,比對馬蹄的形狀,若不適合便再次敲打,修正蹄鐵外型,這是釘蹄師陳康輔的日常。
不比牛、羊能作為食用與皮毛的販賣,馬的經濟價值在於競賽,大量的腿部運動磨損馬蹄,造成龜裂、流血的問題,在養馬界有「no foot,no horse(無蹄即無馬)」的說法,顯現馬蹄對於馬的重要性,而馬蹄的呵護、保養,都離不開釘蹄師的協助。
馬兒的腳醫生
馬的蹄部如人類的指甲一般會不斷生長,定期修整可以確保蹄型正常,幫助馬行走順利,保持蹄內部乾淨、不受感染,因此,釘蹄師每六周會為馬蹄進行打磨修整。
「馬蹄的角質層不是透明的,不小心可能會剪到血管。」陳康輔說明,每匹馬的角質層厚度不同,修蹄完全依照釘蹄師的經驗修整,有的馬兒角質層特別薄,一不小心剪太深就會讓馬兒流血,很考驗釘蹄師的功力。
除了修蹄,釘蹄師還需要為每匹馬打造適合的蹄鐵,陳康輔表示,每匹馬因為蹄甲大小、弧度不同,蹄鐵都需要加熱,再敲整、打磨成適合的形狀,有的馬如果姿勢不正,需要製作特殊的蹄鐵,矯正馬兒的行走姿勢。
獸醫羅筱茜補充說明,相較用馬已千年的其他國家,台灣養馬歷史只有幾百年左右,飼養觀念尚未成熟,加上台灣氣候濕熱,會出現更多蹄部問題,很多治療光靠獸醫難以解決,需要尋求釘蹄師的幫助,雙方會討論適合馬病症的解決方案,再行蹄鐵改良。
全台僅七位釘蹄師 難照顧周全
「全台釘蹄師加我大概六位左右,經常全台各地跑」,陳康輔說明,釘蹄師基本上只在乎技術,沒有專業證照也能在業界接案,即便門檻不高,台灣釘蹄師人數依然稀少。
陳康輔坦言,因為台灣馬術文化不盛行,且多數人對於馬術的認知多為「馴馬」,對於「釘蹄師」的了解不多,學習修蹄、釘蹄的人自然也比較少。
馬主苑媛表示,釘蹄師和獸醫因為需要全台各地跑,馬兒一個半月才能檢查治療,時間忙碌的時候,治療時程會拖至更長。在陳康輔回台發展前,她的馬兒曾因為病症拖延太久導致嚴重蹄裂,只能線上向陳康輔求助,長期的細心呵護下才逐漸痊癒。
羅筱茜認為,因為沒有民生需求,台灣很少人重視馬匹,日本的賽馬文化能提高民眾對馬術的關注,但台灣因為禁賭,馬匹基本上做為閒時運動用,況且養馬費用昂貴,導致難以大眾化。而馬術界的發展力不足,加上人才稀缺,導致馬兒出現突發情況時,若要找釘蹄師解決,還要等待數週。
「我覺得自己蠻幸運的,當我的馬出現狀況時,有獸醫、教練、釘蹄師能一起討論!」苑媛說,馬的腳部健康如果沒有人隨時照料,一旦發生問題會很嚴重,所以這些都要靠細心的釘蹄師及教練跟馬主注意。
陳康輔認為,台灣飼養馬的歷史短,還有很多缺失不足,如今釘蹄師能做的,便是細心照料每匹馬的情況。陳康輔也期望能夠透過工作室,招收學徒、開闢通路買入不同蹄鐵材料,解決現今釘蹄師人力短缺及蹄鐵材料不足的現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