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怡昕、李明媚/採訪報導
由於建築日趨老舊,全台各地掀起都市更新熱,然而,其實還有一群沒有被列進文化資產的古建物,建築體都還保有珍貴,且價值不菲的建材,卻因未有完善的保存機制,讓百年歷史的古建料,在拆除時淪為廢棄物。
台灣本島因豐富歷史緣故,文化資產十分豐富,根據文化部統計,截至2022年4月底為止,全台古蹟數量共有1015筆,台北市共有189筆,而台南市為143筆,新北市則以102筆名列第三。
由於要被列為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要先經過層層關卡,首先要向主管機關申請,經過審核、會勘後,才會列為古蹟、歷史建築,並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保護,免於拆除,但如果建築物被判定無文資價值,即不受《文資法》所保障,不論是否具有珍稀古建材,都將被合法拆除。
2020年,新北市新莊挑水巷街屋,及台北市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穀倉遭拆除,導致日治時期的「TR磚頭」成為碎石,而這僅是部分被揭露的案例,在全台各地恐怕還有更多古建築,面臨相同狀況。
資料來源/台灣歷史博物館 |
此外,根據環保署統計,2020年全國事業廢棄物總量超過2000萬公噸,民間與政府便開始思考,如何在文資保存,與資源再利用的可能性下,找尋新解方。
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與修護系助理教授邵慶旺表示,由於舊有的木頭並不會劣化,而且越用越穩定,因此舊料舊用,是學界的共識。
台南市早在2017年,就意識到文資保存及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選在蕭壠文化園區旁的糖廠倉庫,建造文資建材銀行,讓例如木頭磚瓦等從大到小的建料,能被保存再利用。
台南市文資處秘書李雪慈提及,有些建築並沒有達到文化資產的價值水準,但由於內部構建保存完好,當使用年限到了,自然會面臨汰換,如果古建料當成廢棄物清運,其實是非常可惜的。
台南文資建材銀行核心理念,便是希望古建材能被妥善應用,不只可以解決古蹟修復不易取得舊料的問題,更能運用於新建築中增添歷史色彩,達成資源再利用,文資保存的雙向永續目標,若建築不能被留下,那至少讓珍貴的古建材能再有新歸宿。
其中台南市市定古蹟東興洋行,就是取得銀行內的檜木舊料,提供木門窗修補,位於水交社的敝墟書店,也使用銅瓦片重新裝修成書架,創造舊建材第二春。
其實在台灣藝術大學內,也有一處文資建材銀行,收受來自新北市宮廟的建材,不僅可以為古蹟修護系提供活教材,也解決古建料不易取得的問題。
近年多位民代呼籲,應儘速興建北區的文資建材銀行,台北市文化局文資科長賴郁雯坦言,由於用地難尋,目前以基隆六堵的倉庫為考量目標,也希望中央政府能協助尋地。
未來各地方政府,若能借鏡台南設立文資建材銀行,訂定收受古建材標準流程,並與民間推廣合作,就能有效保存,並再利用舊料。
文史工作者蕭文杰也建議,未來官方可以與民間合作,讓古建材進入文資建材銀行,確立該留下哪些舊料。
建築是乘載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資產,民眾時常藉由參訪古蹟,了解先人的生活經驗與過往,若能創造古建材新價值,做到既能保存傳統,又能創新永續的目標,必定能為後代子孫留下珍貴的歷史記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