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使用導致親子衝突 專家籲:及時溝通

記者 李汶瑜、李羿嫺、陳致頤/採訪報導  

近年來,3C科技的迅速發展,使現代人對電子產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手機不再只是大人才能擁有的隨身物品,越來越多家長和孩子都曾因手機使用發生衝突心理師呼籲及時的溝通才能有效化解家庭矛盾。該如何在規範與適性發展中取得孩子使用3C產品的平衡對於網路世代的家長將是一大考驗。  

父母與孩子因為使用手機情形發生爭執(示意圖)。 圖片來源/ Pexels

在科技革新的世代,使用手機的年齡層普遍下降,小至國小、大至高中的學生人手一機,然而青少年使用手機的狀況亦會導致家庭衝突的發生。國立南科國際實驗高中一年級學生陳思妤表示,自己因為常常使用手機而和父母發生爭吵,「父母之前會直接把我的手機鎖住這樣的作法會使我們冷戰一兩天。有時候還會因此扯到我的功課好不好,甚至還會把使用3C的時間跟我讀書時間劃上等號。」  

手機使用的狀況不只影響到親子關係的和諧,更可能減少父母與孩子的連結。臨床心理師周彥君建議,父母在與孩子溝通問題時,需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進行,避免用情緒性的字眼,並溝通使用時間的規範,提醒孩子「原則就是原則」。周彥君也提醒,若親子之間有代溝導致處理不恰當,只會使家庭問題衍生出更多的矛盾。

監控手機能有效控管孩子  

家長管制小孩使用手機的方法五花八門,除了口頭勸戒外,也可以結合科技來達到目的。陳思妤國一的妹妹陳芝廷提到,爸媽會在手機安裝監控程式,鎖住姐妹倆的手機,避免她們熬夜使用。對此,任職半導體製造業,同時也是陳思妤、陳芝廷父親的陳科文表示,因為職業的因素,導致他對資訊安全的要求比較嚴格,因此在她們手機安裝限制使用時間的APP。  

為避免孩子過度使用手機,家長安裝限制使用時間的APP。 攝影/李汶瑜

陳科文說:當他們白天想要使用手機的時候就會被 APP 限制住。」孩子自下課後到晚上9點以前才能使用手機。但陳科文強調,兩姐妹實際使用手機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小時要培養一個小孩成功要花很多時間,可是要讓他失敗,只要給他一部手機就可以毀了他的一生。」這樣監控的行為,是為了避免孩子手機使用上癮。  

手機對父母來說,就是希望子女少使用。哪怕是討論課業和社團的事務,我們仍然希望就是少使用。」對於子女使用手機狀況,陳科文表示,誤會往往源自於雙方欠缺溝通,「我們認為他是在玩手機,他認為他是在跟同學討論課業,通常我們都是點到為止,因為如果不是當場看到,其實無法知道確切到底是在做什麼。」  

對此,陳思妤透露,每當要玩手機時,爸媽都會要求她和妹妹先拉半個小時的提琴,以此為交換的籌碼,就可以玩手機十分鐘。對於父母的管教方式,陳思妤坦言,這使她們有個動力可以把原本沒有做完的事情完成。  

提及父母管教青少年使用手機的頻率,周彥君指出,貿然禁止手機使用未必是好事,「有的父母認為,把手機完全沒收,孩子就能完全戒掉手機成癮的問題,但也有的孩子是你手機關掉、網路關掉他就跳樓了。」周彥君呼籲,以溝通替代極端的管教方式並試著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  

親子衝突手機是原罪?被忽略的「人際關係

現代人對3C產品或手機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疫情時代更多互動方式轉為數位化,不只是遠端辦公或上課,甚至維繫人際關係都需要手機。還有文獻《青少年手機使用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指出,青少年手機使用態度愈積極其人際關係愈佳

人際關係是青少年成長階段重要一環,期望透過手機與朋友交流、獲得認同感,然而過度使用手機導致成癮的案例越來越多。周彥君便表示,要避免孩子手機成癮,由家長引導孩童的自我價值,與經營真實的人際關係更為重要。

人際互動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十分重要(示意圖)。攝影/陳致頤

青少年正值於自我認同發展時期,經由與他人互動來評價自我。而發達的科技和智慧型手機,讓青少年透過手機與同儕進行交流的需求越發普遍。陳思妤表示,手機影響了她的人際關係,例如參加學校團隊和外地學校交流時,後續需要保持良好的聯絡就會需要社交軟體。 

陳思妤也透露父母曾與她發生爭執,「他們會希望我把滑手機跟別人聊天的時間,花在跟家人聊天,跟同學聊天的部分在學校完成就好。」陳思妤則解釋,在學校依不同選修課程,需要跑班上課,「可能沒有什麼時間可以跟同學好好講話,所以社交軟體還是蠻重要的。」 

從社會新聞中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父母禁用手機而導致親子衝突不少人似乎都將手機視為原罪但親子療癒專家李詣琦認為,手機可能只是一個觸發點手機滿足的是人際互動上的需求,重點在於父母有沒有看到孩子的需求。周彥君則提到,手機做為人際互動中的一個媒介,家長應當規範、提醒孩子手機的功用,多陪伴孩子去做真實人際關係中的活動。    

周彥君也建議,如孩子已沉迷手機,父母一味責備可能導致親子衝突的發生,可以引導培養孩子其他興趣,增加孩子與父母的連結。  

孩子沉迷手機往往是親子失和的導火線(示意圖)。攝影/陳致頤

解決手機成癮 從家長做起

面對人手一機的時代,孩子沉迷虛擬世界的問題成為父母的必修課。然而當家長在檢討孩子手機成癮時,誰來糾正「以身作則」的父母呢?周彥君提醒,在讓小孩使用手機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先成為榜樣。  

根據兒福聯盟台灣家庭3C沉迷現象檢視》調查發現,大人使用手機的時間遠大於子女,近三成(29.5%)的孩子曾經使用3C產品玩到半夜,卻有高達三成五(34.9%)的家長放縱自我、無時間限制的使用手機。然而父母手機成癮的現象,可能致使孩子「拷貝」家長的行為。  

在手機成癮的問題上,父母往往是孩子的榜樣。攝影/陳致頤

日本暢銷童書我想變成媽媽的手機》以孩子的視角與童言童語,反映手機時代親子關係的危機。由此可見,不僅父母對小孩使用手機的狀況感到擔憂,父母沉浸在虛擬世界中同樣成為現代家庭常見的問題。周彥君提醒,在讓小孩使用手機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先成為榜樣。

調查指出,有三成的孩子認為父母在家多數時間都在滑手機,親子的相處時間被手機佔據成為普遍現象,陳芝廷與陳思妤姐妹也表示,若看見爸媽在玩手機,那他們也會跟著玩。周彥君說明,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都與父母給他們的示範有關,孩子看著父母的身影成長,所有的言行舉止孩子都將看在眼裡,因此家長本身更要「節制謹慎」,並建議家長與孩子投入現實生活中,培養共同的興趣,增進親子的連結  

即使手機不離身是現代人的習慣,倘若家長因沉迷手機不工作、不做家事,孩子便會學習父母的模式。對此周彥君解釋,當孩子做了一樣的事,家長也無法有堅定的立場教導孩子父母與孩子都必須在使用手機前完成家長及學生該做的本分。  

當大人透過社群媒體社交、吸收新資訊而無法跳脫虛擬世界時,相同的道理也適用在青少年身上。李詣琦表示,父母放下手機,捨棄的不只是手機這項產品,也是放下「手機可以做的事情」。藉此家長不僅能理解孩子無法放下手機的成因,同時也可以反思自己是否沉迷其中。  

父母沉迷手機容易忽略孩童的成長過程(示意圖)。圖片來源/ Pexels

 

延伸閱讀:

一機在手好方便 您也有手機成癮症嗎?

數位排毒!暫時放下手機 對抗低電量焦慮

手機過度使用 傷眼又傷身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