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庭儀、李絜甯、李敷嬋/採訪報導
依莊福文教基金會資料顯示,犀牛為體型第二大的陸地草食性動物,其珍貴的犀牛角使盜獵者趨之若鶩。近年來全球許多機構致力於犀牛保育活動,但復育速度遠遠不及獵殺數量,成為國際關注議題。
生存危機 瀕臨絕種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94年發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全球動植物可依絕種危急程度,由高至低劃分為滅絕、野外滅絕、受威脅物種、近危、無危等級別,其中「受威脅物種」可再細分為極危、瀕危、易危三種層級。
台北市立動物園保育員林忠平表示,台灣動物園唯一可見的種類為白犀牛。由於土地開墾導致野生動物棲地縮小,環境變遷引起食物鏈斷裂,以及人類盜獵犀牛角的問題層出不窮,包含白犀牛在內世上僅存的五種犀牛,皆被歸類為受威脅物種。
人工配對 繁殖不易
「繁衍計畫是各國犀牛保育過程中最困難的一環,母犀牛會在交配前與公犀牛進行打鬥,確認其身體健康強壯,擇偶條件相對較高因此提升配對困難度。」林忠平指出四歲至二十歲為母犀牛繁殖黃金期,一旦進入老年期生育能力將大幅下降。
高雄市政府觀光局動物園管理中心股長李建和談及,國內進行犀牛保育工作的園區包含台北市立動物園、高雄市壽山動物園和六福村主題遊樂園,以上單位皆參考國外圈養方式,定期討論飼料成分、生存環境及繁衍後代等問題。
為了增加基因多樣性,同時避免近親交配以提高下一代存活率,各機構間經常交換動物進行繁殖。李健和提到台北市立動物園於2019年將名為「犀奇」的公犀牛,借殖至壽山動物園,希望「犀奇」與園區內的母犀牛配對,順利生育下一代,但目前尚未成功。
針對資金來源與使用方法,李建和指出,各縣市政府每年編列固定預算至市立動物園,經費主要用於飼料調配、人力成本以及環境維護。他說明,為了提供犀牛良好的生活場域,園方盡力還原原生棲地,包含土地坡度和植被,並在夏天加強通風,冬天於土壤上鋪乾草,以應對氣候變化,若有一項條件未符合便可能造成犀牛適應不良。
「除了實質復育成果外,推廣保育行銷非常重要。」李建和分享壽山動物園不僅安排園區導覽員、發布網路貼文及新聞,也成立教育小組至各大校園進行保育觀念宣導,同時藉由新生動物寶寶命名活動引起大眾迴響,提升對該物種的認知並加強相關知識。此外,他也表示民眾或企業可透過認養計畫小額捐款,增加園內動物福祉。
犀角藥效 破除迷思
針對犀牛角治癒疾病的功效,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教授林昭庚指出,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其主要作用有三種,一為清熱解毒,可治高燒不退及吐血等症狀;二為涼血止血,使血液流速恢復正常;三為定驚安神,適合有憂鬱傾向、睡眠困擾或長期感到焦慮不安的病患服用。
「以近代心血管系統藥理研究來說,犀牛角有強心解熱與鎮驚的功能。」林昭庚表示,由於犀牛被列為保育類動物,現今已有許多藥材能替代由角蛋白、膽固醇和磷酸鈣等常見成分組成的犀牛角,如石膏、金銀花與魚腥草等涼性中藥皆為解大熱良藥。若想補強心臟功能可選擇人蔘或扶正湯;有鎮驚需求的患者則建議參考麥門冬、補心丹及逍遙散,皆為平價且容易取得之藥物。
犀牛特色大解密 生活習性報你知
地球現存的五種犀牛分別為白犀牛、黑犀牛、爪哇犀牛、蘇門答臘犀牛以及印度犀牛,林忠平談及由於爪哇犀牛的外觀有別於其他品種,如盔甲般的片狀褶皺皮膚易遭非法獵殺做成標本。他強調全球野生爪哇犀牛與圈養數量總和僅剩約60隻,為生存情況最危急的種類。
林忠平表示,目前台灣保育的品種皆為白犀牛,體型與耳朵較大且聽力敏銳,可透過雙耳周遭的細毛收集微小聲音,食物以小型灌木、樹葉、牧草為主,嘴巴呈寬平狀有助於啃食平地的青草,平均一天進食約六公斤牧草。
「成年公犀牛多半獨居,母犀牛與未成年小犀牛為群體生活。」林忠平說明母犀牛於4至5歲成年,公犀牛則在10至12歲,兩者平均壽命約40至50歲。他指出,成年母犀牛體型較大且性格兇猛,公犀牛需花費更多時間成長及增加體重,才能在交配期間與母犀牛進行打鬥並孕育下一代。
「靠近犀牛時,需確保其察覺到自己並隨時注意牠的動作,同時手扶著犀牛角才不容易被撞傷。」林忠平分享犀牛雖屬溫馴動物但容易受到驚嚇,若犀牛耳朵突然定住不動或將身體轉向聲音來源,表示可能感受到威脅,另外犀牛攻擊方式主要為衝撞與翻舉,奔跑時速達40至50公里,可用頭部舉起近1000公斤的物品。
關於犀牛的疾病,林忠平坦言皮膚病為最常見症狀,蚊蟲叮咬後的傷口需多加注意以免滋生寄生蟲導致細菌感染、皮膚潰瘍或壞死。他提及犀牛藉由在泥坑中翻滾不僅能達到防曬、降溫的功能,更可防止蚊蟲侵擾。
非法走私層出不窮 生態教育刻不容緩
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成立於1992年,目的為提供緝獲的婆羅洲紅毛猩猩、馬來熊,孟加拉虎等走私動物生存場域,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表示,由於大型哺乳類壽命較長,收容中心決議長期供應環境、食物及醫療照養工作。
「隨著全球寵物市場推陳出新,近年以兩棲、爬蟲類違法交易最為猖獗,我曾遇過高達1000隻食蛇龜被私運至中國。」裴家騏指出,約三分之二的走私動物在運送過程中死亡,非法買賣風氣盛行造成許多物種面臨滅絕危機。另外他提到,海關查獲走私案後由醫療機構檢測動物是否罹患傳染病,未感染的個體將運回輸出國或交由中央政府管轄之收容所照養,若不幸染病則需面臨人道處置。
針對台灣保育類動物因盜獵、走私、棲地破壞導致滅絕的情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組科長鄭伊娟談及,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範,盜獵行為可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金。
此外,鄭伊娟說明,針對台灣野生動物紅皮書名錄中列出的22種動物如台灣黑熊、石虎、食蛇龜、草鴞等國家極度瀕危物種,林務局擬定未來保育工作策略與計畫,企劃通過審查後由中央政府提供資金,希望延長瀕危物種生存期。
裴家騏表示,屏東野生動物收容中心除了定期舉辦講座與校園環境教育營隊外,暑假也招募大專院校實習生,透過審查篩選合適人才,參與收容中心的照護、醫療及教育研究,期盼普及保育相關知識,讓大眾更重視動物生存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