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財經科技

香蕉盛產何去何從?官民合作提升銷量

記者 林佑峻、林伶潔、蔡佳芸/採訪報導

日本一直是台灣香蕉最大的出口國家,農糧署用什麼方式來推銷台灣香蕉,以及國內沒賣完的香蕉該如何處置,都是令人注目的問題。台灣擁有優良的香蕉品種,而中央研究院(以下稱中研院)及香蕉研究所更攜手透過基因改造對抗香蕉疾病,幫助台灣農民度過難關,進而外銷出口,如何保障這些品種的專利權,即顯得格外重要。

各品種之香蕉有不同的DNA排序,進行分子標誌鑑定後便能得知品種是否來自香蕉研究所。攝影/蔡佳芸

台灣香蕉單價高 與日本合作提升銷量

台灣曾有「香蕉王國」的美稱。如今媒體卻三不五時就報導香蕉價格崩盤,讓民眾看得一頭霧水。對此,水果批發商洪進卿解釋,水果價格是依市場及產量恆定。香蕉不可久放所以要趁未成熟前摘下,經處理後才能販賣,這些後續作業都是隱形的成本。農糧署作物生長組副組長黃瑞呈認為,媒體如此誤導方向對產業是種傷害,同時呼籲民眾收看新聞時要多加留意,避免造成誤會。

近兩年幾乎沒有颱風侵襲,黃瑞呈根據農糧署統計資料口述表示,台灣2020年的香蕉採收量預估有35萬公噸,而今年的外銷量約有3488公噸,因此大部分的香蕉還是得依靠國人自產自銷。黃瑞呈表示,從2016年開始出口的香蕉量雖然沒有1961年巔峰時期那麼多到可以每年外銷幾十萬噸,但也是每年都提升了許多。其中日本是台灣香蕉出口的最大國,每年都占90%以上;其餘的則是出口到中國較多。

香蕉得趁還沒熟之前摘下,經後手處理送到販賣點。攝影/林伶潔

黃瑞呈說明,台灣無法量產香蕉,因此種植成本高,無法以低價外銷。不比東南亞和中南美洲能以每斤五元到七元的低價出口,加上其他國家出口商品到日本可以免關稅。但台灣卻要被徵收6%的關稅,導致台灣香蕉的價格比其他國家貴上許多。黃瑞呈指出,台灣香蕉雖然單價較高卻在品質上取勝。比起其他國家的香蕉,台灣香蕉更有嚼勁且綿密,因此台灣的香蕉在日本人的眼中,已不再是高單價水果,而是與美味和高級劃上等號。

為了讓更多日本人開始接受台灣香蕉,取代便宜但口感普通的東南亞或中南美洲香蕉,台灣農糧署從2018年開始在富山縣、靜岡縣等地區讓在地小學生的午餐吃得到台灣香蕉,同時也在該地區的超市販售,透過這種方式來提升台灣香蕉的外銷量。黃瑞呈根據農糧署提供的數據資料口述表示,從2018年外銷1782公噸到2020年外銷3488公噸的香蕉,可以這個外銷計畫有所成效。

原物料轉型避免過剩

目前大部分的香蕉還是得依靠國人自產自銷。攝影/林佑峻

盛產期的香蕉該如何處理,黃瑞呈提出「內銷提升10%,外銷提升10%,加工提升10%」計畫。內銷是指銷售到國營的學校、軍營及監獄。外銷是為農糧署的外銷計畫。加工的部分,黃瑞呈表示市面上有許多香蕉相關產品,例如香蕉口味的蛋捲、奶昔、果乾、香蕉脆片等加工品。他認為,這些都是幫助香蕉銷售的好方法。

而弘運吉食協理郭羽荃表示,除了避免過剩情況,也會因應社會需求開始進行研究香蕉果乾的製作,可預見加工品是一塊還可開發的領域。除此之外,為了不讓農民的血汗被浪費,未達販賣標準的香蕉會被運用於土地肥料或動物飼料。但黃瑞呈最後強調,真正可讓農民回本的方式,還是需要民眾支持當季當地的新鮮作物,與此同時,大家也可為抑制全球暖化,一起做到縮短食物里程的環保行動。

分子標誌鑑定 建立專利權標準

現在蕉農種植的香蕉,大多是透過組織培養的方式培育出蕉苗再種植。組織培養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突變的香蕉植株,這些突變植株會呈現不同的性狀表現,是培育新品種香蕉的關鍵因素。台灣擁有自己培育的香蕉品種,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荷明透過基因定序的方式,保障台灣香蕉品種的專利權。

陳荷明說明,當時會選擇投身於香蕉基因定序的研究,是來自台灣香蕉研究所提出的需求。台灣香蕉研究所為了解決黃葉病對香蕉產業的危害,培育出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種香蕉。然而這些花費心力培育的蕉苗品種因缺乏專利權的保障,因此發生被盜用培育的情況,產生法律侵權的問題。過去對於香蕉品種的鑑定一直是依賴植株外表的性狀特徵,這使得法院對於侵權的行為難以有明確的標準去做判決。

育種研發雖篳路藍縷,卻能增加經濟效益。攝影/蔡佳芸

陳荷明解釋,不同品種的香蕉有不同的DNA排序,因此要進行生物分子標誌的鑑定,必須要先從大規模的基因定序開始。基因定序能夠讓我們找出突變植株與原有品種在基因上的差異,這個過程需要透過電腦去進行位點差異的比較。目前中研院主要是以桑格定序法及電泳檢測法的技術進行基因鑑定。

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侯博瀚表示,雖然現在的電腦科技已有現成的程式工具,但這些電腦程式大多是符合人類兩倍體基因的鑑定需要,而香蕉的基因是三倍體,現有的電腦程式並不符合香蕉基因的鑑定需求。因此侯博瀚透過調整現有的電腦程式,以符合三倍體基因的需求,為基因定序進行鑑定。

陳荷明說明分子標誌鑑定:

培育新品種 專利抗抄襲

香蕉常見的疾病包括黑心病、葉斑病以及黃葉病等,其中以黃葉病最令人頭疼。香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蘇育彥指出,黃葉病可以從水分及土壤傳播,人們從A地走到B地時,鞋底殘留的土壤便有可能將疾病帶入B地,黃葉病並無藥可預防及醫治,故成了香蕉的頭號殺手。

香蕉研究所持續著手於不同的育種技術,積極幫助農業更具競爭力。攝影/蔡佳芸

全球人民都在尋找解方時,香蕉研究所致力培育能抵抗黃葉病的新種。香蕉抗病品種包含台蕉一號、三號、四號(寶島蕉)、五號、七號及八號,其中台蕉七號為最佳抗性品種,台蕉五號為最普及。而品種抗病程度則分成中度及高度抗性,但皆不能保證完全免疫。蘇育彥認為,普及率和抗病為不同品種的原因為園藝特性,對於育種能不能完全免疫的好壞,則見仁見智。

「當我們選育及確定本品種具有市場推廣潛力時,我們會向農糧署提出申請品種權,經過召開之品種審議會通過後,國家會授予本品種之品種權及證書。」蘇育彥說。因為品種會外銷至他國,為避免別的國家利用組織培養大量盜用,故申請植物專利權便相當重要,保護且主張品種價值,如同智慧財產權一般。假如有人盜用,便能透過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出分子標誌,鑑定品種是否為香蕉研究所所育。

香蕉研究所還在持續著手於不同的育種技術,蘇育彥指出:「育種是無止盡的,能否培育出下一個近完美的品種,除了不懈怠的努力,還是要靠天意。」一個育種可能花上近十年的時間才能培育成功,卻能提供2030年的耕種期效,育種研發雖篳路藍縷,卻能增加經濟效益,幫助台灣農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黃瑞呈指出要讓農民回本需要民眾一起支持當季當地作物。攝影/林佑峻

延伸閱讀:

科技進駐農業 農民掌握天機

農業結合科技 青農返鄉不再靠天吃飯

智慧化農業浪潮 政府投入經費研發新技術

創新技術與農業結合 改變傳統養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