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蘇意凡、李明媚、林芳綺/採訪報導
由台北市政府體育局主辦的身心障礙者巡迴運動指導團(以下簡稱運動指導團)從試辦至今已執行整整三年。2021年運動指導團開設徒手肌力、墊上運動等課程,針對不同障別提供特色課程,藉此幫助身心障礙者培養運動的習慣,鼓勵市民多走出戶外參與活動。
為維護《國民體育法》精神,教育部體育署推出的《愛運動動無礙》計畫,邀請全台各縣市一同響應。從教育部體育署的《運動現況調查接案報告書》中可以發現,台北市民眾一週運動1次以上的人口比例有88.2%,剩下12%的人,推估是年齡大的年長者、需要在家照顧孩子的女性以及身心障礙者。
台北市體育局局長李再立表示,台北市政府為此推出一系列政策,成立運動指導團、運動中心提供臨時托育服務等,鼓勵市民出門運動,積極提倡「運動平權」的理念,為民眾提供良好的運動環境之外,也盡力協助想運動的民眾排除阻力因素。
台北市體育局與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2019年合作成立運動指導團,目的在於協助身障者能清楚掌握運動要領,並提升基礎的體適能,若想再嘗試其他運動項目,也會透過協會資源提供管道和資訊。
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主任王雅民表示,「自己的團隊本身就長期在幫助身心障礙者,在接到市府的合作邀約後,也願意接下承辦活動等後續執行的重要任務」。
針對不同障別 規劃專屬課程
運動指導團開設的體驗課程豐富多元,除了教導身心障礙者如何正確使用健身器材,也有其它較輕便、不用借助特殊器材,方便在家也能持續自主運動的徒手肌力和墊上運動。另外針對肢障族群,特別設計水中健身,藉由水中阻力幫助減輕運動傷害,或是比較特殊的輪椅網球,以及針對視障族群開設水中飛輪等課程。
不同障別的訓練方式也有所不同,以「肢體障礙者」來說,有些人是脊椎損傷,腰部就會沒力,但如果傷到脊椎高位時,會連手都無法動彈。王雅民提到,每個身障者的障礙程度差距大,身旁的教練也會比其他活動來的多人,不會是一個人帶動全班,教練也會協助身障者去更改動作,讓每個人可以達到一樣的訓練效果。
另外,以「視障者」來說,會著重在教練的口語上,每個動作口令都要清楚表示給學員聽,王雅民也舉例,有些視障者天生就看不見,從小也沒被教育過深蹲的姿勢,教練就會用口語的方式表達,或是做出其姿勢,讓視障者用手觸摸,藉由觸摸讓他知道這個動作是如何做到。
身心障礙族群需要較特殊的照護,不同障別需求也不一樣,輪椅網球推廣協會本身是服務身心障礙者的團體,徵召師資過程中,因長期就在協助身心障礙族群,所以常有師資陸續加入團隊中。也因有長期合作,認識不一樣的教練們,而教練本身也指導過特教生,對於如何照顧身心障礙族群都非常熟悉。
李再立提到,台北市身心障礙專業指導團隊的師資算是足夠,不過目前遇到的困難是具有相關專業證照的教練人數有限,未來將在巡迴指導團計畫中培訓專業教練,也會鼓勵相關體育團體辦理專業證照相關業務,提供教練師資取得國內外相關專業證照,這樣對於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雙邊都會有保障。
活動場地難覓 天氣攪局遇挑戰
但王雅民坦言,對他們來說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找場地」,因為學員都是身障人士,在安排課程場地時會以交通便利性為主。例如地點優先選擇在捷運站附近,且一定要有無障礙設施的場館等,然而台北市滿足這些要求的場地並不多。尤其受到疫情影響,找場地更受到限制。
對此,李再立表示選擇場地需要考量的幾個要點,首先要符合「可近性」,就是就近運動;再者,會依課程屬性尋找適當的場地。一般課程可借用區里活動中心,器械運動課程可借用各運動中心健身房,水中運動課程則借用各運動中心游泳池。
另外,王雅民也提及「天氣」也是一個不可抗力的因素,對於身心障礙者來說,要在下雨天出門是非常不方便且危險,身障者要一手撐傘、一手還要拿手杖,這樣會導致敏捷度變低,發生危險時無法自保。因此下雨導致學員參與率降低的狀況,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增加身體肌肉量 徒手肌力幫助大
「肌肉又稱為人類的第二個心臟」,復健科學博士林晉利說,藉由訓練下肢肌肉力量增加下肢血液回流的功能,也增加心肺耐力及心臟血液供應的能力,促進血液回流。而徒手肌力訓練可以幫助維持肌肉的機能、保持身體健康。
林晉利表示,徒手肌力訓練是利用自身體重,像是平板支撐、橋臀運動,在家就能進行肌肉訓練,藉由訓練維持身體肌耐力,提升身體代謝率,身障人士及高齡族群也能透過徒手肌力增加他們的肌肉量、維持骨質密度,強化身體機能及平衡控制力,提高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身障者長期久坐或久站,若又沒有從事肌力訓練,身體的肌肉量容易快速流失,使得身體代謝變差。指導團教練Benson表示,持續運動搭配飲食能讓肌肉盡量維持,可以使骨骼較好、身體強健。
參與徒手肌力課程的學員金先生分享,徒手肌力訓練讓他練到核心及身上的肌肉力量,也糾正之前不正確的運動動作,「參加這個活動之後就更有活力了,有運動到有流汗,原來比較鬆弛的肌肉也有被運動到」。
參加徒手肌力課程的學員翁小姐也開心的說:「柔軟度比之前好,移動上也比以前不吃力很多。」她也希望這樣的課程可以擴展規劃為長期性的活動。
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主任王雅民說明,運動指導團舉辦徒手肌力課程的目的,希望可以在教練的幫助下提升身障者們的基礎體能,基礎體能提升後,再去加入其他運動。台北市體育局局長李再立表示,目前體育局正努力朝向舉辦更長期的課程為目標,讓身障市民走出家門運動,落實運動平權。
擘建身障運動設施 雙北打造無障礙夢公園
新北市的「輪椅夢公園」2020年9月27日於板樹運動中心啟用,內含氣動式無障礙健身房、壘球場、攀岩場等設施,以及一條越堤的自行車道,打造新北市民無障礙運動環境。而中華民國輪椅夢公園推動聯盟也將與台北市體育局合作,結合輪椅夢公園概念,將台北市新生公園規畫成包括身障者都能使用的複合式運動場館。
設立輪椅夢公園的地域考量在於需要有廣闊的空間,可以放置器材。「輪椅夢公園」也擁有十三公頃的運動公園,包含攀岩場、漆彈場,新北市政府也設計大的斜坡、電梯給身障者使用,成為全國最完善室內、室外身障運動園區。
新北市輪椅夢公園中,輪椅健身房引進芬蘭的肌力鍛鍊健身器材,例如划船健身機是使用氣動式的阻力訓練,讓坐輪椅的身障者不用下車訓練,也可以直接觸碰螢幕數字來增減重量。利用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連結悠遊卡,透過雲端數據管理系統,紀錄運動狀態及表現,此系統像是一位「虛擬健身教練」,能讓民眾掌握自己的健身數據。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輪椅夢公園設立目的是為了讓身心障礙者、銀髮族能有個運動場所,中華民國輪椅夢公園推動聯盟副理事長黃慶鑽表示,輪椅夢公園的理想狀態是讓身障者透過運動復健養成運動習慣,不要過分依賴醫療復健,協助國家把「長照」變「短照」,減少醫療支出,並把運動對生活有幫助的觀念推導出去。此外,輪椅夢公園也開設許多課程,例如羽球養成班等,以及其他體驗活動讓民眾參與。
而台北市運動場館目前仍以各族群共融使用為目標,結合輪椅夢公園概念的「新生公園複合式運動場館」也預定在2024年完工。台北市體育局局長李再立表示,地址選定新生公園是因為設施健全,且有豐富的自然環境,能讓身障者在運動的同時,也能更貼近大自然。
李再立也提到,未來也會持續規劃在北市各個運動場所,準備適合身障者運動使用的特殊輪椅,打造一個無障礙運動環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