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青年返鄉養蝦 李富正翻轉傳統養殖業

記者 張樂平/採訪報導

口湖鄉是位於雲林沿海的小鄉村,更是全台養殖漁業的重鎮,然而每年人口大幅外移,願意留在地方深耕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知名養蝦場創辦人李富正,便是青年返鄉創業的成功案例之一。

這間養蝦場位於雲林縣口湖鄉,李富正在十年前決定回家鄉創業,他改變以往傳統養殖業單一水產養殖方式,採生態混養,池中有各種魚蝦貝類,打造蝦子天然生態環境。他也將養殖業結合觀光,讓遊客可以參觀養殖地和體驗抓蝦,進一步發展成休閒養殖漁業。

不再當異鄉遊子 在最熟悉的家鄉創業

十年前李富正服完兵役,決定結束在異鄉漂流的日子,回到家鄉口湖。「我們是農村的孩子,是被水養大的」李富正說,他對家鄉的情感連結很深,儘管家人在聽到他的決定時非常反對,希望他能到外地找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但一心只想回家的他,有了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

李富正十年前返鄉深耕,在最熟悉的土地上打拼。 攝影/張樂平

當時台灣盛行養殖龍膽石斑魚苗,李富正找來七位朋友共同集資,在廢棄的豬舍裡試養龍膽石斑,剛開始的獲利讓他信心大增,不過意外卻在這時來臨。一場斷電導致機器無法供氧,魚苗一夜之間全死光,李富正更慘賠一百多萬。然而他額外養的蝦子卻幾乎不受影響,蝦子頑強的生命力讓他看見轉機,且蝦苗價錢便宜,他便決定利用阿公廢棄的魚塭來養蝦。

以生態混養模式養蝦 搭配體驗行銷

李富正採取生態養殖方式,讓魚蝦在水裡共生,且標榜不投藥的無毒養殖,翻轉傳統養殖業,讓李富正在養蝦市場闖出一條路。大學就讀觀光系的他,了解行銷的重要性,結合體驗活動和餐廳,讓遊客能親身體驗用蝦籠抓蝦,享用無毒好蝦。

遊客拿著漁網前往魚塭體驗捕魚和抓蝦。攝影/張樂平

養蝦場員工李亭毅會帶著遊客體驗抓蝦,遊客需將蝦籠平放於水面,倒下一杯飼料,等待三到五分鐘。李亭毅表示,若抓到魚類或小蝦苗,就會將牠們再放回水中,目標是抓到十五公分以上的「霸王蝦」。

李亭毅向遊客講解養蝦知識,並示範抓蝦的正確步驟。攝影/張樂平
遊客親身體驗撒網捕魚和抓蝦。攝影/張樂平
倒入一杯飼料至蝦籠,等待蝦子上鉤。攝影/張樂平
靜待「獵物」進到蝦籠後,將活跳跳的魚蝦撈起。攝影/張樂平

配合粉絲專頁和網站架設,李富正做起網路行銷,他也時常到小農市集擺攤推廣,增加曝光度。

成立「海口青年創育坊」 交流創業資源

身為青年返鄉創業的成功案例之一,李富正的公司獲選為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10年在地青年創育坊補助計畫的單位,他也成立「海口青年創育坊」協助青年留鄉創業,這個計畫聚集許多海口青年,透過每月一次的聚會,彼此交流創業構想,李富正也會用自身經驗提點,「與其單打獨鬥,不如一起奮鬥」。

李富正在會中分享自身經驗,協助海口青年創業。攝影/張樂平

配合政府政策協助養殖戶的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也有對養殖戶進行輔導計畫,執行長侯彥隆表示,每兩個月會發布未來兩個月的市場展望,提供產銷資訊給養殖戶。

與綠能結合 養殖業的未來發展

侯彥隆說,目前國人食用的蝦量,屬台灣生產的蝦約占五成,另外五成則仰賴進口,這代表國人對蝦的需求量高,但生產的量不夠,這是因為台灣養蝦成本高,加上極端氣候導致育成率不穩定,「收個兩、三成就要偷笑了」他無奈的說。為了解決養殖業的困境,侯彥隆表示,許多養殖戶已轉為室內養殖,讓變因得以控制,育成率會提高一些。

而雲林為漁電共生先行區,政府推動養殖漁業未來能結合綠能,李富正認為,漁電共生計畫絕對利大於弊,但在推行上養殖戶間還沒有達到共識。近幾年傳出有地主已將魚塭租給光電業者,導致魚塭租金高漲,甚至有養殖戶租不到魚塭,漁電共生計畫雖讓養殖戶有固定租金收益,但李富正認為誘因仍然太小,未來雲林若要全面發展漁電共生,政府需謹慎評估後再上路,才不會引起爭議和衝突。

未來雲林養殖業將走向與綠能結合,然而在養殖技術迅速的發展之下,青年人口外移已是棘手問題,面對養殖業缺工,李富正回鄉打拼十年,全力打造一個能讓年輕人願意留下來的家,盼青年回流,回報最熟悉的家鄉。

李富正成立雲林海口青年創育坊後,每個月定期舉辦聚會活動,讓許多在地青年能交流創業資訊和分享經驗,盼能吸引更多青年留鄉深耕。攝影/張樂平

延伸閱讀:

養殖漁業永續之路 環境維護勢在必行

漁電共生成爭議 養殖戶憂心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