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A爆種族歧視 台灣是友善之國?

記者 林靜、劉冠琪、黃翎妍/採訪報導

2020年46歲的非裔美國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涉嫌使用假鈔被捕時,白人警察單膝跪在佛洛伊德脖頸處超過8分鐘,導致他失去知覺,隨後被宣告死亡。影片曝光後立刻引起全球共憤,「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口號再次被呼喊,但日前UBA大專籃球聯賽八強賽時,世新大學黑人學生球員阿巴西卻被台師大球員以歧視言語謾罵,一向對人友善聞名的台灣,最美的風景真的是人嗎?

洋將加入籃球賽,增添台灣籃球精采度。 照片提供/阿巴西

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美非混血的阿巴西約於八歲時來台讀書,現已領有台灣身分證,在台超過十年。他表示,初來台時頗不習慣台灣人對他的好奇眼光,加上國中參加跆拳道隊,隊上的學長制嚴重,相比家鄉塞內加爾,隊友間分年齡都是朋友,不適應的他反而被說很跩」,阿巴西認為,這樣的制度無益於團隊進步。

阿巴西認為,台灣跆拳道隊的學長學弟制無益於團隊進步。
阿巴西在UBA的全學年度個人戰績平均得分是13.2分。 攝影/劉冠琪

對於此次UBA場上的言語衝突,阿巴西回憶,當時雙方比數相當接近,實施包抄及犯規戰術時與敵隊球員發生口角,被對方辱罵 「黑」(Nigger),當下他大聲抗議後,裁判判兩人技術犯規,雙方情緒高亢。

事後兩人雖已握手言和,但網路上仍引起不少討論,網友譴責台師大球員不當言語攻擊,這件事也讓台灣種族歧視問題浮上檯面。

阿巴西說,台灣打籃球的節奏快,起初不太習慣。 照片提供/阿巴西

種族歧視存在 形成巨大傷害

其實台灣的種族歧視是有跡可循的,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祕書長譚德賽公開表示自己被台灣歧視,台灣社會在群情激憤下,民眾開始發表謾罵言論、製作圖片攻擊譚德賽,當中多為人身攻擊,對台灣人民來說是種發洩,但隨著網路傳播,此舉全球都能看見。

日前歌唱節目《聲林之王2》來自聖露西亞參賽歌手韋喆,在咖啡廳時因與一名男子對到眼,而被該名男子以歧視言論大肆攻擊,其中內容除了語帶威脅外,更是直接挑明「我就是歧視你」、「我瞧不起你」等言論,誇張行徑令人驚訝

而現今外國教師在台十分常見,多為教授自己國家的語言,但卻鮮少見到黑人教師 

黑人學生人數少 刻板印象成困擾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大專院校108學年度有13萬名境外生來台,大多來自亞洲國家,占了11萬名,歐美洲則是占了近2萬名,其中非洲學生最少,只有1399名,數量的差異,台生對非洲學生熟悉度較低。

境外生來台就讀人數逐漸攀升,以亞洲、歐美地區學生為主。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製圖/許銘哲

Taiwanese need to respect foreigners more. 」(台灣人需要多尊重外國人些),來自奈及利亞的學生伊波卡說,台灣人多數較害羞,可能是害怕他的黑人身分;同儕也帶有「黑人一定很會運動」的刻板印象,曾經遇到較不擅長的運動時,他還被人戲稱是「假黑人」。

除此之外,被討論球技或是與NBA球員比較是常有之事,在賽事中也會被裁判特別注意,更有同學質疑他們來台目的是因為台灣經濟情況較非洲富裕,伊波卡無奈表示:「我只是想來好好打球」。

阿巴西在校內也有結交不少台灣和泰國朋友。 攝影/劉冠琪

主動了解黑人族群  杜絕偏見歧視

家鄉同是奈及利亞的學生沙巴斯丁說明,在非洲,他們能分辨出遊客及當地居民,因此到其他城市遊玩時,在地居民會特別給予關心、照顧,也不會吝於告知交通、氣候等旅遊資訊;相較於較害羞的台灣,因為對黑人族群了解不足而懼怕交談,卻較樂意幫助膚色淺的外國人,這也是黑人族群覺得相當遺憾的事。

不論膚色深淺,都應互相包容、理解。 攝影/黃翎妍

台灣歧視原住民?以為有趣其實刺耳

種族歧視其實不單純只是個人的偏見,而是隨著系統性的社會關係,再藉由國家政策與社會制度的潛移默化之下,影響到不同人群在資源上的不公平分配,進而強化種族的階層分類。

然而,「種族相貌」(Racing profiling)指的是人們會簡化已知的資料來假定某個種族的特性,而在台灣社會對原住民族的「微歧視」更是無所不在,微歧視的微,在這裡指的並不是渺小、可被輕忽的意思,它的意思是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甚至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有些人聽到原住民總會不禁提問他們:愛喝酒?很會唱歌跳舞?騎山豬?住在哪座山上?

很多人對原住民的既定印象就是黝黑的皮膚以及深邃的五官,但沒有人可以定義他們該長什麼樣子、有什麼樣的特色或專長。身為阿美族的曾睿煬,曾被同學認為,因為是原住民,所以唱歌一定很好聽,在朋友的吹捧下開口唱了歌,卻造成冷場的局面,甚至會有人因此懷疑他的原住民身分。

曾睿煬在高中時期也曾遇過班上同學冷言冷語說著:「你不是靠實力考進來的,而是靠加分!」他無奈地回答:「這就是政府規定的。」當原住民被賦予這樣的權利進入學校後,除了要面對同儕間的歧視之外,也得克服學業上的程度差異

曾睿煬認為很多生活上的微歧視,是由於大眾對於原住民的既定印象所造成,除了希望大家能夠深入了解原住民文化以外,或許政府能在教育方面提升台灣人的文化素養。

已制定反歧視法 卻無裁罰案例

歧視一直都存在,立法委員鄭天財表示,早在105年開始,他就與立法委員孔文吉一同推動反族群歧視,只是遲遲未得到結果。他們在上一屆(第九屆)任期內提出《反族群歧視法》的草案,並送入立法院,也經過了內政院的討論及審查後,送入立法院院會,不過執政黨始終沒有將草案排入議程,因此表決未通過。

立法委員鄭天財談論推動反歧視法過程。 攝影/林靜

2020年2月1日開始,鄭天財及孔文吉再次提出法案,但行政院、內政部、法務部表示還須評估,也還未決定以《反族群歧視法》為法案名稱,還是以《族群平等法》來命名。

制定法條是為了加強反歧視的觀念,至於如何命名,行政院內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若以「反歧視」為名,鄭天財表示,擔心外界會有「台灣存在種族歧視才需要條例規範」等說法出現,但以「平等」來命名也有「台灣是否存在不平等才需要設置」的疑慮。

制定法條是為了加強反歧視的觀念,至於如何命名,行政院內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若以「反歧視」為名,鄭天財表示,擔心外界會有「台灣存在種族歧視才需要條例規範」等說法出現,但以「平等」來命名也有「台灣是否存在不平等才需要設置」的疑慮。

根據歷年的歧視申訴統計,移民法實施10年,但歧視案件裁罰卻年年掛零,鄭天財解釋,移民法第二項規定「因歧視致權利受不法侵害者」才得申訴,而「權利」定義模糊,因此申訴案件零裁罰,讓移民法反歧視條款形同具文,而行政院的態度消極,對草案處理緩慢無進展,讓法案也不會有調整空間。

移民法上路十年,卻沒有實際裁罰案件,圖為近五年資料。 資料來源/鄭天財、製圖/黃翎妍

若要台灣歧視觀念消除,在教育的源頭就應加強多元族群文化觀念的傳遞,配合法案的推動,才能真正促進一個多元而平等的台灣社會。

 

延伸閱讀:

世新女籃招攬女洋將 奈及利亞長人助陣鎖禁區

原住民加分制度爭議 原民學生有話說

人物專訪蔡學儀憶留學點滴 種族歧視最難忘 – 1793期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