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石理子、林佳梅、劉映均/採訪報導
在台灣,初次結婚的年齡早已超過三十大關。現代人晚婚已經不是什麼新聞,那是什麼因素導致年輕族群不想結婚呢?年輕人普遍不想結婚可能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生活方式選擇增加,以及職場環境改變,晚婚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的平均初次結婚年齡,數十年來呈現上升的趨勢。在2019年台灣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2.6歲,女性為30.4歲,相較於1999年的男性28.8歲、女性25.6歲,30年間提升了4至6歲,顯見當前民眾基本上不到30歲很可能暫不考慮結婚,婚姻不再是人生大事,而成為隨時可以因故推遲的選項之一。
經濟因素影響結婚意願
經濟的好壞與我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資料顯示,在2008、2009年適逢全球金融風暴期間,結婚人數跌到最低點,因此,經濟成長率與民眾結婚的意願,似乎存在著正向關係。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張志堯表示,晚婚的原因,可能在於當前台灣的社會,民眾的生活習慣、傳統風俗、觀念想法隨著時代演變,而被重新排列組合。簡單來說,就是民眾身處在一個重構的社會中。
張志堯補充,台灣社會普遍認知的最小單位是家庭,而非個人,結婚即代表離開原生家庭、建立新單位之意,於是婚姻便上升為兩個家庭的結合,就更顯得需要昭告天下的婚禮儀式了。雖然裸婚(即純粹登記結婚)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但按照傳統習俗,舉辦婚禮是讓雙方家庭都感到最有面子的一種儀式。
從業界的服務內容即能察覺社會大眾對婚禮儀式的重視。連鎖酒店業務經理林怡華指出,現在的酒店、飯店及婚宴會館都有依照新人及長輩的需要做出不同的婚宴套裝方案,就是希望能滿足顧客的多樣需求。
實際街訪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亦可看出當代年輕人對於結婚,首先考慮的就是經濟狀況:不一定有車有房,但穩定收入是基本目標。因此,「結婚資金」似乎是有意願邁入婚姻者必須先解決的問題。舉凡隨即到來的婚禮開銷、蜜月旅行支出,以及未來的食衣住行、子女教養等花費,使得年輕人很難對結婚抱持太過樂觀的想法,以至於不敢太早步入這個階段,結婚被合理的順延,直到自己認為已達合適的經濟狀態再做決定。
婚姻不再是必經歷程
除了經濟因素可能影響結婚的意願外,記者洽詢內政部戶政司得到以下答覆:首先,教育時程延長、產業轉型及工作條件改變,便利的生活型態以及異性交友的另類工具出現,多少都會削弱婚姻的不可替代性。
其次,民眾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也可能減少人際接觸的時間;再加上社會多元思想、福利制度、性別人際教育、被替代的伴侶需求、生育意願等,都有可能影響民眾結婚的意願。
張志堯對此則表示,台灣結婚人數變少,不一定只是單純排斥結婚,而可能是其他形式的結合。他認為,晚婚所代表的意涵,只是生命週期中的重要階段和安排被遞延,現代人不再把結婚看得像以前那麼重,而且同性婚姻的出現也帶來新的可能。
有些人認為自己只需要找一個伴侶就能有生理支持、親密需求,他們只是要一個陪伴自己的人,缺少了結婚的動機以及誘因。在社會期待、生育需求、意識形態沒有強烈到可以改變想法步入婚姻之下,年輕人的價值觀似乎已經改變。
斷裂式人生 錯失學習成長
張志堯指出,在台灣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在孩子上大學以前,人際關係往往被父母要求限制,禁止不必要的交往,希望孩子能好好讀書。但是孩子到了適婚年齡,父母迅速轉而支持結婚,中間的人際互動被澈底忽略,這種「斷裂式」的人生階段,導致錯失學習與成長的戀愛經驗。
婚友社負責人張競方則提到,現代人除了門當戶對,更在乎兩人在情感上是否有一定的基礎與契合度,但礙於長輩的期望,或者自身上年紀後出現了伴侶需求,相親就成為熟齡人士的不二選擇。
另一位婚友社負責人黃一鵬亦補充,婚友社的價值,多半體現在超過30歲還未結婚的人身上,會來婚友社相親的單身人士,多為條件式徴伴,到了一定的年紀,只想找個可以互相扶持、背景契合的伴,而非談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他們甚至曾接過一位將近50歲的客戶,那位客戶年輕時忙著打拼事業,到了後期才發覺自己需要一位可以共度終生的人。
晚婚造成的社會結構性問題
世新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陳世能指出,現代人晚婚現象足以改變整個社會結構,最首當其衝的影響就是生育率,遲來的婚姻讓生育能力無法在黃金時期發揮,導致父母與孩子的年齡差距拉大,連帶影響教育功能、家庭結構,以及小孩長大後的家庭扶養比。但現在的台灣仍處於新結構的再造過程,尚有許多不夠周全的地方,例如少子現象、學校的減班超額、高齡化,以及年齡代溝產生的家庭教育問題。
陳世能補充,當夫妻面對雙方父母的照護問題,無論婚後是否與父母同住,都會有牽絆存在。與父母同住需適應不同的生活習慣,分開住則雙方要商討如何分配照顧父母與維繫自己家庭的時間。有些人可能就會認為自己承擔不了那麼多的責任與義務,他們擔心固有的生活在婚後會恢復不了原樣,結婚所要面對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因而限制了人們想結婚的意願及想法。
提升婚姻吸引力 治標治本之道
在過去,結婚被視為終身大事,必經之歷程。當社會愈趨多元,風氣日漸開放的當下,現代人晚婚或不婚並非單一偶發現象,其背後可能潛藏經濟成長、價值觀移轉、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結婚的考量,更多的部分在於希望能追求理想、美好的人生,不再僅止於滿足世俗眼光、長輩期望;換句話說,結婚能不能為人生帶來「幸福美滿」,即為問題的關鍵所在。
因此,當政者在試圖減緩少子化、高齡社會、人口負成長等趨勢,鼓勵結婚生子的同時,亦必須思考如何增強「婚姻」的附加價值,提升婚姻對民眾的吸引力,才是治標又治本之道。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年輕人,你為何還不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