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呂佳蓉、曾以馨、王君盈、陳韋彤/採訪報導
基於華人對墓地的忌諱與土地有限,全台不少百年公墓陸續面臨拆遷命運。近年台南市政府為活化土地與促進都市發展,著手重劃已有四百年歷史的南山公墓 ,然而,該墓地具備文化、歷史及生態價值,因此開發計畫遭民間文資團體強烈反對。如何在都市發展與歷史保存中取得共識,是目前重整南山公墓時需面對的課題。
「我生了一個女兒,等她到幼稚園,我要帶著她、牽著她的手,走到南山;就像我的爸爸牽著我的手,帶我走出城門,走到南郊,去看我們阿祖,去講我們當初的故事。而現在,我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李時光憶起先前協助台南百年餅舖進行遷葬事宜時,身旁家屬默默地道出這段話,讓所有協助遷葬的人都流下不捨的眼淚。
發起保存南山公墓組織「地上台南」召集人李時光說明,對許多後代而言,南山就如同曾住在這的祖先,給予他們保佑與支持,使生活得以無憂。她認為,墓地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延續家族歷代的信仰。
當說起南山公墓的歷史,李時光笑稱自己是「最早走進南山的人」。她說明,台灣建城約有360年,而南山公墓最早發現於荷治時期,其中的「曾振暘墓」更擁有379年歷史。墓上刻有「福建漳州府海澄縣」,於西元1642年(明崇禎15年)建成,相較鄭成功在西元1661年(明永曆15年)驅逐荷蘭人整整早19年。
延續荷據到日治時期的文化至今,府城早已成為台灣歷史重要的一環。「全台灣,唯一還有明代古墓的就是只有這裡。」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盧泰康說明,現今位於台南南區的南山公墓從荷據時代、明鄭、日治時期,乃至戰後,是台灣現存最早、歷時最長及保留規模最大的古墓區,在文化資產上屬「國家級複合性多重文化資產」。
李時光也補充,南山公墓不僅能看見各種宗教信仰,墓地的擺放位置、墓碑設計及刻字內容,皆有獨特的宗教含義。因此除大眾熟悉的傳統佛道教墓園外,公墓內也設有大範圍基督教墓地。其中包括英國傳教士湯瑪士·巴克禮、政治人物蔡培火及社會運動家韓石泉等人,皆埋葬於此地。
文史聚寶盆—府城的歷史縮影
據文化部《國家資產網》資料顯示,台灣於1952年發現最早的明朝墓碑「曾振暘墓」、鄭成功的姬妾「藩府曾蔡二姬墓」與二子「藩府二鄭公子墓」及清代的「施瓊芳墓」,這四座古墓皆已被列為台南市定古蹟,也是目前南山公墓最廣為人知的歷史古墓。
南山公墓有大量明代、明鄭時期、清代及日治時期的古墓,盧泰康指出,南山除地表所見外,還有更多被壓在地底下的墓碑。對此,李時光解釋,由於南山公墓為櫻丘沙丘的一部分,會使墓地慢慢下沉,形成地下疊葬,據當地耆老所述,迄今至少有十層的疊葬現象。
盧泰康進一步說明,古墓不僅留存過去居民生活及喪葬禮俗的重要實物,也記錄台灣幾百年間的發展,為府城保存早期漢人社會歷史人文、物質文化、古物及宗教信仰。他認為南山公墓不但能讓大眾認清「祖源」,更建構國家意義與精神面貌。李時光也強調,具有百年的墓體、墓碑及墓誌,應透過妥善調查,才能使大眾尋得土地的文化價值及歷史脈絡。
然而台南市政府未進行完整文資調查,便著手規劃南山成為殯葬專區、進行遷葬作業,讓盧泰康比喻像「台南人帶頭毀掉自己的過去」。他指出,如今大眾面對南山公墓的拆遷,需思考的不只是地上古墓存留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為自己與後世,保存珍貴文化遺產。
盼延續歷史面貌 留給下一代的「機會教育」
「我小時候滿怕墓地的。」守護南山公墓青年陣線聯盟的張鎧臣表示,在尚未接觸墓地文化及藝術前,對墓抱著相當忌諱及害怕的心態。直到參加由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與重現府城水文促進會,以「慶生」之意,祭拜譽為「清朝唯一台灣藝術家」的林朝英,同時帶入周邊墓地歷史導覽活動,讓他了解「墓是無需害怕的存在」。
之後,由於害怕南山遭到拆遷,張鎧臣更設立《南山公墓歷史名人塚電子地圖》,依年代分出五種不同顏色,並標上附近的知名地標,讓民眾在實地走訪南山公墓時,得以查看墓的簡介。「我只是想把歷史的風貌留下來而已 」,他依序紀錄所有墓地的位置,藉此保留這些歷史記憶。
「南山公墓就是各個時代的縮影。」守護南山公墓教師應援團的成員小麗(化名) 表示,南山公墓具有文化及歷史教育意義,身為國中老師,她希望保留南山公墓,讓學生有機會決定是否遷葬,「而不是等他們長大,只能幻想曾經有過這個地方,或是連幻想都沒辦法。」曾在國外生活的她更認為,墓地並非是忌諱的存在,而是需要被保存的歷史。
「我身為台南人,身為台灣人,這個根我就要留在這裡。」李時光說明,大眾應以宏觀想法來看待此場域,並以一個國家、一個繁衍後代子孫起源的角度,保留早期不同人種、族群來台灣落地生根的歷史。
住家臨墓 南區里民盼整頓與遷葬
南山公墓作為台灣歷史的寫照,卻於2008年3月20日起全區禁葬,長久的棄置,使南山公墓被荒廢,甚至遭人隨意丟棄垃圾,也成為無人願意踏入的地方。「走出家園,路邊兩邊卻都是墓,這樣你會喜歡嗎?」身兼台南市南區明亮里里長及南山公墓更新發展促進會會長的蘇三柱指出,南山公墓並非有規劃的墓地,不但不美觀,甚至可能造成登革熱孳生源。
因此不同於文資保存的立場,蘇三柱反映里民心聲。他坦言,曾有里民向他表達過困擾,由於墓地與住家相鄰,曾發生在節慶時,民眾前去祭祖並焚燒紙錢與雜草,但燒起來的火勢卻蔓延至離住家50公尺近,不僅影響周圍居民,更帶給他們擔憂及困擾。他透露,過去台南市東區、中區都曾與墓地毗鄰,如今兩區台南市政府都已做整頓,也許現只剩南區住家旁即臨墓地。
南山公墓佔地近100公頃,蘇三柱解釋,由於過去南區為城外,才有南山公墓的存在,其中更有三座極具保存價值的三級古蹟公墓。但南山公墓道路彎彎曲曲,且雜草極多、無人整頓,即使開放古蹟供民眾欣賞參觀,他仍質疑,「一年去參觀的有多少,看見不好走的路,誰會想進去參觀呢?」
古蹟須保存,但更重要的是整頓環境,蘇三柱強調「文化需與實際做結合」。為爭取南山公墓的規劃與整頓,南區各里長組成「南山公墓更新發展促進會」盼台南市政府能將南山公墓做環境整頓與栽種綠地,使景觀及出路口能較以往美觀。里民也希望台南市南區西門路一段以西的公墓能進行遷葬,使住宅區與墓地做切割。
為因應民意需求,台南市政府近期提出《變更台南市南區都市計畫》,期望透過都市計畫改善南區居民生活品質與市容。依據《區域計畫法施行細則》第15條,殯葬用地容許興建「殯葬設施」,因此南市府將建立六合一殯葬專區,讓民眾可以在區域內完成殯葬事宜,也同步整頓環境,闢設公園及市民休憩空間。
台南市政府研考會青年科專員易俊宏說明,雖一座焚化爐平均每年可燒4000至5000具屍體,但近年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再加上習俗中火化、出殯皆須看好日子,因此實際上並非每天都能進行火化。
以現有焚化爐一天能夠燒的屍體數量與人口老化速度作為依據,易俊宏強調,台灣須於十年內優化殯葬服務,否則之後將會面對人死後來不及火化,甚至火化後也可能面對找不到存放骨灰地的情形。他指出,基於南區火化設施、人口老化問題,更加催生南山公墓整頓與規劃的必要。
遷葬與整治 危害墓體保存與竹溪生態
「南山公墓是台灣400年歷史文化的縮影、當時人們生活的解讀。」李時光強調,一個地方被保存,絕對不會只有一個理由,這樣是經不起時代考驗的。南山公墓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有文史、藝術價值,更反應環境和歷史的變化,它是台灣人在這塊土地移民、落地生根的濫觴。
現今台南市政府進行文資調查的同時,也對外宣布,由於南山公墓緊鄰住家,故鼓勵後代子孫於公告期間向殯葬管理處申請自主遷葬,照自身習俗辦理遷葬、起掘,並給予補償金或救濟金,以期提升南山公墓周邊住家居民之生活品質。
同時,台南市政府也承諾,在南山公墓的文資調查完成前,不會進行遷葬、起掘等作業。對此,李時光曾詢問殯葬管理所,若無遷葬意願,能否原地保留墓體,卻無收到任何答覆。她進一步表示,當公告時間到,民眾執意不進行處理,政府仍會用怪手起掘、遷葬,便形同迫遷。
若是如此,將會造成許多墓葬文化及環境被破壞,李時光指出,「因為有了竹溪,才有了南山公墓」,蜿蜒在南郊之外的竹溪,是當時接引屍體、棺材進南山埋葬以及將棺木運送回廈門對口的河流;且這塊難能可貴的低開發土地擁有從荷據時期便存在的原始「哈赫拿爾森林」,以及竹溪內的台灣特有種動物「南海溪蟹」,若竹溪河岸進行整治,對於環境與生態的影響將會造成不可回復的傷害。
|
不僅破壞環境,若將墓迫遷至他地存放,李時光認為,「只看墓碑上的刻字它就是死的」,但若與周圍事物結合,便能發現它含有的文化意義。她說明,墓通常設置在向陽坡上,若墓碑還在原來的位置,其地理生態與風水概念皆能一併講解。
此外由於過去社會存在階級制度,墓的大小乃至花紋皆有規範,因此從墓地表面的瓷磚大小、刻上的字型及外型設計,不但代表各個時代的藝術價值,也能進一步從墓的形式看出往生者當時的身分地位。
李時光認為,這些墓體的研究到墓葬形式的紀錄,甚至是起掘後地底下的調查,都可能因迫遷而消失。「墓是往生者所在之處,但只要墓還在原本的地方,就是活的,將墓剷除、放進博物館,這樣的墓便真的死透了。」
府城百頃公墓存留 開發與文資的共榮
台南市政府雖在近期提出《都市規劃與殯葬專區的設立計畫》以因應市民需求,卻引來民間團體、文史學者反對,因此,台南市政府決議舉辦公民決策論壇,嘗試在發展與文化資產中抓取平衡,並討論如何降低墓體的傷害。
為因應改造市容之訴求,南山公墓自2008年便全區禁葬,而台南市政府民政局更在《南山公墓議題專區》新聞稿中指出,除改善市容觀瞻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外,也盼以現代化建築設計、一條龍治喪流程打造之殯葬專區。因此規劃A、B區為六合一殯葬專區;C至E則闢設公園及其他因應民意需求的開發計畫。
南區規劃與南山公墓文化資產保留始終存在爭議,盧泰康說明,《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條與《文化資產施行細則》中第4條、第7條,對墓碑、墓體至陪葬品的保存細節皆有詳細規定,若要遷墳或開發則須經文資團體審慎評估後,才得以進行。
然而他感嘆,民眾與官方並未了解文化資產有相關法條保障,造成古墓墓體、墓碑都直接被以無人性的方式「開發」的手段起掘,僅用起掘人員非專業之評斷,決定是否將陪葬品或是墓體的保留,此舉造成相當巨大的歷史斷層。
面臨文資評估未謹慎實行一事,他更坦言,其實不只是南山公墓,全台灣歷史時期的古物被破壞及摧毀的情形甚是嚴重,南山公墓只是其中最大、最古老及最悠久的一個部分,但它可能即將被摧毀。
南山公墓開放決策公民論壇 各方利害關係人參與審議
面對「南山公墓」存留的艱澀難題,台南市政府於2020年6月5日成立「南山公墓開放決策公民論壇」(簡稱公民論壇)執行委員會,由審議民主、文化資產、考古、都市開發、公民參與、里民代表,各項不同領域之專家組成,並任用為執行委員;另透過招募、抽選,選出能參與討論的公民,開放大眾共同決策南山公墓未來發展,盼整合各方意見,讓民眾與政府能從中得到共識。
台南市政府以「審議民主」型式籌組公民開放決策論壇,除將各方意見平等對待,也重視意見交流與理性討論的過程。易俊宏說明,「為避免意見極端化,導致沈默的大多數無法表達意見,因此以此模式辦理南山公墓議題。」透過聚集多元觀點及立場,提供台南市政府未來作為決策參考之依據。
公民開放決策論壇引導民眾思考三大面向,透過文資、保育及政策規劃的議題,讓民眾可以對議題有基礎認知加以討論。其中文史團體基於歷史價值、生態保育及文化藝術,以「非盲目全區保留」公墓為目標守護南山,歷經兩年的努力,使大眾更了解政府對「南山公墓」的政策發展。
台南市政府在2020年12月29日為回應市民討論結果,舉行公民開放決策論壇結論記者會,據南市府統整結果顯示,針對南山空間規劃建議,有近七成的公民認為可以整理為公園、文化園區、博物館、殯葬專區等。然而此結果引起民眾熱議,認為這「七成」民意的計算方式毫無依據。
另對於起掘具有歷史意義文物的存放問題,台南市生命事業科科長廖偉登則在記者會回應,會將具有文化價值古墓放置在生命博物館中,而南市政也承諾將文資評估的資料,依據政府資訊公開法提供給民眾閱覽。針對空間規劃與政策面向,未來南市府除希望加入AR、VR新科技外,也會參考馬來西亞馬六甲三寶山、新加坡咖啡山墓園等國外案例,盼借鑒他山之石,還原或保存現有文化資產。
破除墓仔埔迷思 「走得進去」的墓園
東南亞地區有不少將墓園公園化的案例,公民論壇執行長張豐藤在公民論壇導讀中提及,新加坡咖啡山公墓、馬來西亞馬六甲三寶山以及吉隆坡廣東義山(古墓區),為華人文化遷移的歷史活現。
新加玻的咖啡山墓地更被冠上「生態博物館」美譽,是經華人社會的抗爭,將墓園成功保存的實例。2014年更被世界歷史遺蹟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列入世界歷史遺蹟觀察名單,承認其歷史文化價值。
馬來西亞三寶山在「三寶山運動」後得以被完善保存,後續更被認定為華人重要遺產,不僅能述說馬來西亞華人移民的歷史,也呈現馬來西亞從殖民以來的複雜過往。現今雖仍未得到馬來西亞政府肯定,但成功在2008年被納入世界文化襲產的緩衝區。吉隆坡廣東義山董事會則每年舉辦路跑活動,盼結合墓園與文化古蹟,將令人望之卻步的墓園融入國人日常生活。
反觀台灣的鹿港第一公墓、新店第一公墓、覆鼎金公墓等歷史公墓,面對城市發展與文化資產的抗衡,皆面臨被破壞的命運。盧泰康呼籲,僅存的南山公墓可以朝向國家級「南山公墓與生態保護區」發展,因此應審慎規劃,使台灣族群的起源,能以不同面貌與城市發展共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