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選手重建手肘 延續運動生涯

 記者 李宜儒、湯檸、王騰毅/採訪報導

學生時期的運動賽事不但充滿吸引力,也總令人血脈賁張。台中市基層棒球教練劉立群說,在追求成績、燃燒自我之餘,年輕選手們通常會在無意中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其中以「過度訓練」最為嚴重。過度訓練所造成的傷害,輕則休養幾天;嚴重可能需要動刀,甚至會因此斷送選手生涯。

棒球投手投球畫面。攝影/李宜儒

手術難度高 修復需一年

棒球領域中,手肘是棒球選手十分容易受傷的部位之一,過度使用手肘導致需開刀治療的選手不在少數,其中「手肘尺骨附屬韌帶重建手術(俗稱Tommy John手術)」為最嚴重且常見的手術。藉由取下人體中較無用的韌帶,取代原先已損壞的手肘韌帶,術後大約需要一年的修復時間。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助理骨科教授,同時也是台灣第一位開Tommy John手術的醫師韓偉表示,這項手術難度偏高,且動刀位置緊鄰「尺神經」,若有其他的治療方法,會盡量避免選擇Tommy John手術。即便選手成功動完手術,若是沒有接受完善的復健療程,手肘仍不一定會比術前健康。

韓偉說明,術後通常需經四個月,新韌帶才會慢慢和骨頭黏合,緊接著就能開始進行最重要的復健療程,透過物理治療達到各個階段復健目標,包括增大手肘彎曲角度、訓練神經本體感覺、扯斷關節處纖維組織黏合等項目,約半年的休養、復健後,才能開始進行低強度的投球訓練。

韓偉說明Tommy John手術。攝影/李宜儒

術後需長期復健 身心負擔沉重 

整整一年的休養期和無止盡的復健,造成選手身心極大壓力。前世界青少棒中華代表隊選手、現為台北市立大學甲一級棒球隊的選手林彥安18歲時因傷所困,逼不得已選擇動Tommy John手術進行治療,他坦言,術後生活枯燥乏味,除了傷口帶來的疼痛外,心理上也十分疲倦,每天都須面對一成不變的復健和生活上種種不便。

另一位接受過Tommy John手術的前中華職棒選手曾琮萱,則是用「痛苦」來形容復健過程,為使手臂恢復到手術前的狀態,訓練課表和每天前往醫院復健的的勞累,都對他身心造成極大負擔,但為了重回賽場丟球,曾琮萱認為這一切都值得。

了解身體 與傷勢共處

為預防選手受傷的情況不斷發生,劉立群認為,教練和選手都必須有所改變。台灣基層棒球教練常迫於校方的成績壓力,或因想提升球隊聲望,而不斷讓實力較強的選手上場,長久下來,選手身上的疲勞會慢慢造成無法挽回的運動傷害;選手們則應確實地做好暖身操、保持作息正常,隨時注重自身的健康情況。

日新月異的科技漸漸應用於運動訓練,透過將身體表現轉換為數據,選手能更清楚了解自己身體狀況,安排適合的訓練課表。運動科技中心體能教練廖仁豪表示,通過觀察選手發力率(俗稱爆發力)數值的折線圖,可以得知選手身體的疲勞程度,即時調整訓練方式或是找出造成選手疲勞的原因。

對因傷復健中的選手,廖仁豪建議,每人的身體素質都不同,復健大忌就是操之過急,若不先加強受傷處的肌力,往後只會不斷的受傷,只要身體狀況是有好轉的,都應該耐心的復健及休養,學會與傷勢和平共處。

運動科技中心體能教練廖仁豪表示,恢復能力通常因人而異。

爆發力科技訓練法,透過互動式螢幕立即得知運動員的測試數值。攝影/李宜儒
重量訓練可強化肌力,降低受傷風險。攝影/李宜儒

Tommy John韌帶重建手術 韓偉:術後復健最重要

尺骨附屬韌帶重建手術,又稱Tommy John韌帶重建手術。得名於首位成功進行此手術的美國職業棒球投手Tommy John,手術多施於必須時常進行投擲動作的運動選手,尤其是棒球投手。

手術利用身體其他部位的韌帶,替換手肘尺骨的韌帶,韓偉解釋,做出投擲動作的同時,手肘關節會被往外拉開,如過度使用或姿勢不正確,會導致手肘無法使上力,甚至是感到疼痛的情形。這時便需視情況採取治療,但並不是所有人皆需要接受手術,一般患者若無須達成精準的投擲動作,通常使用物理治療即可恢復日常生活機能。

韓偉表示,若韌帶已經斷裂,斷開的部分會長出纖維組織,但因其力量不足以負荷動作強度,便會產生疼痛或是再次斷裂的可能。和十字韌帶相同,斷開的尺骨附屬韌帶無法縫合,因此須換上其他部位的肌腱取代,將骨頭挖洞後把肌腱穿過,經過術後一段時間的修復期,肌腱便會包覆並黏接在骨頭上,成為該部位新的韌帶。

尺骨附屬韌帶重建屬於不易操作的手術,韓偉指出,為將肌腱穿過需在骨頭上挖洞,但動刀部位的骨頭非常小且附近佈滿神經,成為手術難度較高的主因;另外替換上的肌腱必須確認綁緊,否則鬆開或斷裂便會前功盡棄。

而除了患者本身,在韌帶替換的選擇上也可使用動物或死者的肌腱,尤其是豬的肌腱和人類幾乎完全吻合,不過韓偉就自身經驗表示仍會以患者身上取得為主。因為相較冷凍過後,於活體取得的韌帶在細胞的數量和術後復原效果上皆有顯著的差異,細胞的修復效果會更好。

手術過後,復健過程至關重要,首先注重肌肉訓練及增加關節彎度,術後的韌帶需要四個月在骨頭中進行黏合,最快也要六個月後才能開始投球。韓偉認為,更換的韌帶若達到90%的重建程度已是十分良好的狀況,但如果要獲得比術前更好的表現則須更勤於復健和物理治療,訓練本體感覺及提升神經敏感程度,過程再再考驗選手們的生理及心理。

Tommy John手術後手肘傷口疤痕。照片提供/林彥安

前中華青少棒國手熬過肘傷低潮 重返投手丘持續追夢

「若不是家人的支持,還有復健師幸苦幫助我復健,我可能就會放棄打球了。」林彥安回顧手肘韌帶受傷後接受「Tommy John」手術治療,到重返球場的心路歷程時如此說道。

林彥安為科班棒球選手,從國小加入台中傳統棒球名校大仁國小,一路到高中時期多次入選台中市代表隊,征戰過國內外無數賽事,更在2014年成為中華青少棒國家隊成員。林彥安高中畢業於國內棒球強權台中市興大附農,目前就讀於臺北市立大學三年級,持續在棒球場上打拚,前景一片看好。

無奈於十八歲時遭逢傷勢困擾,原先診斷為手肘骨刺並開刀治療,卻無好轉跡象,更進一步檢查發現為手肘韌帶斷裂,就在醫院進行Tommy John手術。受傷後林彥安並無太多挫折,而是積極面對,「當時是只要丟球,手就會麻,確定手肘韌帶斷裂後,因為還想回球場繼續打球,沒多想就決定動刀。」

面對手術後漫長的療程,林彥安坦言初期每天都需要持續做復健及肌力訓練,過程枯燥乏味,林彥安笑說:「手肘共開過兩次刀,因此復健過程會比一般人來得長,到後來其實心態也有點疲倦,有一陣子一直暴飲暴食,吃到120公斤。」

林彥安表示,復健過程除了基本的伸展,由於手肘內部傷口會有沾黏情況,為了避免惡化,復健師會用剪刀前端去「戳」沾黏的部位,回想至此,林彥安仍直呼「好痛!」

復健後期林彥安開始恢復投球,雖然手肘無大礙,但由於太久沒做投球動作,肩膀有短暫的發炎,幸好即時調整好,並未造成更大的傷害,最終他於大二時傷癒復出,重返投手丘。

經歷重傷,林彥安靠著自身努力及家人支持,再次站上棒球場,編織他的棒球夢,「未來目標是進入業餘成棒隊,當然如果可以,還是希望能挑戰職棒!如果無法當球員,可能會考慮回台中當教練,回饋家鄉。」

林彥安經歷Tommy John手術後重回賽場。照片提供/林彥安

 

延伸閱讀:

科學訓練助球員 體壇全面再進化

脱下中職球員戰袍 退役球員拓展新路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