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蔡沛芸、黃祝賢儒/採訪報導
嘉義縣八掌溪河畔是外來種綠鬣蜥棲息的大本營,近日就有民眾在社群網站上發文,表示自己與朋友光是一天,就在嘉義縣水上鄉的八掌溪河畔抓了十幾隻大體型成蜥,引發網友熱議。來自中南美洲的綠鬣蜥,過去曾經因為電影「侏羅紀公園」而掀起一陣飼養風潮,但隨著綠鬣蜥體型越長越大,飼主的新鮮感也逐漸退去,並將牠們帶到野外棄養。
綠鬣蜥以樹葉、蔬果為主食,幼體有時也會吃昆蟲,不只在台灣沒有天敵,繁殖能力更是驚人,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宣汶就表示,雌蜥平均每次可以產四十到五十顆卵,使得族群數量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除了會壓縮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吃掉農民辛苦栽種的作物,甚至還會在土堤及河岸挖洞,影響水利安全。
根據嘉義大學綠鬣蜥移除團隊調查,台灣野生綠鬣蜥主要分布地區包括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甚至連台中、台東都有綠鬣蜥的蹤跡,尤其高屏地區的農損災情最為嚴重,而嘉義地區則是因為地形複雜,捕捉難度最高。
為了減少他們的數量,民眾時常自發性的捕捉綠鬣蜥,儘管這個舉動立意良善,但陳宣汶也指出,民眾自行捕捉綠鬣蜥,反而可能加速他們向外擴張。因為綠鬣蜥大多棲息在河邊的樹上,而且會游泳,如果民眾捕捉失敗的話,綠鬣蜥很有可能會跳河逃生,並隨著河流尋找下一個棲身之處,進而產生新的群落。
嘉義縣的綠鬣蜥大多分布在水上鄉境內的八掌溪北岸,並且有往上游擴張趨勢,而嘉義縣市交界處也有零星族群。嘉義縣政府農業處早在2014年就推出綠鬣蜥獵捕賞金計畫,創下全台首例,但由於民眾捕捉的綠鬣蜥體型偏小,防治成效不佳,所以從2019年開始改成補助委託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進行捕捉,嘉義縣政府農業處畜產保育科長石蕙菱表示,今年截至11月已經捕捉1549隻,其中有三到四成是成年雌蜥,比起捕捉幼體蜥蜴,捕捉成體雌蜥更能有效的抑制族群成長。
行政院也在今年八月公告將綠鬣蜥納入有害環境外來物種並列入管制,如果要飼養必須在九月至十一月期限內向縣市政府登記,且民眾不可以在未經主管機關同意的狀況下自行繁殖,否則將可處新臺幣一至五萬元的罰鍰,未登記的綠鬣蜥個體也會被沒收。
綠鬣蜥在中南美洲被作為肉品食用,是人類補充蛋白質的來源之一,且具有豐富膠質,前立法委員洪宗熠就曾在立委任期內的質詢時提議,要靠「吃」來解決綠鬣蜥肆虐問題。但陳宣汶則表示,因為綠鬣蜥生長的環境複雜,衛生條件有疑慮,且體內多帶有大量寄生蟲,儘管煮熟能殺死寄生蟲成體,也無法確保一定能殺死幼體與卵,因此在食物充足的狀況下,沒有必要冒著健康風險去食用牠們。
綠鬣蜥防治是一場長期抗戰,不只中央地方政府需要團結一心,攜手阻擋這些「小酷斯拉」大舉犯台,民眾的配合度也是一大關鍵,唯有政府制定良善制度,民眾也願意配合,才能從根本解決外來種入侵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