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來自雲南的米干店 異域孤軍家鄉味

記者 寸得蓉、黃亘亘/採訪報導

一大清早,天都還沒亮起,位於桃園忠貞市場的知名米干店已經擠滿人潮。熱騰騰、香噴噴的米干上菜,端出火燒.涼拌、巴巴絲等異域料理,更是讓人食指大動。經過老闆張老旺的傳承、老闆娘的巧手,溫潤出難以言喻的好滋味。這一道道美食不僅擄獲饕客的味蕾,更是許多雲南人心中懷念的家鄉味。

張老旺熟練的將圓盤放入滾燙的熱水,霧氣瀰漫整個廚房。攝影/寸得蓉

張老旺興奮的說著米干是如何製成,先是將再來米磨成米漿,接著在圓盤上刷上一層油,加入米漿搖勻,放入滾燙的熱水中蒸煮一分半,新鮮的米干便出爐了,最後爺爺憑著經驗靠「感覺」,使米干和圓盤脫離,再切成條狀,這才大功告成。

米干這道料理不僅是饕客心中的異域美食,更是蘊含著雲南人對家鄉滿滿的思念。攝影/寸得蓉

是什麼原因讓張老旺幾年如一日、從每天凌晨兩點半開始備料?談到國旗,張老旺眼神中散發著光芒,數百面國旗旗海飄揚,都是他靠著做米干微薄的利潤掙來的。其實,中壢龍崗地區這條都是滇緬特色料理的米干街,原本是國軍撤退的忠貞新村。關於這道料理背後的故事,要從緬甸、泰國、寮國三國邊界的金三角說起。

金三角地區山高林密、交通封閉,地形十分複雜,且長期盛產鴉片等毒品。境內武裝派系複雜,形成以毒養兵、以兵護毒的奇特景象。五零年代初期,一股敗退於此的國民黨殘軍,在這裡演繹出泰緬孤軍。

金三角地區發展出以毒養兵、以兵護毒的特殊狀況,也因而養出了一批泰緬孤軍。製圖/寸得蓉

1949年年底,雲南省主席盧漢和平起義,但第8軍和第26軍拒絕接受現實,伺機反攻昆明。這讓台灣當局興奮不已,將以上兩軍組成第8兵團,試圖建立反攻基地。1950年2月,滇南戰役勝利,國軍第8兵團大部分被殲滅,團長李國輝率千餘人逃出,最後只剩下600多人。李國輝部同另一支逃入緬甸的26軍譚忠部600餘人,以及原本遠征軍遺留的200餘人進行合併,之後不斷有散兵前來投靠,隊伍迅速擴大到3000多人。

「國旗」對張老旺來說,是對家人滿滿的思念。攝影/寸得蓉

李國輝曾聯絡台灣當局,千盼萬盼等到的卻是冷冰冰的回覆:「情勢危急無力支援,有困難自行解決」。這支孤軍澈底沒了依靠,一切只能靠自己存活下去。直到大其力之戰大勝緬甸國防軍,聲名大噪,此時國民政府派遣李彌前往緬甸整合部隊,但緬甸政府因緬北國軍壯大,向聯合國申訴,迫於壓力下,國民政府只好召回李彌與大批將士,然而,卻有許多人被遺留下來,從此失去援助,成為泰緬孤軍。

張老旺雲淡風輕的說著兒時回憶,但說到戰爭時情緒滿是激動,僅能將思念家人之情寄予國旗。攝影/寸得蓉
孤軍親眷匡奶奶翻著已經泛黃的照片、文件,回憶過往點點滴滴。攝影/寸得蓉

孤軍撤台後,主要分布在屏東里港、高雄美濃、南投清境、以及桃園中壢。桃園縣政府每年都會舉辦米干節,邀請表演團重現雲南傳統歌舞,同時擺設販賣米干、三角餅、緬甸奶茶等等的店家,讓遊客品嚐滇緬特色美食,推廣來自「異域」的文化。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隨著時間推進,故事中的主角漸漸凋零,僅能透過代代之間口耳相傳。但藉由政府及民間的耕耘,努力將文化保存下來,孤軍就永遠不會被淡忘。

龍岡米干節恰逢十周年,打歌團在舞台上載歌載舞,吸引許多民眾觀賞。攝影/寸得蓉

 

延伸閱讀:

不只是風土民情 異國飲食在地紮根

【攝影報導】「鳴個喇叭!」在中和緬甸街思念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