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盧品曄、陳昭維、吳凱西/採訪報導
近年來Podcast在網路掀起一股新風潮,然而瀏覽節目選單卻不時能發現熟悉的名字,仔細一看,那些都是常伴你我的新聞媒體,從網上到線下;從國外到本土,陸續加入Podcast製播的行列,透過耳機展現截然不同的魅力。
閱聽人激增 輪廓難勾勒
擁有近40年歷史的天下雜誌去年九月推出《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編輯部影視中心音頻資深企製姚立強坦言:「文字傳播效能一直被挑戰,加上有些讀者年紀較長,眼力不好難以閱讀,我們勢必得依照其需求推出音頻,而且不能是冰冷的機器朗讀。」
行銷業務部主任史凡仙表示,Podcast推出後增強了工程、行銷和企畫的能力,這都是他們意想不到的收穫;此外,天下本來僅希望提供原訂閱用戶另一管道獲取資訊,如今因為Podcast可免費收聽,且聽眾普遍年輕,其年輕使用者族群得以擴展,乃至國高中生也都來接觸這個「老」媒體。
另外,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今年五月推出《小編innews》Podcast,節目主持人黃郁婷表示此策略目的,即是吸引年輕人關注這個收視族群較年長的節目,同時增加新媒體上的聲量,讓更多人貼近、關心社會議題,這正是傳統媒體共同的願景。
業界一致認為Podcast可打入年輕市場,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李長潔認為,未來Podcast領域將出現更廣大的產製機構、創作者與使用者,包含傳統媒體與年紀較長的閱聽人。
然而,因為收聽平台眾多,目前Podcast創作者還難以取得全面、公開、透明的點閱率及使用者輪廓,缺乏這類資訊,廣告主則很難挑選投放對象。另外,《小編innews》主持人陳冠綸也表示,閱聽眾的想法和特質難掌握,在設計節目內容時也造成困難。
短短十分鐘的耳中價值
天下雜誌使用者滿意度因《聽天下》的出現而提升,史凡仙認為其關鍵在於「時間」。現代人生活忙碌,依閱聽人生活情境規畫節目內容的話,可搶占其瑣碎的注意力,同時讓閱聽人習慣生活中有音頻的陪伴,進而對節目產生黏著度。例如:晨間播送新聞統整、晚間導讀閱讀書摘、假日分享時尚生活提案。
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林思平說明,不同於廣播的線性內容,奠基於網路的Podcast優勢在於無時間限制,閱聽人可依照自己的需求隨時收聽,不怕錯過任何喜歡的內容。
《小編innews》主持人陳冠綸也認為「時間」是製作Podcast時很重要的考量:「當初在設定節目長度的時候,我們就設定一集大約十分鐘,因為這是大多數人通勤的時長。」他坦言,在短時間內呈現節目精華不簡單,需要取捨。
新聞類Podcast本質還是新聞,因此內容時效性依然關鍵。主持人黃郁婷指出,因為《小編innews》屬於電視節目的延伸產品,導致音頻推出時,議題往往已過熱點,無法立即與觀眾產生共鳴。針對此問題,兩位主持人考慮未來在節目中另外安排橋段談論最新時事、提升節目內容即時性。
設立獎項 鼓勵優質Podcast節目
因為Podcast興起,卓越新聞獎在2020年增設「PODCAST新聞節目獎」的獎項。該基金會辦公室主任陳小姐在電訪中表示,近幾年發現許多台灣新聞媒體紛紛投入Podcast製作,累積了許多值得表揚的作品,為了鼓勵傳統媒體嘗試創新,才做此決定。
陳小姐說:「雖然相較於歐美地區,台灣的Podcast流行才尚起步,但不難察覺傳統廣播已逐漸式微,而這個趨勢是全球性的,就連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也首設 Audio Recording Award(錄音獎),主要也是以Podcast節目為主。」
廣播與Podcast的消長原因可從兩者內容形式探討,李長潔觀察到,Podcast內容相當多元且專業,聽眾可以選擇符合自己調性的節目,不像廣播僅是固定的頻道、時段與主持人,對於自己不甚了解的內容泛泛而論。另外,李長潔認為Podcast無受演算法主導,因此分眾化內容形成的不是同溫層,而是認同集結的社群。只要願意保持開放、反思的態度收聽,就得發現全新觀點。
有些媒體為了藉由聲音產品展現紙本產品的多元觀點,讓不同的聽眾都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同一頻道推出許多系列的Podcast節目,但卻造成收聽平台上的呈現雜亂。李長潔建議應該用頻道展現品牌的內在價值,認知到自己傳播的目的、理解自己的「群眾輪廓」,進而設定節目內容的調性;充分與聽眾對話溝通、交換真實想法並積極建立社群,方能長久經營。百家爭鳴的聲音使市場日趨飽和,如何讓自己的節目被看見,是Podcasters值得思考的問題。
年輕人夯Podcast 聲音特質分析
Podcast屬於純聲音媒介,如今已成為許多人生活的重要元素。李長潔剖析聽眾喜愛原因,是為逐漸高漲的個人主義,閱聽人可在眾多差異化內容中擇己所愛,享受耳機裡私密小世界。
史凡仙分享自身Podcast使用經驗,因為工作關係每天需要閱讀新聞報導,在摩肩擦踵的捷運車廂裡,有時會擔心陌生人得知自己在用手機看什麼,使用耳機聽就沒有這個問題。
閱聽人傾向針對其所處情境選擇適合的媒介,使用Podcast已逾半年的張小姐表示,自己在執行不耗腦的重複性工作時會選擇收聽Podcast,享受多工的充實。雖然跟大多數媒介一樣是單向傳播,Podcast卻能給閱聽人高度連結感,不亞於雙向互動的溫暖。她認為,收聽時最注重與內容的共同性,心有戚戚焉的感受能昇華成為陪伴的安心感。
現今人們接收資訊的方式眾多,李長潔論及Podcast在影音、圖文等媒介間展露鋒芒的關鍵:在「專業性」、「私密性」、「社群性」三方面,純聲音媒介確有優勢,比起其他大眾媒體與自媒體內容,少了層層的後製與視覺干擾,呈現出更真實、容易親近的感覺。
姚立強選擇用「狂野」來形容Podcast這個媒介,正因為新,其節目內容尚無太多規範或審查制度,人人都可以讓自己的想法發聲,因此得以自由展現極富生命力的姿態。不過,隨著市場逐漸成熟,Podcast勢必將面對內容規範的出現,成長與管制之間若能取得平衡,則這一畝凝聚情感與認同的知識良田,將能持續溫暖相伴人類雙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