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庭禎/採訪報導
今年的「白晝之夜」活動於10月5日在南港展開,以公共政策、城市紋理、當代藝術為核心概念,結合台北的城市行銷,讓民眾看見不同的台北。活動串連了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南港車站等六個南港著名地標,與多件裝置、活動以及表演團隊。從傍晚開始,持續12小時不斷電的藝術饗宴,讓台北化身為一夜公民美術館。
走進街頭藝廊 沉浸的藝術
沉浸式藝術透過各種感官體驗、結合科技,匯集成一個以身體直接感知的場域。在當代藝術、新媒體藝術、科技藝術的領域裡,從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環繞式裝置到觀看一場表演的感官饗宴,都得以「沉浸」在藝術之中。白晝之夜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像美術館或畫廊,觀眾必須在特定場域中才能欣賞。
白晝之夜在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且相對自由的展演場域下,不僅觀眾能夠自由地觀看藝術品,藝術品也能以不同於既往的方式呈現。
「這種開放式的空間,預設感的切換,不會像進入特定場域後,有明顯的認知那樣強烈。就只是單純的在欣賞一些東西,好處是觀眾不會有一個預設的心情,預期想要看到哪樣的東西。」
這次以作品《參考線》參與活動的藝術家許巽翔,是這樣理解沉浸式藝術的。同時他也提到,其實南港在過去少有高樓,但在高樓大廈世界明珠的開發案進駐之後,過往南港一帶都是平房為主的地景便不復存在。
許巽翔有感於這樣的衝突,以光纖為媒材,使用忽明忽滅的燈光,透過這樣若有似無的光線和在地的議題對話。高達六十公尺的光纖,並在最高處綁上氣球,隨著風的強、弱影響光纖的曲度。他認為,這樣的體驗與自己的創作有很好的契合感,「我的作品應該是想要讓觀眾覺得會有驚喜感,我就是想要他們『哇……』然後開始去想說到底是怎麼回事。只要觀眾會覺得怎麼那麼高,就達成我的目的了。」
同樣在世界明珠建案的另一頭,藝術家林瑜亮則以投影作為創作材料,將影像投射至工地圍板,透過投影裝置的前後平移,製造視覺上的不同效果。「影像理論上就是就地取材,像我在這裡看到了建案的大型機具,去跟這個場地作結合。」幾經困難的參展過程中,林瑜亮原先的作品幾經協調下,希望能和環境有所結合,才改成現在的作品《運動軌跡》,他希望觀眾能看見真實與影像中,工地樣貌的不同,且能留下深刻印象。
白晝打破夜晚寂靜 創造不同想像
夜裡,白晝之夜點亮南港,成功地讓裝置作品、表演團隊,走進這座街頭公民美術館。藝術作品結合城市特色,讓眾多民眾漫步街道熱情參與,也是成功的城市行銷。同時,活動也透過跨夜舉辦、免費參加,以及公民參與三者的結合,讓大眾能對藝術有不同的體驗,共同創造出更多的可能。
活動還安排路上隨機的表演藝術,讓觀眾好奇而佇足停留;像是歌手吳志寧的現場吉他教學,讓許多粉絲在台下齊聲合唱;互動式藝術「台北室外網球公開賽」,多位民眾直接在街上打起網球來;台電維修處也開放導覽,吸引大批民眾參觀,現場擠得水洩不通。
白晝之夜,讓台北不只是座不夜城,更多了一層想像的可能。
白晝之夜串連起南港的著名地標。在「南港通電」的那一刻,這裡就成了所有參與者的公民美術館,由各種不同媒材的藝術作品、表演活動和觀者的互動,共同開啟了藝術和城市結合的一道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