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專區環保公衛

【新冠肺炎4】疫情下的社區防疫

記者 柯芷筠、朱茱、龍俊佑/採訪報導

國際疫情持續蔓延,各國紛紛採取封鎖邊境、公共場合人流控管措施,反觀台灣國內疫情和緩,今年6月3日不僅本土連續52天零確診,6月7日政府更宣布國台大解封,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大眾交通運輸高鐵及台鐵於連續假期分別開放發售自由座與站票之餘,也可適時脫下口罩。對此,台灣下一個階段防疫有何需特別留意呢?

疫情期間,政府為增進全民衛教知識,副總統陳建仁特別開設線上免費防疫課程全民防疫通識課,對於國內下階段防疫重點,他談到待快篩試劑上市、抗病毒藥物、疫苗研製成功之前,台灣要持續做好隔離檢疫措施以爭取時間。

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以下簡稱促進會)秘書詹筱勻表示,民眾須留意的不只僅有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 (以下簡稱新冠肺炎);每年的流感、腸病毒及各式傳染病民眾同樣不可掉以輕心。她強調「持續防疫常態化公衛措施,如平時洗手、染疫高風險族群定期追蹤」,是國內下階段的防疫重點。

台灣疫情趨緩,但專家也提醒不能因此鬆懈,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勤洗手,才能避免風險。圖片來源/Pixabay

無症狀感染者是否為國內下階段防疫重點? 各界看法不一

外媒曾報導美監獄3277名囚犯採檢呈陽性,其中96%是無症狀。對此,無症狀傳染者是否容易成為我國防疫破口公衛學者蘇一峰曾在臉書上公開表示,民眾及政府必需要重視與注意無症狀感染者!但如何找出無症狀感染者?詹筱勻指出,政府適時擴大篩檢是方法之一,目的是了解台灣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能力,經政府研擬措施,針對高風險族群做抽樣,將能更了解台灣整體新冠肺炎的感染情形,「這可能是一個有必要的措施」,詹筱勻說。

新北市長侯友宜曾請求中央考量普篩量,提及若能充分供應,也可以做到入境者全面普篩。然而,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在「台美防疫松cohack」記者會表示,如果陽性個案數沒有大幅遽增,還是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會議的通報指引,找出高風險的族群,並由臨床醫師來做整體判斷是否採檢為宜。

近期不少網路輿論指向台灣沒有做全民普篩,導致澳洲、紐西蘭、希臘等國家第一波國際航班解封並未將台灣列入安全國家名單內,也讓無症狀者是否該是為政府下階段應防疫重點的討論躍上檯面,對此社會各界看法不一。

防疫措施社區活動中斷 銀髮族影響大

因應防疫,3月25日疾病管制署宣布避免群聚感染,建議停辦室內100人以上、室外500人以上集會活動。此政策宣布導致地方社區活動都全面中止,如老人供餐、平日聚會及活動,詹筱勻表示「很多據點封閉,社區獨居老人身心健康或慢性病,這些日常健康促進的關懷都因此停止了。」

詹筱勻說明,當今社區許多家庭由於家人高度疏離,家庭支持薄弱,家中僅老伴兩人亦或是獨居老人,因此社區的供餐、課程、聚會據點成了許多銀髮族們日常生活重心,但疫情期間幾乎終止所有據點活動。

疫情導致許多地區老人供餐、聚會活動中斷,獨居老人健康狀況成隱憂。圖片來源/Unsplash

況且,疫情期間外國傳出防疫取消社工探視,6旬翁孤獨死在家中不幸案例,詹筱勻不禁憂心社區銀髮族們身心健康及老化狀況是否得到妥善關照?詹筱勻坦言,台灣社區支持系統薄弱導致民眾是疫情下最大的受害者。

疫情爆發以來,政府極力宣導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知識。詹筱勻表示政府應在宣布政策前先與地方社區做雙向政策溝通,而非僅單向的防疫宣導,如討論防疫政策如何在地方落實?可能會遭遇的困境及衍生的問題?否則,中央政府無法充分了解民眾端會遭遇什樣的衝擊。

政府極力向民眾宣導防疫措施。畫面翻攝自/疾管署

詹筱勻肯定政府防疫宣導,但她強調「宣導是單向的,但教育是與民眾雙向溝通改變民眾認知,讓民眾主動採取行動。」詹筱勻分享,衛促會至社區衛教,年長者們戴口罩千奇百怪,也曾遇過有人先洗手再噴酒精,但溼答答的手噴酒精根本無法發揮殺菌功效,由此可見有些民眾公衛知識待加強。

公共衛生促進會進行社區民眾衛教,從讓大家分享自身的防疫經驗。圖片提供/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

詹筱勻:如爆發社區感染 基層公衛體系恐不堪負荷

台北市居家檢疫人數在3月30日突破萬人,逼近台北市民政系統容量範圍邊緣,台北市長柯文哲曾於受訪時擔憂北市居家防疫系統崩盤。針對防疫政策,中央政府疾管署負責宣布防疫政策、確立防疫走向,並由地方各縣市衛生局配合落實防疫政策,如國人返台接受居家隔離者,在居家隔離14天期間內,由衛生局人員每日 2 次身體健康關懷。

「歷年凡碰到疫情,疾管單位及基層衛生局人員飽受壓力、不眠不休」,詹筱勻指出,此次疫情因政府及時邊境管制成功阻絕疫情擴散,基層社區防禦網還尚未受到挑戰,如情勢有所轉變,一旦發生社區交叉感染,地方衛生局人力恐無法負荷。

衛生局無能量負擔社區培力 陳奕曄:醫療商品化所致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07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其中資金配置項目公共衛生預防部門支出482億6100萬元,以整體醫療健保支出1兆2069億元換算,占比不到4%。

台灣公衛體系,政府長期在公衛部門經費編列預算低。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製圖/龍俊佑

成大公衛所特聘教授陳美霞在新冠病毒是公衛體系的照妖鏡一文提及,台灣在1950年至1970年代各個鄉鎮都建立衛生所,並賦予大量資源及人力投入公立醫院建設,但1980年代後公衛體系醫療化,政府使公立醫院自負盈虧,鼓勵私人資本投入醫療領域,台灣公衛體系逐漸弱化。

公共衛生的概念在於「預防重於治療」,對於現今預防部門相對醫療部門資源比例大小腳的情形,政府要將預防經費提高至多少才足夠呢?對此,促進會秘書長陳奕曄表示這需要全面的評估,但他直指「政府在地方衛生所、社區培力的人力及經費投入上目前均遠遠不足。」

詹筱勻說明,社區培力包含地方鄰里長、社區志工,他們要對新冠病毒有所了解,如新冠病毒是什麼?傳染途徑?基本預防?社區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位居社區防疫第一線的民間基層人員、志工們都要充分了解,並於疫情期間協助居民解決疑難雜症,社區防禦網才會穩固,如此即便國內疫情惡化,便能從容應對。

衛促會教育社區民眾防疫知識。圖片提供/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

陳奕曄以衛生局近年重要推廣業務癌症篩檢為例,「衛生局公衛服務追求績效(KPI),每年要執行多少癌篩項目,就拼命去達標」,他強調篩檢達標與民眾有無因此留意自我身體健康、落實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是兩回事,公衛教育應建構在社區實質上的成長,衛生所公衛人員與民眾的關係非僅建立在宣導的場合上。

癌篩是找出病人,而非做公衛預防的教育」,公衛教育應落實在民眾每天的生活,詹筱勻認為台灣是一個有相當民間能量的社會,民間由下而上,與政府攜手一起投入公衛預防知識,她也呼籲政府要多投入經費建立社區健康防疫體系,並在社區人力培力上則要有長期整體的規畫。

如何推動分級醫療?你有聽過家庭醫師嗎?

如果所有病患通通往大醫院跑,將導致醫療系統崩解,因此「家庭醫師」、「社區醫療」的概念應運而生,意旨家庭醫師整體照顧計畫。根據衛服部分級醫療定義,我國醫療院所的層級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然而分級醫療的目的是讓醫院專注照顧急重症病患,民眾身體不適先至家庭醫師或附近診所就醫,以避免病患聚集大醫院增加交叉感染風險。

為了紓解醫院擁擠情形,整府推動分級醫療,促使醫療資源有效運用。資料來源/衛福部、製圖/龍俊佑

「分級醫療不是說不去大醫院看醫生就是分級醫療,它的核心是每個人都有一位家庭醫師」,陳奕曄表示由地方診家庭醫生提供服務除照顧病人、同時照顧其家人,家庭醫生特色在於看診時會連同家族遺傳性疾病、家庭環境、勞動條件等一併內入整理考量,有別於一般醫療院所提供病人相同且制式化的看診服務。

社區醫療群理念立意良善,但對於民眾的健康改善、公衛知識提升仍然有限,陳奕曄說明,診所領取健保署補助的同時,附帶一些指標的要求,包含處理一些慢性病的問題,如對糖尿病病人定期追蹤糖化血色素等,「但你知道指標就是處理指標的問題,我快速的達到指標,拿到補助就了事了。」

「社區醫療政府推了17、18年,現在民眾誰聽過家庭醫生呢?」陳奕曄表示其主因為公衛人力及經費不足。

經時代演變,醫療服務是走向商品化,醫院紛紛推出健兒門診,由醫生對孕婦提供胎兒健康檢查及傳達正確育嬰知識。但陳奕曄指出,健兒門診提供之服務本應是社區培力衛教的一環,透過衛生所公衛護士與母親溝通、教育、知識傳遞的一個過程,而非孕婦還需特別至醫院掛號健兒門診,「以往由政府做的公共衛生健康促進服務,如今卻成為醫療生產面中的一環。」

陳奕曄分享,台灣早年衛生局公衛護士對於社區孕婦的關照,是經由社區實地家戶探訪了解個別母親懷胎或育兒狀況,好比婆媽式的經驗傳遞,並給予專業個別建議,相比現今母親從懷孕、生產到照顧的流程都是高度醫療化且費用相對昂貴,今非昔比相差甚遠。

政府防疫在社群討論上,網友主要持正面評論。資料來源/ Solldea、製圖/龍俊佑

今年1月21日台灣爆發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歷經4個多月抗疫,疾管署天天召開記者會說明疫情最新現況,而地區衛生局、社區鄰里系統工作人員每日關懷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民眾也忙得不可開交。

政府防疫表現在網路社群討論中備受肯定,但政府在地方社區公衛人才培力上仍存在改善空間,尤其在公衛預防部門經費及人力投入上目前遠遠不足,如疫情不幸蔓延,爆發社區感染,後果恐不堪設想,期待政府與民間團體持續攜手合作,為國人健康做最好的把關。

 

系列報導:

【新冠肺炎1】台灣防疫成功 留學生表示比歐美

【新冠肺炎2】新冠肺炎停看聽 探病文化待導正

【新冠肺炎3】台灣航空業防疫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