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游濤、林立恆/採訪報導
台灣因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島內共有37種蝙蝠,物種多樣性豐富。但蝙蝠與人類居住環境重疊,2003年爆發的SARS也被科學家證實為中國菊頭蝠傳染導致。今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延燒,許多人也將矛頭指向蝙蝠,認為蝙蝠就是造成疫情的元兇,但目前並沒有實驗證實。
病毒不排除直接傳人
蝙蝠是地球上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歷經5000萬年的演化,能與身上各種不同的病毒共存而不受感染。台灣蝙蝠學會理事陳怡寧指出,蝙蝠在飛行時產生的能量會讓其體溫升高,如同人體的發燒反應,溫度可達攝氏39至41度,達到活化免疫系統的能力,有效抑制病毒複製。同時,蝙蝠亦不會耗費過多能量消滅病毒,進而形成與病毒共生的特殊狀態。
針對蝙蝠能夠攜帶大量病毒的特性,使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遭質疑為帶原傳染源頭。「目前並沒有可以證明蝙蝠與人類有直接傳染關係。」陳怡寧回應,目前除了吸血蝙蝠會藉由放牧動物傳染狂犬病外,沒有直接證據能證實他類蝙蝠身上的病毒有人畜共通的特性。
「目前依然不排除蝙蝠身上的病毒有直接傳染可能」,陳怡寧指出,雖然蝙蝠身上分離出的病毒基因序列與人類不同,不易以人體細胞上的受體感染,但透過人類細胞培養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也發現有病毒進入人類細胞進行分裂的情形產生。陳怡寧呼籲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才能有效杜絕病毒。
野生動物成病毒宿主
除蝙蝠外,其他野生動物也有成為病毒中間宿主的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3年公佈之報告指出,2003年爆發的SARS疫情中,果子狸、老鼠等野生動物即為病毒中間宿主。
近年來許多民眾喜歡餵食野生獼猴,這種行為除了破壞生態外,更可能增加感染疾病風險。國立屏東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指出,野生動物如猴子、松鼠等都可能具有人畜共通傳染病,北部就曾發生民眾感染獼猴絲蟲案例,造成眼睛嚴重感染及腦炎問題,且獼猴帶有皰疹B病毒,具有直接傳染能力,民眾應避免餵食野生動物,以免增加感染風險。
「問題不在於病毒存在與否,而是我們如何避免疾病傳播」,陳貞志說明,棲地破壞造成人跟野生動物接觸增加,而病毒感染多起因於人類與野生動物的不當接觸,國立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郭奇芊也表示,目前普遍認為愛滋病病毒(HIV)即為中非猿猴之SIV病毒傳染人類後突變而成,民眾應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免於感染人畜共通感染病。
任意接觸野生動物可能陷於感染疾病的風險,陳貞志更呼籲民眾不要隨便餵食野生動物,餵食野生動物會讓食物量增加,導致族群密度提升,徒增疾病傳播風險。而台灣野生動物可能患有狂犬病,若在戶外活動時看到行為怪異的動物不要靠近,並避免碰觸動物屍體,盡速通報相關單位或學術機構處理。
野味藏風險 宰殺過程成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後,病原來自中國野味市場的質疑不絕於耳。台灣原住民自古也有獵捕的文化,為此,食用野味是否會致病也成為疫情下備受矚目的焦點。國立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郭奇芊表示,野味若煮熟不會有太大問題,重點在於處理過程產生的風險。
「中國野味文化沒有根除的話,事情不會結束。」郭奇芊指出,中國食用野味已成為一種文化,大量活體野生動物送往市場,加上混養情形嚴重,便增加更多病毒交叉感染機會,但直接禁止則可能導致野味文化地下化,讓病毒更難控管。
早期台灣原住民以獵捕動物作為蛋白質來源,面對食用野味致病的質疑,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部落耆老王金城表示,現在主要獵捕山羌、山豬或飛鼠,料理方式多以煮湯為主,不會食用生食,也沒有聽說有人吃野味中毒或生病,頂多吃到不乾淨的菇類導致腹瀉。
郭奇芊表示,野味食用上若有煮熟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主要是處理獵物過程中,若有搓揉眼睛或口鼻,則可能導致病毒感染。而目前幾乎沒有台灣原住民食用野味感染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案例,除非群聚感染,否則也很難被發現。郭奇芊補充說,僅有1970年代,美國科學家對台灣原住民做調查時發現原住民生吃飛鼠腸後,腸道出現寄生蟲問題案例產生。
議員推設蝙蝠屋 生物防治登革熱
土地開發、都市拓建等人為活動造成蝙蝠數量銳減,為了延緩蝙蝠的消失速度,民間團體積極推動架設蝙蝠屋,以人工方式提供蝙蝠居所。專家學者更提出廣泛設置蝙蝠屋防治登革熱的方法,利用生物防治的方式防範登革熱。
都市擴張造成棲地破壞,也導致台灣蝙蝠的數量日漸減少,為了不讓蝙蝠數量繼續衰減,黃金蝙蝠生態館館長張恒嘉於2001年開始製作蝙蝠屋,以木材為基礎,用天然的建材提供蝙蝠住所。張恒嘉表示,黃金蝙蝠生態館每年都會舉辦十餘場的蝙蝠屋DIY活動,未來也希望能將蝙蝠屋設置到海拔更高的地區,讓更多蝙蝠受惠。
夏季是登革熱疫情的高峰期,除了使用噴藥預防外,高雄市時代力量議員林于凱也與蝙蝠學會合作,提出廣設蝙蝠屋的方式幫助防範登革熱。林于凱表示,一隻5克的蝙蝠一天就能吃掉1000至1500隻的蚊子,且都市中的白線斑蚊出沒的時間跟蝙蝠覓食時間重疊,廣設蝙蝠屋可望發揮治蚊效果。
目前林于凱也與學校合作,舉辦多場蝙蝠屋推廣活動,以環境教育的方式告訴小朋友物種保育的重要性。
對比林于凱的生物防治方法,同樣飽受登革熱疫情肆虐的台南市則相對保守,目前仍使用噴藥等方式防疫。「台南市政府使用的是科學防疫,不會去做沒有科學的事情」,台南市政府衛生局衛生稽查科科長林美良表示,架設蝙蝠屋必須評估對於自然界的影響,目前絕對不會使用這樣的方式防疫。
蝙蝠雖為保毒物種,但在生態平衡上卻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陳怡寧表示,設置蝙蝠屋除了可以引導蝙蝠到固定的區域活動,避免與人群接觸外,若將蝙蝠屋設立在農田附近,還可以幫助農民控制蚊蟲數量,用友善農業的方式減少殺蟲劑的使用,達到雙贏目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