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歌新浪潮 曲風映照時代背景

記者 陳妍蒨、蔡采紋/採訪報導

台語歌可說是乘載著台灣人對於土地文化、靈魂與生命力的展現,同時也是早期人們抒發情感、政治訴求的重要管道。回探台語歌百年以來的流變,從過去政治打壓到至今的傳承與創新求變,世代對於台語歌的普世價值觀與美學鑑賞,有著無法抹滅的歷史淵源,台語歌更成為台灣最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獨立樂團將台語元素加入音樂創作中,延續傳統精神,激盪起新式台語歌曲浪潮。攝影/陳妍蒨
台中市台語文化協會顧問張青良。攝影/陳妍蒨

談及台語歌的演變,台中市台語文化協會顧問張青良說明,第一首歌正式台語流行歌為《桃花泣血記》,然而並沒有因此家喻戶曉,直到《望春風》的出現才被傳到廣為人知。196070年代的台語歌,因為深受日本演歌影響,在當時也將許多日本歌曲翻唱為台語,有所謂「混血歌曲」的稱號,以濃厚日本味的「演歌」曲風為主。

「台語歌即是台灣時代背景的最佳佐證。」台中教育大學台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說道,台語歌的節奏會隨著時代的歌路差異而有所區別,像是在社會氛圍、情感抒發、政治環境都會影響音樂節奏快慢。從歌詞上來看,台語歌謠為重押韻、好記好唱的歌曲,且作詞上也多以描述台灣農村生活、遊子他鄉的思念情懷、現代都市夜生活,等惆悵情緒為曲風發散。

傳統台語歌在發音與曲調的差異,著實影響著每首歌曲所想傳達的不同情愫與意涵。攝影/陳妍蒨

公視台語台主播吳國禎說明,1990年滾石三張台語專輯──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林強《向前行》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成功影響台語歌風格與流行樂市場。台語歌的活躍時期,約在《抓狂歌》推出後的十年間,影響的並非是音樂架構或創作模式,反倒是「向傳統威權挑戰」的精神意涵。而從林強的《向前行》中,更發覺到台語歌曲突破悲歌情愫,改以搖滾樂曲發展活潑歌路,反映了台灣在解嚴後不同以往的情感,呈現當代台灣人對於民主、自由的強烈意識。

針對新舊台語歌曲演唱、作曲的差異,林茂賢則說明,傳統歌星歌路較為大眾,聽眾幾乎都能朗朗上口,而獨立樂團會自帶強烈音樂風格,普遍性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而現今新台語歌,也有容易缺少傳統台語歌押韻的音律美感的問題,有些歌曲都是直接用國語翻譯而成,曲調、發音差異也成為難以演唱的原因之一。

吳國禎指出,新台語歌的旋律、歌詞都有各自強烈性格,所以在相互搭配上,容易有爭奇鬥豔的情況;傳統台語歌的詞曲則會互補,在聲調與旋律的起伏會跟著整體風格變動。

傳統台語歌曲在曲調、押韻、發音上相對講究,也導致現今年輕世代難以傳唱、臨摹。攝影/陳妍蒨

台語歌唱未煞 新生世代突破窠臼

椅子樂團自2016年深耕於獨立樂團市場,致力發展多元曲風,在新創台語歌曲方面同樣不遺餘力,曾製作《惦惦的夢》、《手捧一杯酒In Liquor》、《Maybe Maybe》等多首新台語歌。而台語對於椅子樂團主唱陳仲穎來說,即是創作靈感與新媒材,在運用上同時也備受考驗。

陳仲穎解釋,由於台語分為八個音調,有些音調向上走、向下走,就會呈現出不同發音,在演唱上需要注重發音;寫詞上也必須符合台語音調與歌曲,不然很容易不像原本想表達的字詞,在填台語詞時也可能必須尋找替換字詞,以及其他音調調整的問題,都是在製作台語歌時的一大挑戰。

在製作《Maybe Maybe》的Pre-chorus(前副歌)時,陳仲穎也曾因為填詞而卡關許久,最後則是透過英文字詞來解決歌詞不順的問題,因此獲得不少聽眾反響,也樹立了結合台英語的新台語歌曲標竿。

  • 台灣閩南語的聲調系統傳統分為8調,按調類順序區分為第1聲陰平、第2聲陰上、第3聲陰去、第4聲陰入、第5聲陽平、第6聲陽上、第7聲陽去、第8聲陽入。
  • 導歌(Pre-chorus):通常會安排在副歌的前面,也就是扮演 “轉” 的重責大任,負責將 “主歌” 與 “副歌” 連接起來;在樂器編曲上會試著做出層次感,營造出情緒上轉換。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璃思維數位音樂製作

年輕世代透過歌曲學習台語,並添增新式媒材多方嘗試,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元的新台語歌曲。攝影/陳妍蒨
台語歌手荒山亮。攝影/陳妍蒨

台語歌手荒山亮,在第23屆金曲獎獲得最佳專輯,更為推動台語歌曲新式變革不遺餘力。在2015年推行《台語新浪潮》合輯,有別於一般主題性合輯,經由對外公開徵稿、比賽後,製作團隊從上百首投稿作品中精選出14首歌曲,再為每一首歌找到適合的製作方式,整合設計出一張具有流行性的合輯。此專輯不僅風格多元多變,呈現台語音樂的豐富面向,更期望透過系列活動的方式,鼓勵更多年輕世代投入台語歌曲的創作。

荒山亮同樣表示,在2018年推出的《台語新浪潮2》,比起之前的第一集,有更有年輕人願意親身投入台語歌曲創作,也比往前擁有更加多元豐富的音樂曲風,感受到很多新的台語歌創作風格。  

新舊台語歌 無需細分各自成美

曾以自創專輯《露螺》獲得第30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江惠儀,自2011年《超級紅人榜》後即成為台語歌星,其詞曲風格卻有別於傳統台語歌曲,更重視的是自我的展現。

台語女歌手江惠儀。攝影/陳妍蒨

江惠儀表示,傳統台語歌曲的腔調會強調哭腔、中氣十足,然而自己在演唱、展現情感時,並不像歌班出生的歌手如此豐沛渾厚,所以在起初參賽時飽受批評。然而她認為,在製作詞曲時,將自己定義的台語歌完整呈現才是最重要的事,不應僅侷限在愛恨情仇的表達,而是能深入探討人生百態與自我檢視。

「我一直有個疑問,到底什麼是新台語?什麼是舊台語?」江惠儀認為,新舊台語歌曲的分類是很弔詭的,因為語言跟文化都是演化的過程,本來就無需去定義傳統或創新,只需要做出喜愛的台語音樂、呈現自我意識,即是台語歌曲演變最好的見證方式。

透過台灣編組樂曲的技術提升,以及多管道的音樂交流下,也致使台語歌在詞曲上能有無限可能。攝影/陳妍蒨

台語音樂多面向存於社會 反思傳統與創新

時代趨勢下,台語日漸式微。張青良說道,現今演藝圈的流轉也十分快速,淘汰率高也使得歌星難以打響知名度,何況是讓大眾都接受台語歌曲。江惠儀則認為,現今台語音樂是由於大眾喜好而有所轉變,網路蓬勃發展同樣也會使詞曲有所創新,無需排斥任何方面的音樂創作,大眾也更應思考在歌曲背後詞曲家想傳達的理念,並能從中獲得反饋。

直至今日的台語歌星、流行歌手、台灣獨立樂團,透過不斷的創新與結合,發展出多元的台語歌曲風格。而林茂賢則十分看好新台語歌曲的未來發展,他認為,年輕世代透過歌曲學習語言,即是接觸台語的好方法。像是創造融入國台英語的台語流行樂,多面相結合新媒材,便能使台語歌曲擴展且更為豐富多元。未來,台語歌將不再是舊時代的產物,而是能夠創新突破,並永續傳承台語歌精神。

台中市台語文化協會致力推廣台語歌、閩南語發音教學,為台語傳承盡一份心力。攝影/陳妍蒨

 

延伸閱讀:

台語逐漸式微 語言資產難以保存

台語頻道即將開播 新聞將與公視合作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