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育瑄、劉立心、葉潔丹/採訪報導
你懷疑過維基百科的資料正確性嗎?維基百科涵蓋的內容廣泛又多元,卻不盡然都是事實。因此,無論是查找報告,還是引用資料,都不應該全憑維基百科條目作為依據才對。
假消息世代 維基百科新挑戰
根據維基百科方針與指引顯示,維基百科的條目應該依靠於可靠的、第三方的、公開的來源。這些來源應該具有明確來源與正確性;然而現今有許多條目,都是依據網路新聞作為消息來源,在假新聞漫天飛、媒體立場色彩鮮明的世代,維基百科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
過往維基百科寫作來源,常是報紙或是書籍,資訊準確性較高。已有六年編輯經驗的維基百科主題社群主持人Tsuna Lu認為,如今記者會去批踢踢實業坊,或是Dcard等社群尋找新聞,將其報導。
若該新聞出錯,甚至造假,而編輯者沒有發覺進而引用,就會使得條目出錯;這也是當前維基百科使用者們希望能解決的問題。
Tsuna Lu表示,自己目前編輯條目,會在國內找二至三個新聞,也會去國外網站看看能夠援引的資料,將資料錯誤的傷害降到最低。
遏止錯誤資訊傳播 再三查證方引用
擁有編輯資歷十年的維基百科管理員KOKUYO則表示,維基百科就像是知識的懶人包。當寫作者立場偏向A,那條目呈現的很可能就是A派的觀點;所以資料內容色彩,主要還是依照寫作者採取的消息來源為何。
Tsuna Lu說,自己在大學時,曾經因為課堂需要而做了一篇報告,順手將自己的報告上傳到維基百科,作為條目供人閱讀。隔天卻發現上台提報的同學,內容竟然都和自己的報告一樣,讓他哭笑不得。
維基百科幫助大眾能快速查詢資料,基於這樣的特性,使用不當,錯誤知識將藉此散佈無以挽回。Tsuna Lu提醒,在尋找資料時,不該一味相信條目。他建議,直接找到消息來源做參考,比較實際,也不容易出錯。
維基百科海量內容 惡意編輯如何察覺?
維基百科人人可編輯,在台灣的編輯者幾乎都是志工性質,靠網友自發性來完善每個條目。除此之外,還有一群長期駐足在維基百科中的管理員們,他們的工作,不僅是編輯條目,更身兼維持條目內容不被惡意破壞的守門員。
面對一分鐘數條條目建立,或是更新的條目,管理員們要如何第一時間修正被惡意破壞的內容呢?
機器人審查維基百科內容 減免人力耗損
Tsuna Lu表示,因為巡查員、管理員人數有限,人力處理外,會交給系統機器人做初步的篩選;給機器人的話,他們會先寫好特定的字詞,當系統探詢到這些字詞,機器人會通知管理員,或主動擋下來、退回更新內容等。
在機器人審查的例子上,KOKUYO指出,如中國被改為中國大陸,或中國大陸被改為中國,機器人會有提示,這種對於字詞更改的機器人設定方便,也是技術層面就可以處理得簡單問題。以機器人作為初步判斷,並回報給管理員,不僅節省了巡查人力,也將時間達到效益最大化,避免錯誤或惡意內容廣為流傳。
至於人力判斷條目內容是否合宜,Tsuna Lu說,單看每個巡查員自己的判定標準。一般來說,他自己在看到有條目被大幅度變更,例如:內容一次刪減很多字,或編輯者的ID帳號詭異,或剛創帳號,卻有一堆編輯紀錄,則一定「有鬼」。
條目惡意編輯 企圖引爆新聞
惡意編輯內容,除了挾帶個人情緒外,甚至會被作為新聞作為工具炒作。Tsuna Lu提到,過往他曾發現,台灣一名政治人物條目內容在維基百科上被惡意修改,卻僅在三、四分鐘後,就由新聞爆出。他本人對此感到好奇,並懷疑這是記者或電視台為了炒熱度而刻意操作。
除了條目內容惡意更改,造成知識錯誤散佈問題外,惡意的編輯容易產生編輯戰。維基百科屬於一個開放的知識社群,卻免不了有心人士惡意利用。條目的客觀性與正確性,都取決於編輯者們的自律,以及管理員們的維護。民眾在查找資料或使用上,務必多加留心,以免助長惡意編輯者的作為。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