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芸寬、吳桂芳、詹宜庭/採訪報導
提到農業,您會想到什麼呢?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是農夫在烈日下辛勤地耕種與收穫農作物,然而,這種傳統的農耕型態正逐漸轉變。
為了解決農村人口的勞動力不足、提高農業生產效能,近年來,政府、民間及學校等攜手合作,透過導入各種資通訊技術、自主研發軟硬體設備等方式,試圖將傳統以勞力密集為主的農業升級為「智慧化」的農業。
智慧農業宛如一場科技浪潮席捲全球,結合每日豐富的農業生產相關數據,充分運用物聯網、人工智慧、雲端服務等現代化技術進行更精準的農作物管理,寫下農業發展的新篇章。
因應全球科技發展,行政院於民國104年9月核定《生產力4.0發展方案》,主責農業領域的農業委員會也提報了整體農業發展規劃,希望藉由新科技輔助農業生產管理,提高整體生產效率與量能。
對農業領域而言,智慧農業不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新名詞,早在行政院核定前,農業領域就已大量投入機械化、自動化等相關政府研究計畫,替目前的智慧農業奠定基礎。
但是,智慧在哪裡?為了探知此政策的全貌,記者透過政府研究資訊系統(簡稱GRB),蒐集民國100-107年間,行政院農委會、全國各大專院校與公私營機構進行的智慧農業相關研究計畫,運用關鍵字分析及文字雲形式呈現這些計畫內容。
從下方文字雲圖中可以清楚看到,「系統」(出現1,300次)、「管理」(出現857次)、「技術」(出現793次)是這些研究計畫皆會提到的主題;另一方面,我們也注意到物聯網、感測、監測、數據、雲端、遙測、區塊鏈等資通訊技術,應用方面則包含了生產管理、農藥、防治、栽培、溫室、養殖、氣候、灌溉等,換言之,在農業領域,「智慧」體現在科技落地後的農業問題解決過程,以致在文字雲呈現上,運用技術進行系統化、甚或智慧化的管理是這些計畫的共同目標。
{{CODE}}
隨著時代變遷,台灣順應大環境積極發展智慧農業。根據統計,行政院農委會在民國100年投入約1,468萬元作為研究經費,到了民國107年,政府則投入12億元發展智慧農業。
7年來投資經費成長80%,尤其是民國104年核定行政院政策後,民國106年的研究經費投入更大幅提高,超過150%的增長率,初步評估累計投資已超過20億元台幣,可見政府單位對於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
智慧農業涵蓋範圍極廣,從農作物種植、水產養殖到生禽家畜皆視為應用對象與場域。民國100年至107年,投入在水稻的智慧農業研究經費累計達1億9千多萬元,其中又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為重點研發機構。從上述GRB(政府資訊研究系統)數據得知,水稻為台灣當前智慧農業著重發展的農作物品項。
在水稻產業中,面臨勞動力不足,鄉村人口老化等危機,智慧農業系統化的全面提升稻田澆灌、施肥、種植,並透過物聯網、田間感測等技術進行田間數據回傳與參數配置,最後農夫可以藉由手機即時得知田間狀況,讓「農民不出門,能知稻田事」。
智慧農業的精準感測,不僅增加水稻品質與生產量,也減少水資源浪費和噴灑過量農藥所造成的土地污染,同時達到環境友善的目標。
發展中的智慧農業,為台灣的農業人口老化注入新的活力。除了水稻的智慧田間管理外,政府也不斷研發如無人機、溫室調節器等智慧感測器,讓台灣農業逐步邁向智慧化。
但是,從政府的經費投入狀況來看,大筆經費的投入是否得到農產業的正面反饋?智慧農業的實施比例是否普及?政府是否給予小農同等的資源進行智慧轉型?等仍是有待考察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