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宜臻、董家妤/採訪報導
浪人食堂以雇用街友為主,提供街友工作環境的三個夜市攤位,創辦人余思賢談到,創辦的理念是希望能讓街友自力更生,並以工作為核心,因街友能做的工作受限,很難選擇較友善的工作環境,他們可能會被剝削、工作不穩定,又或者身體難以負荷,除了打造一個友善的工作場合外,也希望以選擇雇用街友的方式來打破外界對街友的刻板印象。
店裡每次值班共六名員工,分別為一名社工、兩名經濟弱勢者及三名無家者,而阿美(化名)則為無家者其中一員。兒時被迫與家人分離,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使她從那一刻開始成為一名到處流浪的無家者,每天都過著不確定今晚睡哪的日子。
「這趟人生路程,我真的走得很艱辛,好想念我的家人。」阿美無奈地談到。
年輕時候的阿美什麼工作都嘗試過,當時只要在自己有足夠經濟能力時,就會到街上送飯及買新衣服給需要的人,因自己曾體會過沒飯吃的日子,所以很能理解那種痛苦,只是後來不幸遇上了詐騙集團,將她的財產全都騙光,使當時一無所有的阿美又回到街道上過著每天不確定的人生。
後來透過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的介紹之下,阿美來到了浪人食堂,她坦言,之前做的工作都會讓人感到壓力很大,且老闆不見得會耐心地教導,但來到浪人食堂工作後,工作壓力減輕了不少,老闆也很貼心常會給予鼓勵,她開始懂得如何與人溝通,慢慢能了解客人的需求是什麼,增添了不少成就感,這些是以往沒有的,再加上能和了解彼此個性的人一起工作,也是阿美持續待在浪人食堂的原因。
浪人食堂成立一年多的時間,有八名無家者曾來浪人食堂工作,目前已有兩名能自立在外租房,余思賢談到,並非完全是浪人食堂的功勞,那兩名無家者除了受到浪人食堂的協助外,也有受其他團體幫助,因此也顯示出要幫助一名無家者能夠自立生活是件需花時間且多人協助下才有辦法完成的。
雖然起初主要以工作為核心,但後來余思賢發現,只做工作這個面向並不能讓街友完全自立,他也歸納出幾個面向:健康醫療、人際關係及財務管理,這些面向要同時進行,但社工的工作量及成本就會增加,所以也在想辦法擴增資源,除了平時會向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申請補助外,也會進行小額募款,目前還能繼續運作下去,未來也將持續把各個面向做到更完善。
余思賢也表示,成立的目的並非只有營業賺錢,且不可能一開始就要求街友的生產力能替店裡賺到很多盈餘,「剛開始連打平都覺得太強求,但是期望有一天他們可以。」余思賢樂觀地談到,在台灣,少有像是浪人食堂的機構能足以協助社會上每位街友,並非所有街友都能像阿美一樣,能透過管道得到幫助,街友問題持續在社會上蔓延,而這也是政府須持續探討的問題。
政府夜訪輔導 盼增加就業機會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受理或查報遊民人數達5164人,其中轉介至收容機構的人數為3496人,台灣仍有約1000多位街友露宿街頭,而這也顯示出政府在處理街友問題方面,即使有遊民收容所的設置、就業服務處的輔導、社會局的關懷及少數民間團體的協助,也未必能確實幫助到真正需要的街友。
針對街友的就業問題,台北市就業服務處萬華服務台督導王椗煌表示,輔導人員每周都會去艋舺公園或台北車站進行夜訪活動,尋找是否有街友需要工作上協助,若有意願的街友,就服處則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輔導,並沒有限制輔導時間,但街友需工作滿六個月才算穩定就業,且無論是工作、人際,甚至是金錢管理,皆在輔導範圍內。
而對於如何具體改善街友露宿街頭問題,台北市議員邱威傑認為,遊民收容所在台北市一直以來都有供不應求的狀況,導致很多街友能夠住到收容所機率很低,且一旦違反規則,就無法回到收容所,他認為提高收容單位可收容的數量為政府第一步能改善的問題。
此外,有些街友可能永遠都無法回到這個社會,但對於有意願的街友來說,如何增加社會上支持的力量是重要的課題。
目前台灣有些民間團體,像是芒草心慈善協會、人生百味、夢想城鄉及浪人食堂等,皆從事協助街友找工作,但民間團體在人力、資金及物資方面等資源都非常有限,邱威傑表示,若政府能提供更多的資源來協助街友,提供街友工作機會,甚至是工作以外的心理輔導等,就可能會有更多街友願意回到這個社會。
他們需要的是一視同「人」
在社會上形成街友的原因分很多種,除了經濟上的弱勢外,有些也可能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使他們認為自己與社會脫節且無法回到社會,像有些街友年紀輕、身心狀況正常,他們能找到工作重新自立,但在這種情況之下,真正需要的往往不是一個工作機會,而是重新找回自我的機會。
街友常被大眾當成遊手好閒、不願努力的過街老鼠,部分民眾看到一群街友聚在公園,都會產生畏懼不敢靠近,台北市政府警察局萬華分局警員李冠琮表示,街友喜歡在艋舺公園下棋泡茶,就像一般人喜歡到公園散步一樣,且大部分街友都是有工作的,只是工作不太穩定。
對此,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黃克先也談到,很多時候也並不完全是因為收容所的名額不足,使得街友流浪街頭,而是裡面的環境很不好、限制非常多,很多街友不願意進到裡面過那樣的團體生活,又或者收容機構距離街友原本的生活圈較遙遠,也是另一個他們不願意去住的原因。
對於「街友」這個詞常被社會大眾汙名化,黃克先也呼籲,若想要理解他們,首先要先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究竟遭遇到什麼樣的困境,而非只是仰賴各種帶有刻板印象的媒體報導來認識他們,面對街友及任何人都是一樣的,不能以上對下的關係,也並非給予他們金錢就能解決問題,而這也是未來政府、民間團體及社會上每個人仍須共同努力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