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大醫院看病的民眾多,導致櫃檯及領藥處都大排長龍。 攝影/林志信
社會社福

搶救白色巨塔 透析分級醫療成效

記者 李依儒、李佳育、林志信/採訪報導
顯見的瓶頸 民眾認知難顛覆

 台南一名70歲陳姓婦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儘管情況穩定,但家人為保險起見,仍每週固定時間帶她到台南醫院回診拿藥。家人李先生表示,醫院擠滿人潮,造成每次回診耗時至少三小時,若是有額外檢查的項目,便會耗費更多時間。即使就診時間冗長,但因認為醫院擁有較齊全的資源,他們還是願意等待。

 上述情形非個案,是多數民眾普遍會遇上的問題,尤其是家中有慢性病的長輩、工作負擔大的族群,多數只能利用假日抽空看診,也造成醫院人滿為患的情況。為了舒緩醫院的壅塞問題,衛服部中央健保署針對分級醫療,提出六大因應策略,包括增加健保給付、強化機構合作、鼓勵診所假日開診、限制醫院和財團法人醫院招攬及照顧輕症病患的比例、調整部分負擔、加強民眾宣導,並同時發展家庭醫生計畫,提供民眾24小時免費諮詢專線。另外也推行電子轉診平台,轉診期效為90天,未來民眾也可自行聯繫轉診醫院,改善醫療體制的困境。

醫院人潮眾多,以致醫護人員更加繁忙。攝影/林志信
調整部分負擔 效果依然有限

 針對調整部分負擔,健保署於今年四月採用以價制量策略,嘗試減緩民眾赴醫院就診意願。凡未經診所轉診,直接到醫院看病者,門診部分負擔改為420元,相比先前上漲60元,若因感冒輕症,到醫院看急診,部分負擔則變成550元,相較之前上漲100元。實施至今,依然無法有效紓緩醫院看診壅塞的情形,民眾李先生表示,即使看診負擔上漲,等待時間並沒有因此減少,就診依然必須大排長龍,即便現在有24小時免費專線可諮詢,卻也沒有太大的幫助。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以下簡稱醫改會)楊東麟認為,照顧民眾的制度不能像販售商品般以價制量,而是該從民眾角度出發才能對症下藥。民眾若是對基層診所不信任,即便價格調升再高,仍會往醫院求診,加上受到一例一休影響,部份診所於週日開診機率下降。因此,政府可以先從改善民眾認知方面著手,透過多方管道提供民眾相關資源和說明轉診概念,先使民眾有進一步了解的意願,再從中解釋其意義。

急、門診部分負擔調整草案已於今年四月實施。製圖/林志信
改善方法 呼籲同病同酬

 除了建立民眾對於基層診所的信心外,楊東麟認為,家醫系統的建立是值得鼓勵的機制,政府可以增加人才的召募與培訓,使其愈趨完整。醫改會也呼籲,未來醫學中心和基層診所,對相同病症的患者健保點數給付應同等看待,並且於醫學中心制定輕症患者看診上限,超過即不給付。不僅能提升醫學中心下放輕症患者的意願,也能幫助重症患者享有更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有慢性病但是情況穩定的患者,院方可以開立健保處方籤,讓民眾赴門診中心或者鄰近診所領藥。

 另外,健保署提供的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提供許多獲得肯定的基層診所資訊,民眾可多加查詢利用。醫改會表示,健保署往後還可多加推廣「健康存摺」,透過記錄民眾的病歷紀錄,促使民眾的病症在轉院後,也能更快獲得有效的治療方法。

 台灣面對醫療問題,並不能以傳統的醫療想法或是訂價策略便可解決,政府必須思考該如何有效改善制度,醫院應適時下放輕症病患,民眾則必須翻轉對醫院的迷思,若要完整落實達到醫院看大病、診所看小病,各方皆必須改變和協調。

首批專科護理師:分級醫療應提供較長備期
護士長梁靜娟正在解說分級醫療。攝影/林志信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護理長梁靜娟,入行已26年,護專畢業後並未直接從事護理,但在一次深夜出遊的車禍,讓她重新思考人生價值,便踏入護理行業,成為國內首批合法的專科護理師。

 接觸護理後梁靜娟發現,她喜歡教學、接觸臨床病人,若病人因為自己幫他們做的護理規劃,改變他們對疾病的看法與加速對身體改變的適應,她也會很滿足。她說:「我深刻的體認到只有護理人員自己內外兼具的強大,才能讓我們的合作伙伴尊敬我們、需要我們。」以前根本不愛唸書到現在主動而有興趣的進修博士學位發現用心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管工作和生活再忙碌都非常有動力

 面對近期國內政策發展的分級醫療和一例一休,梁靜娟認為,分級醫療的成效不彰,因為政府宣傳不足夠、醫療給付的不平均和民眾就醫觀念的影響。民眾常因診所和醫院設備差異,並認為醫院比較齊全和專業,因此較少去診所。政府因財政規劃減少健保給付的點數,影響診所和醫院的資金來源,也牽涉到設備的引進,許多診所因給付點數減少,而有經費短缺無法繼續經營。在一例一休的政策方面,因為護理職業是24小時需求,面臨到人力和資金不足的問題,導致排班無法積假,變得沒有彈性。她指出,現今政府若要使分級醫療成效改善,要多加宣傳、推廣,也應提供較長的準備期間。

 今年衛福部健保署宣布為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使醫院資源用於重症,將做「門診管控」。梁靜娟表示,現今醫院門診控管量是取決於醫生,因為沒有明文管控門診數量,加上熟識的客人往往會使用旁門左道要求看診,醫生常因人情和病人需求而自行增加門診量,所以目前施行的成效不佳。

赴大醫院就診意願 民眾這麼說
看病民眾在走廊椅子等候護士叫號。攝影/林志信

 關於醫療分級制度,民眾也因就醫習慣看法二極。居住於新北市的民眾蔡小姐表示,除非是遇到緊急情況,且當天剛好是診所公休日,否則不會選擇到醫院排隊掛號,因為認為診所環境比醫院更親切友善,加上保留長期累積的看診紀錄,看診絕對比醫院有效率。

 但是民眾孫小姐則認為,醫院的檢查設備儀器相較齊全,由於曾經發生在診所就醫但是醫師誤診的情形,留下不小的陰影,也考量到轉診手續繁雜,即使必須增加負擔,仍會選擇直接到醫院就診。

 婦產科醫師張尚蘭表示,現今許多的診所設備其實並不亞於醫院,診所醫師同樣也受過相等的專業訓練,因此素質不會遜於醫院醫師,民眾應給予基層診所更多的信任,加上雙向轉診制度的實施,真有必要基層診所也會協助安排轉診,還可多加運用健保署提供的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站,絕對不會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