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芳彣/採訪報導
「我把手機、家裡住址都給他們啊!
如果半夜手機關機,孩子真的需要你的時候怎麼辦?」
工作變成個人價值 成為終生價值信仰
前教育部新北聯絡處督導吳豫州,陪伴藥物濫用青少年已有15年。任職於教育部新北市聯絡處時,開始接觸這些青少年,退休後吳督導仍然以個人力量,繼續輔導這些孩子。15個年頭過去了,是什麼願意讓他持續為這些青少年奔走、付出?
吳豫州認為,從前這是他的工作,久而久之變成一種社會責任。「找到一個用藥的孩子,對這個社會就少一個遺憾發生」,正是這種舍我其誰的責任,讓吳豫州願意為了這些青少年,持續付出、奔走。除了責任外,收到這些迷途少年的反饋信件,讓他更加確信這份職責的價值,這份「照亮迷途少年返家之路」的職責,也成為他終生的價值信仰。
陪伴是最漫長等待也是最有效的良藥
「每一個藥物濫用的孩子,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個都不同!」吳豫州表示,每一次陪伴的少年,狀況都不一樣,因此並沒有一套可以通用的SOP,雖然接觸的個案狀況都不一樣,但卻能在找到某些共通點,對此他發現「家庭教育」是關鍵因素之一。
比起輔導、矯正這些詞彙,吳督導表示,他更喜歡用「陪伴」這個詞形容他做的事情。帶著孩子一起去登山、一起去環島,夠過這些長時間的陪伴,讓他們感受道有人在關心他們。「孩子有時會故意測試,你是不是真心的,所以他會觀察你一段時間,才會開始信任你」
面對這些自我防禦機制強烈的孩子,雖然「陪伴」這顆藥需要等待漫長的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成效,但卻也是最有效的良藥。
先當朋友再當老師
如何開啟這些孩子緊閉的心門?吳豫州認為以朋友的方式,才能夠真正進到孩子的心裡,才能夠更了解他。「我會把我的手機號碼、line給他們,也會邀請他們到我家一起吃飯」吳豫州認為,只有把他們真正當成自己的朋友,願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孩子才會願意開始信任你。漸漸孩子開始會分享他們的交友圈、甚至向吳豫州介紹自己的女朋友。
「我手機半夜都不會關機,萬一半夜他們真的需要你的時候,卻找不到人怎麼辦?」吳豫州表示,曾經在凌晨兩點左右,接到孩子的女朋友來電,孩子半夜在街上與人發生糾紛,正準備拿水果刀朝對方砍過去。「我那天如果手機關了,來不及去阻止他,那一刀砍下去會有什麼後果?」對此,吳豫州更加確定,要當一個當孩子真正需要時,能夠陪伴他的人。
當然,半夜的來電也不只有求救的訊息。「曾經就有孩子,故意半夜1點多打電話問你,督導你在幹嘛?」吳豫州表示,他知道這是孩子在測試,是不是半夜督導也會接電話,還是又來一個只是說說的人?幾次的半夜來電後,吳豫州認為,除了當孩子的朋友,也要適當時發揮教育的功能,告誡孩子這是不尊重的行為。吳豫州認為,面對這些孩子時「先當朋友,再當老師」才能將這些少年,帶離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