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貝儀、陶郁瑩、郭亭延、林小筑/採訪報導
根據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的統計,台灣2018年國民捐血率為7.55%,名列世界前茅,其中每一千人的平均捐血量更達25公升,約為日本的兩倍,顯見台灣捐血文化的盛行。然而,即使在如此良好的數據表現下,台灣仍有缺血的情況發生,如今年一月,血庫存量就創下20年來新低。
近十年台灣國民捐血率。資料來源/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製圖/郭亭延
分析台灣的缺血原因
實際上,缺血問題由許多因素導致,包含長假、風俗習慣、醫療單位的日常用血起伏,以及更大面向的社會結構改變等,都會使血液存量有所變動。而台灣的缺血問題,可從間歇性短缺與未來的供需失衡兩面向來討論。
台灣血液基金會公關處資深公關杜文靖表示,間歇缺血大多發生在過年、暑假期間,因民間傳統與外出旅遊等緣故,捐血人數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如今年一月的大缺血,就屬於此類。除此之外,重大意外事故發生時,也可能會有缺血的情形,如去年的普悠瑪事件,就需仰賴靈活的調度來維持正常用血運作。
不過杜文靖補充,雖然台灣整體供血尚且無虞,但若想避免缺血,最重要還是要有穩定的血源,這和民眾是否有定期捐血的認知有很大的關聯。由於現今20歲上下的年輕人較少定期捐血的習慣,因此台灣血液基金會近年來積極的在年輕人的宣導與教育上下功夫,以期提升其捐血意識。
但年輕人捐血率低並不只對間歇性短缺有影響,事實上,它又能引出另一個面向的隱憂──未來的供需失衡。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2018年年報顯示,從2011年至2018年,台灣國民捐血人數呈現小幅度下滑的趨勢。其中,20歲以下的捐血者比例僅有9.85%,與當前的主捐血年齡層30至40歲之間所占的24.91%相比,有明顯的斷層。
2018年捐血人年齡分佈圖。資料來源/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製圖/劉宴伶
人口結構改變影響未來供血正常
年輕人捐血比例低,除認知不足外,台灣輸血學會理事長朱芳業認為,少子化也是造成年輕人捐血人數減少的因素。
朱芳業分析,目前台灣的主要供血者在30至50歲之間,即便年輕人的捐血踴躍度不變,但在人口老化及少子化趨勢下,年輕人總數將越來越少;再加上現今主要供血者亦會逐漸超過捐血年齡上限為65歲,台灣未來勢必面臨更嚴峻的缺血問題。
擔憂的層面不再只是常態性的短暫缺血,而是長期的供需失衡。朱芳業鼓勵年輕人,身為未來的主供血者,應更積極參與捐血。另外,談到用血量的問題,根據年報資料統計,近十年來,即便捐血量呈上升之勢,似乎仍趕不上用血的速度。
朱芳業表示,台灣與美國的醫療用血比例約莫相等,皆屬於數據偏高的國家,而這與兩國相對良好的公共衛生有一定相關。開發較高的國家因在公共衛生領域具備較完善的發展,國民平均壽命提高,醫療用血的對象大多為老年人。而受疾病的複雜度與貧血的承擔度影響,比起壯年人口,老年人在手術時也會需用到更大量的血。
現今手術仍屬用血比例較高的項目,為此不少存血量較拮据的國家會採用「自體輸血」來供給手術備用血。但朱芳業指出,隨著醫療技術發達,手術用血量逐漸減少,這也導致自體輸血備用血的報廢比例越來越高,如鄰近的日本,即面臨這個困擾。
自體輸血:即將病人自己的血液重新輸給自己,其優點在於不會出現免疫反應,也無需擔心感染新的疾病。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如何合理節省用血來因應供不應求的情形,一直是各國努力的方向,即便是蓄血量無明顯匱乏的台灣,朱芳業也呼籲,應儘早為未來將面臨的供需失衡做準備。他指出,預計會出現供應困難的紅血球現階段還未有具體的節省方式,因此,可努力的目標便是持續提高年輕族群的捐血意願,進而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之前找到有效的對策。
臨床用血疑慮 醫院血庫:視患者情況而定
在台灣,為了管控用血,醫院血庫通常有一套標準供臨床端參考,透過彼此間的溝通勸導,以達到最有效的正常使用。然而,真正用血的情形基本仍依臨床醫師的判定為主,血庫無法對此有硬性要求。因此,台灣近年來在缺血頻傳的狀態下,除了加強鼓勵捐血的應對措施外,實際使用層面上,就出現是否用血過多的疑慮,引發討論。
相較於血漿與血小板等較特殊的血品,雙和醫院實驗診斷科技術組長袁莉屏表示,紅血球製品的報廢機率並不高,因使用最頻繁,原則上不會剩下。另外,醫院設有轉發血的機制,只要在規範時限內將血退回血庫,皆可供其他單位使用。至於前述的特殊血品浪費,則關係到患者本身的狀態起伏,以及兩者的使用性質與保存期限。
雙和醫院醫學檢驗科主任謝文祥指出,血品的報廢主因為超過存放限制,不過以台灣現在的供血環境而言,理論上還不至於充裕到常有類似情形發生,尤其是紅血球製品,反而會有供不應求的問題。
撇除手術使用,血腫、胸腔科等患者本身治療需要常態輸血的項目,是目前台灣各醫院用血最主要的科別。但袁莉屏說,在缺血時期,血庫仍會採較嚴格的管控標準,判斷臨床端是否必要用血再行配合。
台北慈濟醫院血庫組組長劉書成則建議,可加強資訊系統設置關卡,藉整合患者的相關數據,引導臨床醫師判斷患者的情況,或是在遇到輸血困難時幫助醫師找出箇中原由,進而降低不必要的浪費。
賣血的弊端 安全性為主要考量
每逢重大災難或是季節等問題,台灣就會出現間歇性缺血的狀況。目前台灣百分之百使用的是民眾的無償性捐血,面對常態性缺血,有償捐血的可行性再度引發討論。
「有償捐血並不太會提高捐血意願,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符合血液安全的世界潮流。」朱芳業認為,有償捐血最大的問題在於血液的安全性,捐血者可能隱瞞自身的疾病,以獲得更多的報酬,基於此考量,台灣不太可能開倒車。
無論是捐血或是輸血,安全性都是首要考量。朱芳業表示,台灣現今的血液檢測技術具一定水準,但各國標準其實還包含了因地制宜的考量。如日本就因曾爆發過日本腦炎,相較其他亞洲國家,在檢測中多了此項目。另外,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則多了瘧疾的檢測。對此,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第四科科長黃玫甄也說,目前台灣的檢驗規定相對完善,並無增修法的打算。
在捐血之後,不同血品檢驗的程序也有不同。但朱芳業強調,任何檢測都沒有百分之百的安全,理論上能不輸血就不要輸血。因為無論有償或無償性血品,即便經過重重檢測,依然存在風險。
「熱血」救人 快樂「柱」人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標語,卻甚少有人身體力行。但王大柱和他的家人卻將這句話貫徹地淋漓盡致,為的是想盡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需要的人。
起初,王大柱也跟一般民眾一般,因工作繁忙,一再拒絕妻子邀約捐血的提議。但久而久之,在妻子的淺移默化下,王大柱也在40歲時第一次捐血,自此之後,就一直保有捐血的習慣。
王大柱夫婦的三個兒女也因為父母的因素,在年滿17歲時,都紛紛捲起袖子捐獻熱血。由妻子開始,默默的影響丈夫、孩子,進而影響更多的人,讓捐血這件事可以有更多人力行。
「當志工就是竭盡所能的幫助捐血人,默默的做事。」被問起當志工的心得時,他這麼說。志工的工作就是安撫感到緊張的民眾,密切注意捐血者的身體狀態或是指引民眾捐血的步驟,諸如此類。他表示,雖無法實際體會到捐血者的心情或身體狀況,但就是默默的在一旁給予最大的協助,當個無聲的陪伴者。
「第一次捐血,總是會感到緊張、害怕,但你只要想到這是可以幫助人的,就不那麼害怕了。」一家五口捐血量超過9000c.c的王大柱一家,憑著想幫助更多人的一份心,正在持之以恆的為這個社會付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