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紀志勳、吳昱德/採訪報導
SBL台灣超級籃球聯賽在台灣籃球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每個籃球員心中的最高殿堂。邁入第十六屆的SBL喊出了職業化的口號,目的是打造更完善的籃球聯賽,不僅吸引籃球高手的加盟,也能喚起籃球迷遺失的熱情。
儘管到了競爭更為激烈、比賽強度更高的季後賽,在板橋體育館仍會見到尚未售完的觀眾席,比起中華職棒CPBL,SBL似乎較不被台灣體育迷重視。
然而SBL職業化作為政府的決策之一,使得職業化的可能性大幅地增加。職業化後的SBL盼望能夠留住本土球星,以及打造如中國籃球聯賽CBA般完整的籃球賽制,否則,職業化恐怕成為呼籲的口號而已。
薪資差異 成赴中打球誘因
以球員薪資結構來說,前籃球國手陳志忠表示SBL給予本土頂級球星的待遇是100到300萬年薪,然而以一位大學剛畢業到CBA的球員來說,至少能獲得一份100到300萬的優渥合約。
運動員除了追求場上的成就外,剩下的目標就是在有限的生涯裡獲取最大的薪資,如此懸殊的薪水,實在難以說服頂級球星留在SBL打球。《運動視界》籃球負責編輯張正邦認為,要說服球星在台灣打球,必須提供完善的籃球制度,否則相較CBA提供高薪和穩定的合約,實在很難讓頂級球星不往中國發展。
政府球團多方支持 成SBL助力
職業化後除了政府的政策引導,球團對於球隊經營的重視程度,也成了是否能留下球星的關鍵,如何讓球員在SBL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同時經營球隊來吸引更多的觀眾,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