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心怡、黃于芯/採訪報導
15歲原本該是展翅高飛、踏入高中校園追夢的年紀,然而卻有一群孩子在離開育幼院或是安置機構後,必須在外頭自力更生。但他們多數的原生家庭早已喪失撫育功能,在低齡、低學歷、低就業率以及居無定所的現實下,升學成為一件奢侈的事。
在台灣,整體而言幫助少年族群的資源嚴重不足,使得容易誤入歧途而導致鋃鐺入獄。在毫無援手介入的情況下,這樣的失家兒該如何展開新人生?
無私全心付出她創育幼協會
而幸運的是,這樣一群在社會黑暗角落的孩子被她看到了,她是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秘書長洪錦芳。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她到屏東育幼院幫忙照顧孩子,在那裡她看見了環境對兒童的影響,也看見了緊鎖心房、哭泣的青少年,因此她一心投入育幼體系,而這樣一頭栽進就是30年。
16年前她創立了CCSA,更在2002年發起「失家兒少就學計畫自立服務」,帶領協會整合台灣超過40家育幼院,成立「培力中心」,並在台灣4個縣市建立自立宿舍幫助這些流浪的青少年。
所幸這樣的付出獲得甜美的回饋,截自2018年,共扶助離院少年750人,30%進入大學進修,更有6位感念協會的幫忙而深受影響就讀社工系,立志回饋社會上相同境遇的人。
社工用愛陪伴他們渡過最低潮的日子,生活費與學雜費的補助更是幫助他們緩解生計危機以及順利註冊就學。「我讓孩子們喜歡宿舍,讓他們有個家的感覺,聽到他們說很開心我覺得一切都值得。孩子們說要找工作,我就給他們交通費;孩子們說要租房子,我連押金都給了。」洪錦芳講到哽咽頻頻拭淚,這些即將或已結束安置,必須在外頭社區中自力更生的孩子,CCSA稱之為「自立少年」。洪錦芳更強調這些失家兒在自立的過程中也需要大眾伸出援手,一起來幫助他們。
宿舍像個家 在愛中長大
協會致力扶助失家兒穩定生活、支持就學、培力職能等等,而最重要的起頭還是要先讓他們有個落腳的地方,該如何將安頓住宿擁有一個家的感覺、讓孩子不會有寄人籬下的想法,都必須付出許多心力。
在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少數孩子產生排斥的心態,這時候該如排解以及開導就很重要,因此生活輔導員扮演媽媽的角色,在廚房煮飯給孩子吃,飯後削盤水果大家一起在客廳看電視,互相分享學校生活或是工作經驗,猶如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用心培育成長未來有夢最美
自立計畫一路遇到不少的困難,像是政府補助資金的不足、青少年叛逆、空間協調等等,但這些都未曾將洪錦芳擊倒,「我們覺得就是就是不能放棄他們。不管多麼困難,我就是不放棄。」未來她也將持續推動政策立法與專業發展,繼續為失家兒的公平正義發聲; 堅定地秉持著信念,直到這些孩子都能自立成功,露出快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