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嚴鈺雯、蕭元媚、詹韻儒、全紹奇/採訪報導
根據衛福部統計,過半數的身心障礙者有就業困難,其中精神障礙者有八成是無業或失業人口。而主因則是大眾對精障者了解不足,加上政府的補助機制不夠完善。
社會過度檢視缺陷 就業困難辛酸多
身心障礙就業者工作期間所遭遇之困難。資料來源/衛福部、製圖/王芳瑋
我國依據《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將身心障礙者分為八類,其中精神障礙屬第一類別。根據衛福部105年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患有慢性精神疾病的人口數大約12.5萬人,其中只有15%的就業人口,剩餘則為非勞動力以及失業人口,慢性精神疾病相較於智能、肢體障礙或是視、聽覺障礙者,就業比例相當低。
心生活協會總幹事金林表示,多數精障者為後天發病,僅少數者為先天患病,且執行指令時較為吃力,並非其本身不願意完成,而是因精神疾病讓腦內荷爾蒙失調,所以無法讓患者可能無法清楚做到每個動作所需要的一連串大腦指令。
在他們的大腦中原本有許多因生活經驗而累積出來的反射動作,卻遭疾病打破,導致神經元彼此間無法連接,無法將連續的指令下達到需要活動的關節、肌肉,因此患者無法適當完成應該要做的動作。
例如:當患者在舀湯時,由於手腕的關節會轉不動,因此運用大臂來轉,但就會把湯舀到溢出來。若出現這種狀況,患者極容易被社會大眾誤解為學習能力差,偷懶或是態度差等。
近年多起社會案件的兇手為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患者,使精障者遭受嚴重的汙名化,康復之友協會職管督導呂繡羽特別澄清,精神疾患在犯罪比例上並沒有特別高,若媒體過度放大報導兇手精神疾患,將加深大眾對於精障者的成見。
精障者並不危險,在工作上若能給予他們時間跟耐心,大多數都可以順利的完成分內的工作。金林表示,若大眾因為過度防備,而對精障者表現出歧視的言語或動作,可能使部分精障者因此害怕自己的特殊舉動造成旁人的恐懼,最後背負著過大的社會壓力而導致被害妄想症。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身特組科長唐昌豪提到,精神病患者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通常患者服藥過後會產生許多副作用,可能會出現耐力、注意力不夠,造成與同事互動不佳及職場環境改變後適應不良等情況。
政府為因應精障者需要長期的就業輔助,會安排就業服務員幫助有就業意願的精障者,也會親自陪伴他們進入職場,狀況穩定後才離開,就業後也會持續追蹤。
依照《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中規定:公家機構中每34人要僱用一位身心障礙者,私立機構則是以67人為標準。唐昌豪表示,若身心障礙者有就業意願,可以透過就業重建的服務窗口,幫助他們順利就業,而目前法規並無規定業主應雇用哪一障別的身心障礙者,因此就業率低的精障者較無保障,且部分業主寧願繳納差額補助,也不願花時間培育精障者。
在一般職場中,患者面臨大量的工作及人際相處等問題,常使他們不堪負荷。金林表示,對政府來說,投注大量的時間及補助經費卻未必能看見精障者發病的症狀是否會隨時間而有大幅度的改善,補助自然取得不易。就算起初得到了經費,後續也可能因業績不良、產能偏低等因素而中斷補助。
目前有專門收容症狀較嚴重之精障者的職業場所,稱為庇護職場,如「心朋友的店」或喜憨兒麵包工廠,但因缺乏競爭力且產能不足,需要仰賴愛心捐款支撐下去,提升競爭力及開發不同的就業模式將是努力的關鍵。
針對精障者就業困難的情況,唐昌豪表示,因八成的慢性精神病者為非勞動人口,其中有就業意願者佔少數,若能使環境更友善包容,將能鼓勵精障者投入職場。因此勞動部近年持續努力向各企業推廣身心障礙者的相關知識,也透過媒體對民眾進行宣導,並預計明年在幾個特定障別上,對業者舉辦教育研習。
盼大眾給予機會 擺脫汙名化枷鎖
多數社會事件加害者為精障者時,皆被媒體大肆報導,造成汙名化的產生。近年較著名的事件例如小燈泡、鄭捷等,導致社會對待精障者誤會更深,更加不友善,使精障者背負更多社會壓力。
資料來源/教育百科 |
相對於身障者,精障者難以透過外觀來辨識,容易導致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唐昌豪提到:精神障礙是長時間且持續性的,會因季節轉換、個人特質等因素而造成不定時的發病情形。
呂繡羽表示,多數精障者發病後能力會下降,治療後無法做以往學習過的工作,需要經過第二次重新學習的階段,故多數精障者職業為勞動性質的工作。相較於其他工作,勞動性質的工作替代性與流動性較高,無法幫助精障者重建人際網絡。
有愛無礙 為患友打造生活「心」窗口
精神障礙者需要的是長時間的訓練及學習,但學成後若棄置不用則會快速遺忘。有鑑於此,金林特別向勞動部申請經費成立精障者的庇護職場,名為「心朋友的店」。給予他們有保障的工作環境,讓精障者可以在內邊做邊學,體會獨立生活的喜悅,也藉著在職場上受到較多的照顧進而重建自信心。
雖然第一年得到政府的身心障礙就業基金補助,但第二年因產能普遍偏低導致店內業績慘澹,申請補助未能通過。如今店內營運連年虧損,搖搖欲墜,使其業主及店內的精障朋友不堪負荷,只能咬牙靠著愛心募款營運。
金林表示,希望政府可以看見他們的狀況,設立更多庇護性職場,從中加強職前訓練,讓精障者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
心朋友的店店員小謙(化名)表示,他14歲被診斷出疑似情緒及肢體障礙,會有蹺課、打家人等行為,成長後求職的過程中因無法預期的病發導致發病時無法順利完成工作,飽受上司嚴厲的批評,明知其領有身心障礙者手冊,卻無法發揮同理心包容異己,對其做出辱罵三字經等霸凌行為。
媒體的用字遣詞對精障者的影響很大,呂繡羽呼籲,若能透過媒體對大眾進行知識宣導,使民眾拋開對精障者的成見,便能創造更友善弱勢的環境,精神疾患並無所謂的完全康復,只能透過處方籤控制,社會若能以包容的態度對待精障者,將有助於他們在其擅長的領域有更好的發展。